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西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ōng chà xī wù東差西誤 | 謂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差池、錯誤。形容辦事不得力。 |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五:“原約一到任所差人進京圖干此事,誰知所去的,多不得力。我這里好不盼望,不甫能勾回個信來,定是東差西誤的?!?/td> |
xī jìn nán chēn西贐南琛 | 謂四方皆來朝貢為“西贐南琛”。贐,貢物。琛,珍寶。 | 北周 庾信《哀江南賦》:“西贐浮玉,南琛沒羽。吳歈越吟, 荊艷楚舞。” |
dōng wán xī quē東完西缺 | 謂短缺,不完備。 | |
dōng qiān xī xǐ東遷西徙 | 謂四處遷移,居止不定。 | 《明史西域傳二·沙州衛》:“爾居沙州三十年……但當循分守職,保境睦鄰,自無外患。何必東遷西徙,徒取勞瘁。” |
dōng yóu xī guàng東游西逛 | 同“東游西蕩”。 | 《人民文學》1978年第2期“‘四人幫’橫行時,有些學生基本上不上課,東游西逛,學得‘油腔滑調’?!?/td> |
yí dōng bǔ xī移東補西 | 用之方面的錢、物彌補那方面的虧空或不足。比喻只求暫時應付,不作長久打算。 | 唐·陸贄《論裴延齡奸蠹書》:“移東就西,便為課續。取此適彼,遂號羨余?!?/td> |
dōng nuó xī còu東挪西輳 | 挪:挪借;輳:通“湊”,聚合。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 | 明·沈受先《三元記·歸妹》:“我命運乖,糧運折,家私都準折,東挪西輳猶還缺,一女多嬌,將他來拋撇。” |
dōng chuǎng xī duó東闖西踱 | 謂盲目地四處闖蕩。 | 茅盾《子夜》六:“他很想跑開,但想到不吳芝生作伴,到底比起獨自東闖西踱較為‘有聊’,便又舍不得走?!?/td> |
dōng zhēng xī yuàn東征西怨 | 語本《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北局^商湯向一方征伐,則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來解救自己。后因以“東征西怨”謂帝王興仁義之師為民除害,深受百姓擁戴。 | 語出《書·仲虺之誥》:“惟王不邇聲色,不殖貨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賞……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td> |
dōng shí xī sù東食西宿 | 比喻貪婪的人唯利是圖。 | 漢 應劭《風俗通》:“齊人有女,二人求之。東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貧。父母疑不能決,問其女,定所欲適?!疲骸麞|家食,西家宿。’” |
dōng xi nán běi kè東西南北客 | 指居處無定之人。 | 參見“東西南北人”。 |
jīn wū xī zhuì,yù tù dōng shēng金烏西墜,玉兔東升 | 金烏:太陽;墜:落下;玉兔:月亮。太陽落山,月亮升起。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3回:“一路說,一路行,不多時,早已金烏西墜,玉兔東升。” |
jiǎn zhú xī chuāng剪燭西窗 | 原指思念遠方妻子,盼望相聚夜語。后泛指親友聚談。 |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td> |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送佛送到西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td> |
dōng xī nán shuò東西南朔 | 指居處無定之人。同“東西南北”。 | |
dōng liú xī luò東流西落 | 見“東播西流”。 | 郭沫若《歸去來·雞之歸去來》:“再從東京失業下來,只好成為放浪奴隸,東流西落地隨著工做的地方向四處的鄉下移動?!?/td> |
dōng bēn xī táo東奔西逃 | 同“東逃西竄”。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打過多少次敗仗,東奔西逃,最后決定了與漢家和好的大計?!?/td> |
dōng bēn xī zhuàng東奔西撞 | 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 明·高濂《玉簪記·依親》:“驟然起兵戈,擾攘。卷塵飛,東奔西撞,嬌兒拆散知何往?” |
dōng bēn xī cuàn東奔西竄 | 同“東逃西竄”。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二回:“錢塘縣派差去查過,果然那些狗東奔西竄,踐踏田禾。” |
