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離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ì shì lí sú避世離俗 | 逃避濁世,超脫凡俗。 | 東漢 王充《論衡 定賢》:“以清節自守,不降志辱身為賢乎?是則避世離俗,長沮、桀溺之類也。” |
bān bó lù lí斑駁陸離 | 斑駁:指一種顏色中雜有其它顏色;顯得花花搭搭的;陸離:參差不一的樣子。形容顏色雜亂不一的樣子。 | 戰國 楚 屈原《離騷》:“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駁陸離其上下。” |
lí qíng bié hèn離情別恨 | 指由于離別而產生的愁苦和遺憾。 離:離開,分開。 情: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喜、怒、愛、憎、哀、懼等心理狀態。 別:分離。 恨:遺憾。 | 幾回偷看寄來書,離情別恨,相隔欲何如。 |
lí luán bié fèng離鸞別鳳 | 比喻夫妻離散。 | 唐 李賀《湘妃》詩:“離鸞別鳳煙梧中,巫云蜀雨遙相通。” |
zhòng sàn qīn lí眾散親離 | 叛:背叛;離:離開。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不得人心。 | 《晉書·慕容垂傳》:“淮南之敗,眾散親離,而垂侍衛圣躬,誠不可志?!?/td> |
lí běn qū mò離本趣末 | 趣:通“趨”,趨向。丟掉根本,追逐末節 | 漢 徐幹《中論 考偽》:“以此毒天下之民,莫不離本趣末,事以偽成。” |
lí luán bié hè離鸞別鶴 | 見“離鸞別鳳”。 | 《樂府詩集·琴曲歌辭三·胡笳十八拍》:“唐劉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為《離鸞別鶴之操》?!?/td> |
cùn bù bù lí寸步不離 | 寸步:極短的距離。一步也不離開。①形容兩個人總是在一起;感情很融洽。②指距離很近;不離前后左右。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xīng lí yǔ sàn星離雨散 | 比喻在一起的人紛紛別離了。 | 唐 李白《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詩:“當筵意氣凌九宵,星離雨散不終朝?!?/td> |
shǔ lí mài xiù黍離麥秀 | 哀傷亡國之辭。 | 《詩經·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磨,中心搖搖?!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罚骸胞溞銤u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td> |
yǐng bù lí dēng影不離燈 | 影子離不開燈光。沒有燈光就看不到影子。比喻兩者聯系緊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43回:“這老張婆子影不離燈的一般,又不是外頭寬快去外,支了他那里去?” |
xī jiāo lí qīn析交離親 | 指離間親友。 | 《莊子 漁父》:“析交離親謂之賊?!?/td> |
dùn shì lí qún遁世離群 | 猶言避世獨處。 | 《元史·隱逸傳序》:“后世之士,其所蘊蓄或未至,而好以跡為高,當邦有道之時,且遁世離群,謂之隱士。” |
lí shū shì zhe離蔬釋蹻 | 離開蔬食,脫去木屐(一說為草鞋)。比喻脫離清苦生活,入身仕官。 | 《文選·王褒〈圣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離蔬釋蹻而享膏粱?!?/td> |
fēi dùn lí sú飛遁離俗 | 飛遁:指隱退。指隱退而遠離塵俗。 | 三國 魏 曹植《七啟》:“隱居大荒之庭,飛遁離俗?!?/td> |
lí xiāng bèi tǔ離鄉背土 | 見“離鄉別土”。 | 元·張浩養《一枝花·詠喜雨》套曲:“恨流民尚在途,留不住都棄業拋家,當不得也離鄉背土?!?/td> |
nǔ jiàn lí xián弩箭離弦 | 弩:利用機械力射箭的弓。搭在弩弓上的箭射出了弓弦。形容極其迅速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42回:“前走的如流星過度,后走的如弩箭離弦?!?/td> |
gōng bù lí pó公不離婆 | 老公不離開老婆。形容關系密切。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什物》:“《合縱記》?。鹤怨诺溃骸浑x婆,秤不離砣?!秹艄P生花弦索樂府》:‘水不離波,秤不離砣。’” |
