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觀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ǎn guān nèi zhào返觀內照 | 見“返視內照”。 |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見彼之捐棄物欲,返觀內照,近于切己體察。” |
guān wǎng zhī lái觀往知來 |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 《列子 說符》:“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
shāo xī guān huǒ燒犀觀火 | 喻洞察事物。 | |
bì shàng guān壁上觀 | 壁:營壘。比喻坐觀勝負而不幫助任何一方。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háo liáng guān yú濠梁觀魚 | 濠:水名;梁:橋梁。在濠水的橋梁上觀魚。形容悠然自得,寄情物外。 | 戰國·宋·莊周《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
yáng yáng dà guān洋洋大觀 | 洋洋:盛大、眾多的樣子;大觀:豐富多彩的景象。形容事物繁多;豐富多彩;氣象宏大;非常可觀。 | 先秦 莊周《莊子 天地》:“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
zhāo guān xī lǎn朝觀夕覽 | 朝:早晨。早晨看晚上也看。形容對寶貴的東西愛不釋手。 | 唐·張彥遠《名畫記》:“高平公進書畫表曰:‘前代帝王多求遺逸,朝觀夕覽,收鑒于斯。” |
fǎn guān nèi shì返觀內視 | 見“返視內照”。 | 清·蒲松齡《〈王如水問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觀內視,而九幽十八獄,人人分明見之矣。” |
páng guān xiù shǒu旁觀袖手 | 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也不協助。 | 宋·陸游《福州清仁王堅老疏》:“勇退激流,雖具衲子參尋之眼;旁觀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誠。” |
guān biàn chén jī觀變沉機 | 沉:沉著;機:形勢。仔細觀察事物變化的跡象,沉著把握事物發展的契機。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九回:“此觀變沉機之士,恐不易羅致之。” |
páng guān zhě qīng旁觀者清 | 在旁邊看的人比當事人清楚。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陳多壽生死夫妻》:“常言道: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
xiàng jī guān biàn相機觀變 | 等待時機,觀察變化。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60回:“元帥屯兵于郝山磯,相機觀變,可以萬全。” |
zhǔ guān yì duàn主觀臆斷 | 臆斷:憑臆想進行判斷。不依舊客觀實際情況,只憑主觀對事物做出判斷。 | |
yǐ guān hòu xiào以觀后效 | 后效:以后的效果。指對犯法或犯錯誤的人給予從寬處理后;在一定時期內要觀察他是否有改正的表現。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安帝紀》:“設張法禁,懇惻分別,而有司惰任,訖不奉行。秋節既立,鷙烏將用,且復重申,以觀后效。” |
jiè jìng guān xíng借鏡觀形 | 借:憑借。比喻參考和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 | 《劉子新論 貴言》:“人目短于自見,故借鏡以觀形。” |
chá yán guān sè察顏觀色 | 觀察別人的臉色,以揣摩其心意。 | 清 唐甄《潛書 食難》:“吾老矣,豈能復俯首于他人之宇下,察顏觀色,以求無拂于人,吾不能也。” |
chí huái guān wàng遲徊觀望 | 猶言遲疑觀望。 | 劉揆一《黃興傳記》:“主張國內軍事當局,乘日本大隈內閣遲徊觀望之時,及早自動,以武力收回青島。” |
guān wàng bù qián觀望不前 | 不前:不敢上前。事情尚難確定時,懷著猶豫不定的心情,觀察事物的發展,暫不前進。 | 《史記·信陵君列傳》:“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guān yú fǎn sān觀隅反三 | 猶言舉一反三。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序》:“進無方一知二之機,退無觀隅反三之慧。” |
píng shì páng guān憑軾旁觀 | 靠在車前橫木上旁觀。比喻置身事外。 | 清·王韜《土勝俄不足恃》:“土人自此以為俄不足為戰,諸國皆憑軾旁觀。” |
rén shēng guān人生觀 | 對人生價值和意義所持有的觀點。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他在他們面前裝得很老練很大方,侃侃而談,吹著他那套生意經和人生觀。” |