dōng pǎo xī bēn東跑西奔 | 奔:急走,跑。指到處奔波。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24章:“逃難的老百姓在敵人的炮火下東跑西奔?!?/td> |
dōng lán xī zǔ東攔西阻 | 指極力阻攔。 | 《雪巖外傳》第十回:“眾家人聽說,忙東攔西阻的教他們止聲。” |
dōng tǎo xī fá東討西伐 | 同“東征西討”。 |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討西伐,運之無旁,按之無下?!?/td> |
xī hé zhī tòng西河之痛 | 痛:悲傷。指喪子之痛。 | 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td> |
dōng xī yì miàn東西易面 | 指東西方向顛倒。后比喻是非顛倒,視聽淆亂。 | 漢 賈誼《新書 審微》:“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td> |
dōng chě xī lā東扯西拉 | 形容說話離題,沒有中心。 | 《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制臺問了幾句話,虧他東扯西拉,居然沒有露出馬腳?!?/td> |
dōng suō xī wàng東脧西望 | 同“東張西望”。 | 《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程相公此時兩只眼睛不夠使的,正在東脧西望,又聽得那為吆喝:‘吃酪罷!好干酪哇!’” |
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晉書·謝安傳》:“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td> |
dōng lín xī zhǎo東鱗西爪 | 原指畫在云中的龍這里露一片鱗;那里露一只爪;不見全貌?,F比喻零碎散亂、不全面。 | 清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二節:“以上所引,雖東鱗西爪,語焉不詳?!?/td> |
xī shì cháo yī西市朝衣 | 西市:北京菜市口刑場;朝衣:官員上朝的衣服。比喻忠臣被冤殺 | 東漢·班固《漢書·爰盎晁錯傳》:“乃使中尉召錯,給載行市。錯衣朝衣斬東市?!?/td> |
guān xī chū jiàng,guān dōng chū xiàng關西出將,關東出相 | 關:函谷關。函谷關以東的地區,民風好文,多出宰相;函谷關以西的地區,民風好武,多出將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虞詡傳》:“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余州?!?/td> |
dōng ái xī wèn東捱西問 | 謂四處探問、打聽。 | 《平妖傳》第十五回:“這些眾人當一場生意,見神見鬼,東捱西問,那有消息?!?/td> |
dōng dǎo xī wāi東倒西歪 | 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穩;或位置不正;傾斜欲倒的樣子。也形容雜亂無章。 | 元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td> |
dōng chuān xī zhuàng東穿西撞 | 同“東奔西撞”。 | 《隋唐演義》第二六回:“次日進城中訪察……亦不曉得那張善士住在何處,東穿西撞,但聞街談巷語,東一堆西一簇,說某家送了幾千兩,某家送了幾百兩。” |
dōng piāo xī xǐ東飄西徙 | 謂到處漂流,遷徙無定。 | 明·陸采《明珠記·江會》:“幾年間東飄西徙,今日里天教重會。大海船頭,果有相撞時?!?/td> |
xī zǐ pěng xīn西子捧心 | 西子:即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形容女子的病態美。比喻名家的詩文、字畫等,其本身存在的某種疵病不足以掩蓋其固有的優點,有時反而增色。 |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td> |
yī mìng guī xī一命歸西 | 見“一命歸陰”。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兒,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 |
zhǐ dōng dǎ xī指東打西 | 指著東方打西方,打得別人防不勝防。 | 《七俠五義》第92回:“那知小俠指東打西,竄南躍北,猶如虎蕩羊群,不大的功夫,打了個落花流水?!?/td> |
wén dōng wǔ xī文東武西 | 漢初叔孫通定的朝儀,文官位東,武官位西。指文武官員的排列位次。 | 西漢·司馬遷《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列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td> |