xíng yǐng bù lí形影不離 | 像形體和它的影子那樣分不開。形容彼此關系親密;經常在一起。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二》:“青縣農家少婦,性輕佻,隨其夫操作,形影不離,恒相對嬉笑,不避忌人?!?/td> |
liú lí yù hé流離遇合 | 流離:流轉,離散;遇合:指遇到賞識自己的人。流離失所又再團聚。 | 清·黃宗羲《柳敬亭傳》:“流離遇合,破家失國。”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kǒu pò瓦罐不離井口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擔著風險干事難免會失手。 | 明·無名氏《村樂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當,你兩個有這等勾當,道不的瓦罐不離井口破?!?/td> |
mí lí mǎ hǔ迷離馬虎 | 糊里糊涂 | |
luán fēn fèng lí鸞分鳳離 | 同“鸞鳳分飛”。 | 明·李開先《林沖寶劍記》第48出:“自從他鸞分鳳離,到如今雁斷魚稀?!?/td> |
chū zhèn jì lí出震繼離 | 謂帝王登基即位。 | |
lí qún suǒ jū離群索居 | 索:單獨;居:起居;生活。離開同伴而孤獨地生活。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吾離群而索居,亦已久矣。” |
mào hé qíng lí貌合情離 | 指兩個人表面合得來,實際上感情不合。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5回:“雖克竭敬愛,而貌合情離,與從夫之義悖矣?!?/td> |
mí lí cháng fǎng迷離徜彷 | ||
lí běn yī mò離本依末 | 見“離本趣末”。 | 《晉書·刑法志》:“然而律文煩廣,事比眾多,離本依末?!?/td> |
lí shì yì sú離世異俗 | 超脫世俗。 | 《莊子·刻意》:“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td> |
zhī lí pò suì支離破碎 | 支離:分散。形容散亂不整;殘缺不全。 | 元 許謙《白云集》:“近代以文辭取士,而不考其實,惟務雕鐫鏤刻,破碎支離,波淫邪遁之辭,靡所不至。” |
liú lí diān shǔ流離顛疐 | 見“流離顛沛”。 | 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褒贈伊川》:“又從而排陷之,卒使流離顛疐,無所為而死?!?/td> |
zuò wò bù lí坐臥不離 | 謂時刻相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八回:“瓊英從小聰明,百伶百俐,料道在此不能脫生,又舉目無親,見倪氏愛他,便對倪氏說,向鄔梨討了葉清的妻安氏進來。因此安氏得與瓊英坐臥不離?!?/td> |
bān bó lù lí班駁陸離 | 形容色彩雜沓。 | 參見“斑駁陸離”。 |
fēn bēng lí xī分崩離析 | 崩:倒塌崩裂;析:散開;解體。分裂崩潰;離散解體。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 先秦 孔子《論語 季氏》:“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
lí xī huàn bēn離析渙奔 | 同“離析分崩”。 | 明·宋濂《進〈元史〉表》:“豐亨豫大之言,壹倡于天歷之世;離析渙奔之禍,馴致于至正之朝?!?/td> |
shì hé xíng lí勢合形離 | 勢:形狀;形:形體。形體各自獨立,結構完整不分。 | 三國 魏 何晏《景富殿賦》:“桁梧復迭,勢合形離。” |
yǐng xíng bù lí影形不離 | 形影不離。比喻關系密切。 | 老舍《趙子曰》:“他的面貌、服裝比趙子曰的好看的不止十倍,可是他們兩個是影形不離的好朋友?!?/td> |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話不離本行 | 行:行當,職業。指人的言語離不開他所從事的職業范圍。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送給人看?!?/td> |
gǔ ròu fēn lí骨肉分離 | 骨肉:指父母兄弟等親人。比喻親人分散,不能團聚。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0卷:“誰知死后纏綿,恩變成仇,害得我骨肉分離,死無葬身之地,我好苦也!我好恨也!” |
qiàn nǚ lí hún倩女離魂 | 舊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唐·陳玄祐《離魂記》 |
liú lí zhuǎn xǐ流離轉徙 | 輾轉遷移,無處安身。 | 清 戴名世《周烈婦傳》:“與其婦翁皆賤業,兩人流離轉徙者久之?!?/td> |