yǎng guān fǔ chá仰觀俯察 | 仰:抬起頭;俯:低下頭,彎下腰。指多方或仔細觀察。 | 《周易 系辭上》:“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
xiù shǒu páng guān袖手旁觀 | 把手揣在袖子里站在旁邊看。形容置身事外;不加過問或不予協助。袖手:把手揣在袖子里。 | 宋 蘇軾《朝辭赴定州論事狀》:“奕棋者勝負之形,雖國工有所不盡,而袖手旁觀者常盡之。” |
bàng guān lěng yǎn傍觀冷眼 | 傍:通“旁”。用冷眼或冷淡的態度在一旁瞧著。 | 《脂硯齋評紅樓夢》第二回:“詩云:‘一局輸贏料不真,香銷茶盡尚逡巡。欲知目下興衰兆,順問傍觀冷眼人。’” |
shuǐ yuè guān yīn水月觀音 | 佛經謂觀音菩薩有三十三個不同形象的法身,畫作觀水中月影狀的稱水月觀音。見《法華經 普門品》。后用以喻人物儀容清俊秀逸。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蘭麝香仍在,佩環聲漸遠。東風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你道是河中開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觀音現。” |
bēi guān zhǔ yì悲觀主義 | 對世事所懷消極看法的處世觀 | 毛澤東《和英國記者貝特蘭的談話》:“投降主義根源于民族失敗主義,即民族悲觀主義。” |
chí huí guān wàng遲回觀望 | 同“遲疑觀望”。 | 《清史稿·李森先傳》:“上孜孜圖治,求言詔屢下,而諸臣遲回觀望者,皆以從前言事諸葛亮臣,一經懲創,則流徙永錮,相率以言為戒耳。” |
liáo ruò guān huǒ燎若觀火 | 謂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般。 | 清·黃宗羲《朱康流先生墓志銘》:“二千一百二十五年之治亂,燎若觀火。” |
shì mù yǐ guān拭目以觀 | 拭目:擦眼睛。擦亮眼睛看。指仔細觀看。 | 宋·邵博《聞見后錄》第15卷:“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觀。” |
qí liàng děng guān齊量等觀 | 同“等量齊觀”。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子安》清·何守奇評:“齊量等觀,則詞林諸公,安非出于造物之戲也?” |
xìng guān qún yuàn興觀群怨 | 興:聯想;觀:觀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可以培養人的四種能力。后泛指詩的社會功能。 | 《論語 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
guān zhě rú yún觀者如云 | 觀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樣密集。形容圍看的人非常多。 | 宋 張君房《云笈七簽》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適為項王相召飲酒,欲醉方返。溪濱觀者如云。” |
dōng guān xī wàng東觀西望 | 向四周張望,察看動靜。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6卷:“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
pái huái guān wàng徘徊觀望 | 徘徊:來回地行走。形容應該決斷時猶豫的樣子。 | 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勢已窮蹙,而猶徘徊觀望,不肯自歸于失敗。” |
guān shān wán shuǐ觀山玩水 | 猶言游山玩水。 | 《五燈會元·法眼宗·寶塔紹巖禪師》:“諸仁者還明心也未?莫不是語言譚笑時……觀山玩水時,耳目絕對時,是汝心否?” |
tàn wéi guān zhǐ嘆為觀止 | 看到這里就夠了;不必再看別的。指贊美所見的事物好到極點。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雖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觀止矣。若有他樂,吾不敢請已。” |
bǐ liàng qí guān比量齊觀 | 觀:看。指同等看待。 | 廖仲愷《中國的實業的現狀及產業落后的原因》:“因此我們的輸出,必不能和輸入比量齊觀。” |
bǐng rú guān huǒ炳如觀火 | 炳:光明、明亮、顯著。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魯迅《墳 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各分大義,炳如觀火。” |
tōng guān quán jú通觀全局 | 通:全、遍。把事情整個地加以考慮、謀劃。 | 清·錢泳《履園叢話·水學·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觀全局,不可執一面論。” |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 當局者:下棋的人;旁觀者:看棋的人。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 《新唐書 元澹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謂疑而不申列?” |