dài yuè xī xiāng待月西廂 | 謂情人私相約會。 | 唐 元稹《月明三五夜》詩“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 |
xué guàn zhōng xī學貫中西 | 形容中文、外語都十分好。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6回:“博了個熟識時務,學貫中西的名氣?!?/td> |
dōng shǎn xī nuó東閃西挪 | 形容有所畏懼,躲躲閃閃。 | 《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還有個東閃西挪,到了他的娘子跟前,卻是從來說一不二?!?/td> |
hē xī běi fēng喝西北風 | 指沒有東西吃。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叫我們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像你這一毛不拔,我們喝西北風。” |
dōng cáng xī duǒ東藏西躲 | 形容為了逃避災禍而到處躲藏。 | 明 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殺的他軍兵膽碎魂先喪,一個個哭啼啼東躲西藏,槍刀劍戟都潎樣?!?/td> |
táng tū xī shī唐突西施 |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時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為了突出丑的,而貶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 梁啟超《詩話》:“更會串一戲,曰《易水餞荊卿》,其第一幕‘餞別’內,有歌四章,以《史記》所記原歌作尾聲,近于唐突西施,點竄《堯典》?!?/td> |
dōng chuǎng xī zǒu東闖西走 | 指沒有目的和方向地四處闖蕩。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回:“都是你這老不賢,養這禍根,終日縱他性子,任他東闖西走,惹禍招非,如今弄出事來了。” |
chāi dōng bǔ xī拆東補西 | 拆倒東邊的墻,以修補西邊的墻。比喻為了應急而犧牲這個彌補那個。 | 宋 陳師道《次韻蘇公西湖徙魚》:“小家厚斂四壁立,拆東補西裳作帶。” |
dōng xián xī là東挦西撦 | 謂到處張羅。 | |
zhǐ dōng shuō xī指東說西 | ①見“指東話西”。②猶言指桑罵槐。 | 曹禺《雷雨》第三幕:“你要罵我就罵我,別指東說西,欺負媽媽好說話?!?/td> |
sòng fó sòng dào xī tiān送佛送到西天 | 比喻做好事做到底。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姐姐原是為救安公子而來,如今自然送佛送到西天。” |
dōng nù xī yuàn東怒西怨 | 比喻遷怒于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厲色揚聲,東怒西怨。” |
yī kǒu xī jìn xī jiāng shuǐ一口吸盡西江水 | 原是一氣呵成、貫通萬法的意思。后比喻過于性急,想一下子就達到目的。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td> |
dōng kuāng xī piàn東誆西騙 | 指到處說謊詐騙。 | 《孤本元明雜劇 東籬賞菊》第二折:“若論我,半個字也不識,若說道抵換官物,盜使印信,東誆西騙,天下絕魁?!?/td> |
gè bēn dōng xī各奔東西 | 各:各自;奔:奔向。各自走各自的路,借指分手。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72回:“大家撒腿就跑,各奔東西?!?/td> |
dōng dàng xī chí東蕩西馳 | 猶言東征西討。 | 《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漢王乘那項王火咸陽,弒義帝,降子嬰,東蕩西馳的時候,早暗地里間道入關,進位稱王。” |
dōng piāo xī dàng東飄西蕩 | 指不固定,沒有著落。也指無定向地漂浮。 | 明 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一折:“去汴梁買馬,不想東飄西蕩,將本錢盡行折了?!?/td> |
dōng yáng xī dàng東揚西蕩 | 謂飄泊無定。 | 《野叟曝言》第四一回:“姐姐若不見憐,怎樣著落妹子死后魂靈,不至東揚西蕩?!?/td> |
dōng dàng xī yóu東蕩西游 | 蕩:放浪,游蕩;游:行走。指到處游蕩,不務正業。 | 明·無名氏《楊家將演義》第三卷:“焦贊不肯歇息,邀軍校乘著月色,東蕩西游?!?/td> |
dōng dàng xī chú東蕩西除 | 指四處征伐。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十九回:“昔日魏武祖皇帝,東蕩西除,南征北討,非容易得此天下?!?/td> |
