譯文
【分段注釋】
都邑華夏:華夏都邑。華夏,中國。都邑,京都,京城。
東西二京:指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
背邙面洛:指洛陽背靠邙山,南臨洛水。邙山位于河南省的西部,為秦嶺山脈的余脈,山上有眾多皇家陵園,東漢光武帝劉秀、陳后主陳叔寶等都埋骨于此。面洛:指洛陽面對著洛水。
浮渭據涇:指長安左臨渭水,右靠涇水。
【翻譯】
中國古代的都城最宏偉富麗者要屬二京,東京洛陽和長安西京。
洛陽在邙山的背面,面對著洛水流經,長安北臨渭水,又有涇水匯入其中。
【解讀】
中國素來有“華夏”之名,而這個古老的稱號是有講究的。“華夏”一詞最早見于《尚書》,長期以來被先秦時代的古人用作自稱。漢朝建立后,“漢”的國號漸漸被用作一個民族的族號,于是,我們的先人便自稱為“漢族”“漢人”。但“華夏”之名并未就此隱去,而是與“漢”并列,一同作為中國人的稱號流傳至今。
那么,“華夏”究竟所謂何意呢?唐代初年編纂的《五經正義》中《尚書正義》里做了這樣的解釋:“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參與編撰《五經正義》的唐代著名學者孔穎達又在《春秋左傳正義》中進一步解釋道:“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其中“華”指服飾華貴美麗,“夏”指疆域廣闊。如此一來,“華夏”二字的含義就很清晰了,它明確地概括出了中國最重要的兩項特征——地理疆域遼闊、文明傳承悠久。
古代中國疆域版圖的擴張是循序漸進的,追溯華夏文明的起源,我們可以看到古老而神秘的黃河流域誕生了“三皇五帝”的傳奇故事,在歷史上鐫刻下了英雄時代的印記。盡管隨著各部落文明不斷接觸,華夏文明的范圍越來越大,但黃河流域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都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帶,并孕育出了兩大政治中心——長安和洛陽。它們一東一西,輻射整個華夏大地,不斷地凝聚著民族向心力。
西京長安,義如其名,正是“長治久安”的意思,它是我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城市之一,有“古都之首”的美譽,更是與開羅、雅典、羅馬并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它的地理位置極為優越,不但坐落在肥沃的關中平原之上,還牽連著一條溝通了東西的渭水。提及渭水,便不能不說一下它與它的最大支流——涇水所共同形成的獨特自然景觀。由于兩河的含沙量不同,呈現出一清一濁的景象,以致二者最初交匯時由于尚未完全融合,清濁分明,煞是奇特。由此還產生了一個成語——涇渭分明。
東京洛陽,也稱“千年帝都”,洛河兩岸分布著二里頭夏都遺址、偃師商都、東周王城、漢魏故城、隋唐洛陽城等五大都城遺址,歷史極為悠久。洛陽城的名字得自洛水,由于它位于洛水之北,而北為“陽”,所以稱“洛陽”。至于那條洛水,更是孕育了無數傳奇故事。相傳伏羲曾經依照洛河中出現的“河圖洛書”繪制了八卦。而他的女兒宓妃更是迷戀洛陽城的美麗,將從伏羲那里學到的技術都教給了洛陽城的百姓,最后還因溺于洛水而成了洛神。
長安曾長時間作為中國的首都,它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文王和武王時期修建的“灃”“鎬”二城便是長安的雛形。根據《舊唐書》記載,“秦之咸陽”即為“漢之長安”,自大漢立國后長安開始成為全國性政權的王城,之后隋、唐兩代王朝也都建都于此。唐以后,長安不再作為統一王朝的首都,也不再保有“長安”之名,但城市的沿革一直沒有停止。明代時設西安府,現代西安的城市格局自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