guān shān lǎn shuǐ觀山覽水 | 觀:游覽;山、水:指風景。游覽、玩賞山水景物。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14回:“我今主意,只教大官人多懷寶鈔,遠離家門,正好問柳尋花,又好觀山覽水。” |
suō shǒu páng guān縮手旁觀 | 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也不協助。 | 宋·辛棄疾《念奴嬌·雙陸和坐客韻》:“少年握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縮手旁觀初未識,兩兩三三而已。” |
xiù shǒu bàng guān袖手傍觀 | 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參與。 | 明·湯顯祖《紫釵記·劍合釵圓》:“想起黃衫豪客也,女伴們袖手傍觀,英雄拔刀相濟。” |
yán jū chuān guān巖居川觀 | 居于巖穴而觀賞川流。形容隱居生活悠閑自適,超然世外。 | 《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君何不以此時歸相印,讓賢者而授之,退而巖居川觀。” |
xióng wěi zhuàng guān雄偉壯觀 | 氣勢偉大美麗。 | |
zuò shān guān hǔ dòu坐山觀虎斗 | 坐在山上看老虎相斗。比喻為雙方的斗爭采取旁觀的態度;等到兩敗俱傷的時候;再從中取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 |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聽其言而觀其行 | 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 | 先秦 孔子《論語 公冶長》:“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
bǐng ruò guān huǒ炳若觀火 | 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 梁啟超《歐洲地埋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制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 |
zuò bì shàng guān作壁上觀 | 壁:壁壘;營寨周圍的高墻。在壁壘上觀看別人交戰。比喻從旁觀望;置身事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guān wàng pái huái觀望徘徊 | 觀望:看風頭,猶豫不決;徘徊:來回地走。形容猶豫不定,坐觀事態發展。 | 李群《殺人篇》:“總之因循茍安之積習牢不可破,觀望徘徊,不肯身先發難,所以然者畏殺而已。” |
guān jīn yì jiàn gǔ觀今宜鑒古 | 宜:應該;鑒:鏡子。觀察當今的社會,應以古代為鏡子加以借鑒。 | 《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
guān zhě jūn jí觀者麕集 | 麕:通“群”,成群。形容觀看的人數眾多。 | 楊復吉《夢闌瑣筆·柴打鼓》:“柴皇急無措,大號,觀者麕集詢故,柴以實告,眾以為狂,柴不得以行乞而歸。” |
dōng guān xù shǐ東觀續史 | 東觀:漢代官家藏書的地方。原指漢代女史學家班昭奉詔就東觀續成其兄班固沒有完成的《漢書》。后用以指女子才學高深。 | 《后漢書·曹世叔妻傳》:“扶風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兄固著《漢書》,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詔昭,就東觀藏書閣踵而成之。” |
bàng guān zhě shěn,dāng jú zhě mí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 指局外人對事物觀察得周詳慎密,當事人則往往會迷惑糊涂。 | 宋·馬永卿《懶真子》第三卷:“夫為人畫策,則工;若自為計,多拙。故曰傍觀者審,當局者迷。” |
guān guò zhī rén觀過知仁 | 察看一個人所犯過錯的性質,就可以了解他的為人。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 |
zuò guān chéng bài坐觀成敗 | 坐在一邊;觀察別人的成敗;即對別人的成功或失敗持旁觀的態度。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田叔列傳》:“見兵事起,欲坐觀成敗;見勝者欲合從之,有兩心。” |
xǐng fāng guān mín省方觀民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周易·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
dòng rú guān huǒ洞如觀火 | 見“洞若觀火”。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卷二:“得悉其山川險要部落游牧,暨其強弱多寡離合之情,皆洞如觀火矣。” |