dōng yóu xī dàng東游西蕩 | 指到處游蕩,不務正業。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回:“他因沒事干管理,東游西蕩。” |
dào dōng shuō xī道東說西 | 見“道西說東”。 | 《劉知遠諸宮調·知遠別三娘太原投事》:“自入舍做女婿,覷俺咱似兒戲,使著后,道東說西暢憋氣?!?/td> |
dōng pèng xī zhuàng東碰西撞 | 形容無固定目標,到處亂闖。 | 巴金《火》:“劉波好像被困在一條死巷里,他東碰西撞都找不出一個出路?!?/td> |
zhāo dōng mù xī朝東暮西 | 朝:早晨。早晨在東,晚上在西。指行蹤不定。比喻變來變去,不專一 | 明·徐霖《繡襦記·聞信增悲》:“如今他在那里,朝東暮西,那有蹤跡?!?/td> |
dōng táo xī cuàn東逃西竄 | 四處逃亡與逃避。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因那年避亂南奔,被官兵沖散了女兒瑤琴,夫妻兩口,凄凄惶惶,東逃西竄,胡亂的過了幾年?!?/td> |
xī pín dōng xiào西顰東效 | 西施捧心、東施效顰。比喻以丑陋學美好而愈顯其丑。 | 清 無名氏《少年登場》:“西顰東效,沒來由把國民價值掃地盡了。” |
rì luò xī shān日落西山 | 太陽迫近西山;快要落下。也比喻人到老年將死或事物接近衰亡。 | 《上唐書 音樂志》:“\'棲鳥夜飛\',沉攸之元微五年所作也。攸之未敗前,思歸京師,故歌和云:\'日落西山還去來。\'” |
dōng gǔn xī pá東滾西爬 | 形容潰逃時的狼狽相。 | 《中國民間故事選·鐵金剛》:“打得官兵東滾西爬,急忙逃命。” |
dōng shēng xī jī東聲西擊 | 猶言聲東擊西。揚言要攻此方,實際卻攻彼方。 | 明·李東陽《喻戰送李永敷南歸》:“子知戰乎……神出鬼沒,東聲西擊,變化而無常者,用也。” |
mǎi dōng mǎi xī買東買西 | 指買各種物品 | 明 李開先《林沖寶劍記》第29出:“買東買西使官錢,點驢點馬是買賣?!?/td> |
dōng xī nán běi東西南北 | 指四方、到處、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處飄泊,行蹤不定。 |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東西南北,誰敢安處。” 《禮記·檀弓上》:“今丘(孔子)也,東西南北之人也。” |
xī chú dōng dàng西除東蕩 | 蕩:蕩平。到處征剿敵人。 | 元·李壽卿《伍員吹簫》第一折:“俺也曾西除東蕩,把功勞立下幾樁樁?!?/td> |
nán zhēng běi zhàn,dōng dàng xī shā南征北戰,東蕩西殺 | 征:征戰;蕩:掃蕩。形容轉戰南北,奮勇殺敵。 | 晉劇《打金枝》第二場:“父王的江山,是他郭家父子南征北戰,東蕩西殺,十大汗馬功勞爭來的?!?/td> |
dōng guān xī wàng東觀西望 | 向四周張望,察看動靜。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26卷:“張公也慌張了,東觀西望,恐怕有人撞見。” |
táng tū xī zǐ唐突西子 | 唐突:冒犯;西子:即西施,春秋時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抬高了丑的,貶低了美的。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td> |
dōng héng xī dǎo東橫西倒 | 形容雜亂。 | 劉復《曉》詩:“回看車中,大家東橫西倒,鼾聲呼呼。” |
dōng duǒ xī táo東躲西逃 | 躲:躲藏,避開。形容四處逃散,分頭躲藏。形容極為驚慌。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42回:“這公子左沖右突,那番兵東躲西逃,直殺透番營?!?/td> |
dōng líng xī sàn東零西散 | 形容零落分散。 |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
dōng tán xī shuō東談西說 | 指議論的面很寬。 | 魯迅《書信集 致金肇野》:“近來東談西說,而其實都無深研究,發議論是不對的?!?/td> |
shēng dōng jī xī聲東擊西 | 迷惑敵人的一種戰術;虛張聲勢說攻擊東邊;實際進攻西邊。聲:聲張;擊:打擊。 | 唐 杜佑《通典 兵六》說:“聲言擊東,其實擊西?!?/td> |
dōng xǐ xī qiān東徙西遷 | 同“東遷西徙”。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黃宗羲》:“宗羲竄匿草莽,東徙西遷,屢瀕于危?!?/td> |
dōng pīn xī còu東拼西湊 | 東一點;西一點零零碎碎地拼湊起來。也形容經濟小為應急需到處挪借。 | 清 曹雪芹《紅樓夢》:“因是兒子的終身大事所關,說不得東拼西湊,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兩贄見禮?!?/td> |