zhī lí fán suì支離繁碎 | 支離:分散。形容事物零散破碎,不成整體。 |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為學兩端》:“近時為學不過兩端,一則徑趨簡約,脫略過高;一則專務外馳,支離繁碎?!?/td> |
liú lí diān pèi流離顛沛 | 由于災荒或戰亂而流轉離散。形容生活艱難,四處流浪。 | 宋 洪邁《容齋續筆 杜老不忘君》:“前輩謂杜少陵當流離顛沛之際,一飯未嘗忘君?!?/td> |
gù gōng lí shǔ故宮離黍 | 故宮:從前的宮殿;黍:指糧食作物。比喻懷念故國的情思 | 宋·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
xià bǐ qiān yán,lí tí wàn lǐ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 寫了一大篇文章,但沒有接觸到主題。 | 毛澤東《反對黨八股》:“其結果,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里’,仿佛像個才子,實則到處害人?!?/td> |
mào hé xíng lí貌合行離 | 見“貌合神離”。 |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口親心疏,貌合行離?!?/td> |
chéng shén lí xíng澄神離形 | 形容用心太專,如癡如呆。 | 康有為《大同書》緒言:“吾朝夕擁書于是,俯讀仰思,澄神離形,歸對妻兒,慹然若非人?!?/td> |
liú lí bō yuè流離播越 | 流轉遷徙。 | 晉·葛洪《抱樸子·自敘》:“乃草創子書,會遇兵亂,流離播越,有所亡失?!?/td> |
zhī lí yōng zhǒng支離擁腫 | 支離:分散。指分散的東西聚合在一起。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夏侯玄以才望被戮,無支離擁腫之鑒也?!?/td> |
lí lí chù chù離離矗矗 | 濃密挺拔的樣子。 | 明·張岱《陶庵夢憶·山艇子》:“竹節促而虬葉毨毨,如猬毛、如松狗尾,離離矗矗,捎捩攢擠,若有所驚者?!?/td> |
jué lèi lí qún絕類離群 | 絕:越過,越出;類:同類。形容超群出眾。指與人群隔絕,脫離塵俗。 | 宋·蘇軾《表忠觀碑》:“篤生異人,絕類離群,奮挺大呼,從者如云?!?/td> |
wù lí xiāng guì物離鄉貴 | 物品離產地越遠越貴重。 | 明 沈璟《埋劍記 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td> |
shàn lí zhí shǒu擅離職守 | 擅:隨便,任意。擅自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不能盡守自己的職責。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4回:“見面之后,不由分說,拿隨太爺一把辮子,說他擅離職守,捏稱回任?!?/td> |
ruò lí ruò jí若離若即 | 形容對人保持一定距離。同“若即若離”。 | 清 陳康祺《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和相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斂其鋒棱,一時眾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三句不離本行 | 本行:個人從事的行業。形容一說話總要講到自己從事的行業。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四回:“每到一處,開口三句話不離本行,立刻從懷里掏出捐冊來送給人看。”清 頤瑣《黃繡球》第十回:“我是業醫的,你們不要笑我三句不離本行。” |
lí běn jiǎo mò離本徼末 | 猶言舍本逐末。 | 《漢書·嚴安傳》:“侈而無節,則不可贍,民離本而徼末矣?!?/td> |
jué sú lí shì絕俗離世 | 絕俗:與世隔絕。遠離世俗塵世。 | 東漢·班固《漢書·王褒傳》:“何必偃卬詘信若彭祖,昫噓呼吸如僑、松,眇然絕俗離世哉!” |
lí shì jué sú離世絕俗 | 猶言離世異俗。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惡人之朝,不與惡人言,可謂離世絕俗矣。” |
gù bù bù lí故步不離 | 故步:舊的步法。比喻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上進。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td> |