xì zhōng guān dǒu隙中觀斗 | 隙:縫隙。從門縫中觀看爭斗。比喻看不到整個情況。 | 宋·蘇軾《超然臺記》:“如隙中之觀斗,又烏知勝負之所在。” |
xǐng fāng guān sú省方觀俗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周書·竇熾傳》:“得一睹誅剪鯨鯢,廓清寰宇,省方觀俗,登岳告成,然后歸魂泉壤。” |
pǎo mǎ guān huā跑馬觀花 | 語本唐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后用“跑馬觀花”比喻大略地觀看一下。 | 語出唐·孟郊《登科后》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
guān yú hǎi zhě nán wéi shuǐ觀于海者難為水 | 觀:看。看過大海再看江河就覺得沒有什么可看的。比喻見過大世面的人眼界高。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 |
shù shǒu páng guān束手旁觀 | 猶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不加過問。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2回:“咱們不得束手旁觀,睜著眼叫他陷于不義。” |
liǎo rú guān huǒ燎如觀火 | 指事理清楚明白,如看火一樣。 | 郭沫若《文藝論集 反響之反響》:“究竟誰是誰非,誰錯誰不錯,這是燎如觀火的。” |
ǎi rén guān cháng矮人觀場 | 場:戲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 清 王士禛《香祖筆記》第十卷:“予觀宋景文近體,無一字無來歷,而對仗精確,非讀萬卷者不能,迥非南渡以后所及。今人耳食,譽者毀者,皆矮人觀場,未之或知也。” |
bàng guān zhě qīng傍觀者清 | 傍:同“旁”。旁觀者:在一旁觀看的人。同一事物,在一旁觀看的人比當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與“當局者迷”連用。亦作“旁觀者清”。 | 《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觀必審,何所為疑而不申列?” |
cóng bì shàng guān從壁上觀 | 壁:壁壘。原指雙方交戰,自己站在壁壘上旁觀。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著,不動手幫助。 | 《史記 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yǎn guān liù lù眼觀六路 |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了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zhǎng shàng guān wén掌上觀文 | 見“掌上觀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七回:“曹操、孫權,吾視之若掌上觀文,量此小縣,何足介意!” |
guān jī ér zuò觀機而作 | 見“觀機而動”。 | 《隋書·賀婁子幹傳》:“今臣在此,觀機而作,不得準詔行事。” |
liǎo rú guān huǒ了如觀火 | 了:明白。形容看得非常清楚。 | 鄒魯《戊甲云南河口之役》:“今有河內來函,讀之必了如觀火,從此兄等之出而說人,必更有把握矣。” |
wèi wéi dà guān蔚為大觀 | 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蔚為:草木茂盛;大觀:盛大的景象。 | 清 梁章鉅《楹聯叢話》:“余藩吳時,復加修治,增設臺榭,蔚成大觀。” |
guān xìn sì xì觀釁伺隙 | 釁、隙:破綻、漏洞。探察對方的破綻、漏洞,以待時機。 |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且阻兵無眾,古之明鑒,誠宜暫息進取小規,以蓄士民之力,觀釁伺隙,庶無悔吝。” |
gé àn guān huǒ隔岸觀火 | 站在對岸觀看失火。比喻對別人的危難見而不救。也比喻沒有切身利害關系而不去過問。 | 唐 乾康《投謁齊己》:“隔岸紅塵忙似火,當斬青嶂冷如冰。” |
guān méi shuō yǎn觀眉說眼 | 指看人家臉色。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62回:“這丫頭繡春,我教你大娘尋家兒人家,你出身去罷,省的觀眉說眼在這屋里,教人罵沒主子的奴才。” |
fěi rán kě guān斐然可觀 | 斐然:有文采的樣子。形容才干或聲名顯著。 | 朱自清《經典常談·尚書第三》:“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績也斐然可觀。” |
zuò guān chuí diào zhě,tú yǒu xiàn yú qíng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徒:空;羨:羨慕。坐著看那些釣魚的人,空自有羨慕魚兒的心情。指空想旁觀不如實干。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詩:“欲濟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四路,耳聽八方 | 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文康《新兒女英雄傳》:“強盜的本領,講的是觀六路,耳聽八方。” |