xī tái tòng kū西臺痛哭 | 宋末文天祥抗元失敗被害。八年后,謝翱與友人登西臺痛哭致祭,并作《登西臺慟哭記》以記其事。后用以稱亡國之痛。 | 柳棄疾《懷人詩》之四:“西臺痛哭謝晞發,眢井沉書鄭億翁?!?/td> |
dōng tú xī mǒ東涂西抹 | 涂、抹:原喻從事文辭。比喻用筆隨便寫寫畫畫。 | 五代 王定?!短妻?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記》:“報道莫貧相!阿婆三五少年時,也曾東涂西抹來?!?/td> |
dào xī shuō dōng道西說東 | 謂亂加談論。 | 《敦煌變文集·茶酒論》:“阿你兩個,何用匆匆?阿誰許你,各擬論功!言詞相毀,道西說東?!?/td> |
dōng chě hú lú xī chě piáo東扯葫蘆西扯瓢 | 說話東扯西拉。 | 柯藍《瀏河十八彎》:“你少東扯葫蘆西扯瓢,抗旱就抗旱,怎么又發癲,想起去查賬了。” |
dōng niǔ xī wāi東扭西歪 | 嘴唇不停地做怪樣而實際并未說話 | 柯崗《逐鹿中原》第四章:“只因年深日久水分充足,也就東扭西歪枝椏交錯地長了起來?!?/td> |
dōng líng xī suì東零西碎 | 指零碎,分散,不集中。 | 郭沫若《文藝論集 自然與藝術》:“他們把他們父親的財產東零西碎地鋪滿了一堂,沒有絲毫處理的手腕?!?/td> |
dōng jiā xī shě東家西舍 | 猶言左鄰右舍。 | 唐·李白《江夏行》:“東家西舍同時發,北去南來不逾月。未知行李游何方,作個音書能斷絕?!?/td> |
dōng yāng xī měi東央西浼 | 謂到處懇求請托。 | 《歧路燈》第八四回:“王象藎承主母之命,遵依程公條例,東央西浼,托產行尋售主?!?/td> |
dōng chí xī jī東馳西擊 | 謂指揮不統一,幾路軍隊各自行動。 | 清·魏源《圣武記》卷九:“各專責成,互相援應,毋東馳西擊,各不相顧。” |
jià hè xī yóu駕鶴西游 | 死的婉稱。 | 鄧友梅《那五》:“過老太太言而有信,這事辦完不久就駕鶴西游了,紫云正式把家管了起來?!?/td> |
dōng chí xī zhuàng東馳西撞 | 同“東奔西撞”。 | 《花月痕》第四七回:“那馬東馳西撞,不可押勒。” |
fú dōng dǎo xī扶東倒西 | 扶:扶持,攙扶。比喻隨他人的意志轉移,自己沒主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31卷:“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不全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里,忘了那里?!?/td> |
dōng láo xī yàn東勞西燕 | 勞:伯勞。比喻情侶、朋友離別。 | 南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 雜曲歌辭八 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td> |
dōng bǔ xī còu東補西湊 | 指各處挪借,湊集款項。同“東挪西湊”。 | 朱自清《哀互生》:“他東補西湊地為立達籌款子,還得跑北京,跑南京。” |
dōng qiáo xī wàng東瞧西望 | 指到處亂看。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回:“劉老老只聽見咯當咯當的響聲,很似打鑼篩面的一般,不免東瞧西望的?!?/td> |
dōng yuàn xī nù東怨西怒 | 謂任意指責別人。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省事》:“須求趨競,不顧羞慚,比較材能,斟量功伐,厲色揚聲,東怨西怒;或有協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xī shān rì pò西山日迫 | 太陽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經衰老或事物衰敗腐朽,臨近死亡。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一折:“堪嘆的是西山日迫桑榆暮,喜的是高堂月旦芝蘭聚。” |
gǔn yī xī guī袞衣西歸 | 袞衣:古代君王穿的禮服;西:向西;歸:回來。立下赫赫戰功,官拜高位回來。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晉簡文帝咸安元年》:“新政俟才,宜速銓補,俟東方化洽,當袞衣西歸。” |
dōng bēn xī xiàng東奔西向 | 謂各奔東西,互不相關。 | 明·無名氏《蘇九淫奔》第二折:“你也光,我也光,東奔西向,我就養遍濮州城,你也難來攔當。” |
dōng fāng bù liàng xī fāng liàng東方不亮西方亮 | 比喻這里行不通,別的地方尚有回旋余地。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國是一個大國——‘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沒有回旋的余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