diào hǔ lí shān調虎離山 | 設計讓老虎離開原來的山頭。比喻用計謀引誘對方離開原來有利的地勢。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3回:“我是個調虎離山計,哄你出來爭戰?!?/td>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shàng pò瓦罐不離井上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擔著風險干事難免會失手。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自古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只管做過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果?!?/td> |
bié hè lí luán別鶴離鸞 | 比喻離散的夫妻。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四》:“君百計營求,歸吾妻子,恒耿耿不忘。今君別鶴離鸞,自合為君料理?!?/td> |
shōu lí jiū sàn收離糾散 | 收集離散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荀彧傳》:“若紹收離糾散,乘虛以出,則公之事去矣。” |
lí qí gǔ guài離奇古怪 | 十分奇特少見 | 蘇曼殊《與劉三書》:“曼近日所遭,離奇古怪,待長者今冬回申,當極談耳?!?/td> |
wàn biàn bù lí qí zōng萬變不離其宗 | 宗:宗旨、目的。盡管形式上變化多端,其本質或目的不變。 | 徐特立《抗戰給我的機會》:“對任何人,無論相識不相識的,總是一套話。言論有系統,萬變不離其宗。” |
ěr bù lí sāi耳不離腮 | 兩種關系十分接近、親密。 | 李文元《婚事》:“別人說他倆是耳不離腮,影不離形,好的活像一個人。” |
qī lí zǐ sàn妻離子散 | 妻子離異;子女流散。表示一家人被迫離散。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td> |
lí hún qiàn nǚ離魂倩女 | 倩女:美麗的少女。舊時指少女為愛情而死。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看你個離魂倩女,怎發付擲果潘安?!?/td> |
pàn dào lí jīng畔道離經 | 畔:通“叛”,違背。違背道德,脫離經典。指背離常規的思想或行為。 | 清·洪昇《<堅瓠補集>》序:“開人心狙詐之端,啟風俗陵傲之習,不至于畔道離經不止?!?/td> |
shēng lí sǐ jué生離死絕 | 形容很難再見的離別或永久的離別。 | 《晉書·殷仲堪傳》:“而一旦幽縶,生離死絕,求之于情,可傷之甚。” |
bù jí bù lí不即不離 | 即:靠近;離:疏遠。既不親近也不疏遠。本是佛教用語;后用來指對待別人的態度不太接近;也不太疏遠。也用來表示差不離、不離譜(兒)。 | 《圓覺經》上卷:“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做夢。” |
diào hǔ lí kē調虎離窠 | 調:調動,引誘;窠:動物的巢穴。比喻用計使敵方離開有利的地方,以便乘機行事。 | 明·郭勛《英烈傳》第73回:“天已大明,李文忠把大隊人馬,徑抵應昌城外安營。此是劉軍師這調虎離窠之計?!?/td> |
lí jīng pàn dào離經叛道 | 離:背離;叛:背叛;經:儒家經典著作;道:思想道德規范。背離、違反儒家經典和道德、教條。泛指背離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言論或學說的行為。 | 元 費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td> |
lí shū shì zhe離蔬釋屩 | 見“離蔬釋蹻”。 | |
qǔ bù lí kǒu曲不離口 | 意謂曲子要天天唱,才會熟練精妙。比喻熟能生巧。 | 朱自清《論誦讀》:“但是誦讀總得多讀熟讀,才有效用;‘曲不離口’,誦讀也是一樣道理。” |
dié lí jiān bèi鰈離鶼背 | 喻夫妻或戀人分離。 | |
měng hǔ lí shān猛虎離山 | 形容勇猛而迅速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75回:“那人使動手中雙戟,猶如猛虎離山。” |
ān bù lí mǎ,jiǎ bù lí shēn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于高度警惕狀態。 | 唐《敦煌變文集·卷一·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td> |
xīng lí yún sàn星離云散 | 像流星與云雨一樣迅速離散。形容事物消失迅速 | |
lí xiāng bié tǔ離鄉別土 | 同“離鄉背井”。 | 唐·元稹《花栽》詩:“買得山花一兩栽,離鄉別土易摧頹?!?/td> |
bèi xiāng lí jǐng背鄉離井 | 指遠離家鄉,流落他方。 | 見“背井離鄉”。 |