guān mào chá sè觀貌察色 | 觀察臉色以揣測對方的心意。 | 《韓非子 八奸》:“優笑侏儒,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
dòng ruò guān huǒ洞若觀火 | 如同看火那樣看得清楚。比喻對事物觀察得十分明白透徹。 |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 |
jìng guān mò chá靜觀默察 | 不動聲色,仔細觀察。 | 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出關”的“關”》:“例如畫家的畫人物,也是靜觀默察,爛熟于心,然后凝神結想,一揮而就。” |
míng ruò guān huǒ明若觀火 | 象看火那樣清楚。形容看事物十分明晰。 | 《尚書 盤庚上》:“予若觀火。”宋 蔡沈集傳:“我視汝情,明若觀火。” |
guān zhě rú shì觀者如市 | 形容觀看的人多。 | 唐·牛僧孺《玄怪錄·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壇,人之為僧者必由之。四方輻輳,僧尼繁會,觀者如市焉。” |
chǐ rén guān tīng侈人觀聽 | 謂加強人們在觀感聽覺上的印象。 | 《醒世恒言·李道人獨步云門》:“直從大禹以前,就有七十九代,都有曾封禪。后來只有秦始皇和漢武帝兩個,這怎叫得有道之君?無非要粉飾太平,侈人觀聽。” |
guān xìn ér dòng觀釁而動 | 釁:縫隙,裂痕。瞄準敵人的空隙進行進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二年》:“隨武子曰:‘善。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
yóu mù chěng guān游目騁觀 | 縱目觀望,盡覽景物。 | 漢·蔡邕《漢津斌》:“于是游目騁觀,南援三州,北集京都。” |
chí yí guān wàng遲疑觀望 | 謂猶豫等待,不作決定。 | 清·李漁《比目魚·肥遁》:“相公,俞旨既下,就該速速抽身,為什么還要遲疑觀望?” |
dà yǒu kě guān大有可觀 | 很值得一看。形容事物已達到了較高的水平。 | 元 無名氏《李師師傳》:“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如箋奏雜著,皆是杰作。” |
qióng shén guān huà窮神觀化 | 窮:尋求到盡頭。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變化。 |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窮神觀化,望影揣情。” |
zhū rǔ guān xì侏儒觀戲 | 比喻自己沒有主見,只是跟著別人說。 | 宋 朱弁《曲洧舊聞》第七卷:“譬侏儒觀戲,人笑亦笑,謂‘眾人決不誤我’者,比比皆是也。” |
guān zhān suǒ xì觀瞻所系 | 觀瞻:指顯著于外的物象。指與顯著于外的物象有關系。 | 鄒韜奮《患難余生記》第二章:“后來自己也覺得在戰時首都,國際觀瞻所系,究竟不大方便。” |
xǐng sú guān fēng省俗觀風 | 省:察看。觀察各地風俗民情。 | 《隋書·煬帝紀》:“省俗觀風,爰屆幽朔。” |
càn rán kě guān粲然可觀 | 粲然:鮮明的樣子。形容事物色彩鮮明。指成績卓著。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序》:“表古雅之道,粲然可觀。” |
guān zhě wèi jí觀者猬集 | 猬:刺猬;猬集:像刺猬的硬刺那樣多。觀看的人如猬毛叢集。形容觀看的人眾多。 | 清·李清《鬼母傳》:“兒初見人時,猶手持餅啖,了無怖畏,及觀者猬集,語嘈嘈然,方驚啼。” |
guān zhě chéng dǔ觀者成堵 | 見“觀者如堵”。 | 明·沈榜《宛署雜記·寺觀》:“又見其紫衫衣衲、拽杖掛珠,交錯燕市之衢,所在說法衍樂,觀者成堵。” |
guān zhě rú dǔ觀者如堵 | 堵:墻壁。形容觀看人數眾多。 | 西漢 戴圣《禮記 射義》:“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 |
guān zhě yún jí觀者云集 | 觀看的人如行云那樣密集。形容觀看的人多。 | 《云笈七簽》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錄·王奉仙》:“自咸通迄光啟四十年間,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處,觀者云集。” |
ǎi zǐ guān cháng矮子觀場 | 場:戲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見識不廣。 | 明 徐復祚《一文錢》第三出:“全心即佛,全佛即人,直是饑人見飯;心不是佛,智不是道,何殊矮子觀場。” |
zhǎng shàng guān wén掌上觀紋 | 比喻極其容易,毫不費力。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第二折:“可不道狀元郎懷中取物,覷富貴掌上觀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