bèi jǐng lí xiāng背井離鄉 | 背:離開;井:古制八家為井;引申為鄉里、家宅。離開鄉里。常指被迫遠離家鄉;到外地謀生。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
fū mò zhī lí膚末支離 | 膚淺瑣碎。 | 清 方苞《書柳文后》:“彼言涉于道,多膚末支離,而無所歸宿?!?/td> |
lí xiāng bié jǐng離鄉別井 | 見“離鄉背井”。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國·天情道理書》:“離鄉別井,勞碌奔馳,不分蚤夜。” |
mào hé xíng lí貌合形離 | 貌:表面上。表面上很合得來,而行動上卻又差異很大。 | 晉 葛洪《抱樸子 勤求》:“口親心離,貌合形離?!?/td> |
mào hé shén lí貌合神離 | 貌:外表;神:內心。指外表上一致;內心里不一樣。形容表面上關系很融洽;而實際上各懷心思。 | 清 宣鼎《夜雨秋燈錄 得新忘舊》:“自有此寵復,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對,亦只貌合神離耳。” |
guāng guài lù lí光怪陸離 | 光怪:奇異的光彩;陸離:色彩繁雜。形容奇形怪狀;五顏六色。也形容事物離奇多變。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本經訓》:“五彩爭勝,流漫陸離。” |
mí lí chǎng huǎng迷離惝恍 | 形容模糊而難以分辨清楚。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槐西雜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兩月余酒食費,一家迷離惝恍,如夢乍回。” |
huì shǎo lí duō會少離多 | 相會少,別離多。感慨人生聚散無常或別離之苦。 | 宋 辛棄疾《蝶戀花 送祐之弟》詞:“會少離多看兩鬢,萬縷千絲,何況新來病?!?/td> |
mào lí shén hé貌離神合 | 謂表面上不同而實質上一致。 | 清·包世臣《再與楊季子書》:“縱送激射,同符《史》、《漢》,貌離神合,精彩奪人?!?/td> |
liú lí diān dùn流離顛頓 | 見“流離顛沛”。 | 宋·曾鞏《永興尉章佑夫人張氏墓志銘》:“維能順其性,所以居流離顛頓之間,而不為悲哀愁憂亂其志也?!?/td> |
lí qíng bié xù離情別緒 | 分離前后惜別、相思的愁苦情緒。 | 宋 柳永《晝夜樂》:“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td> |
jué lèi lí lún絕類離倫 | 絕:超越;類:同類;倫:類。形容超群出眾。 | 唐·韓愈《進學解》:“絕類離倫,優入圣城?!?/td> |
běn tóng mò lí本同末離 | 本旨相同而途徑不同。 | 《后漢書 臧洪傳》:“……子謂余身死而名滅,仆亦笑子生死而無聞焉。本同末離,努力努力,夫復何言!” |
rén lí xiāng jiàn人離鄉賤 | 謂離開故鄉,無親無故,失去依靠,遭人輕視。 | 明·沈璟《埋劍記·柔遠》:“自古道物離鄉貴,人離鄉賤;這語話,信非假,到如今轉憶家?!?/td> |
zhòng pàn qīn lí眾叛親離 | 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陷于孤立;不得人心。叛:背叛;離:離開;背。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隱公四年》:“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無眾,安忍無親,眾叛親離,難以濟矣?!?/td> |
bì lǐ chí lí必里遲離 | 陰歷九月九日。 | 《遼史 嘉儀志》:“九月重九日,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少者為負,罰重九宴?!瓏Z謂是日為‘必里遲離’,九月九日也?!?/td> |
suǒ wěi liú lí瑣尾流離 | 瑣尾:細小時美好;流離:梟的別名。梟細小時怪可愛,長大后卻非常丑惡。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 | 《詩經·邶風·旄丘》:“瑣兮尾兮,流離之子?!?/td> |
lí hé bēi huān離合悲歡 | 泛指別離、團聚、悲哀、喜悅的種種遭遇和心態。 | 明 陸采《明珠記 提綱》:“佳人才子古難并,苦離分,巧完成,離合悲歡只在眼前生。” |
zhǔ máo lí lǐ屬毛離里 | 比喻子女與父母關系的密切。 | 《詩經·小雅·小弁》:“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于毛?不離于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