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故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rén qíng shì gù人情世故 | 世故:處世的經驗。指為人處世的習慣、道理。 | 明 楊基《聞禪》詩:“人情世故看爛熟,皎不如污恭勝傲。” |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安于故俗,溺于舊聞 | 俗:習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習慣,局限于舊見聞。形容因循守舊,安于現狀。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商君列傳》:“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 |
gù jiù bù qì故舊不棄 | 故舊:舊交,舊部下;棄:拋棄。不輕易拋棄老朋友、老部下。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dà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秦·李斯《上書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 |
jiǎn gù néng guǎng儉故能廣 | 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 | 《老子》:“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
dí gù gēng xīn滌故更新 | 滌除陳舊,換上新的。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馬介甫》:“譬之昨死而今生,須從此滌故更新;再一餒,則不可為矣。” |
cháo zhāng guó gù朝章國故 | 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 |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日記或書信,是向來有些讀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國故,麗句清詞,如何抑揚,怎樣請托,于是害得名人連寫日記和信也不敢隨隨便便。” |
gù jì chóng yǎn故伎重演 | 見“故技重演”。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二部:“所謂點驗、整編、發餉者,都不過是老蔣排斥異己,收買、分化的故伎重演而已。” |
mén shēng gù lì門生故吏 | 故吏:過去的吏屬。指學生和老部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于天下。” |
tài shān bù ràng tǔ rǎng,gù néng chéng qí gāo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讓:推辭,拒絕。泰山不排除細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清·張岱《岱志》:“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櫛沐甚凈。” |
gù bù bù lí故步不離 | 故步:舊的步法。比喻因循守舊,安于現狀,不求上進。 | 清·張履祥《與陳乾初書》:“學者凡事執一時之偶見,信一己之偏私,沾沾自得,吝不肯舍者,率因無所進步,是以故步不離耳。” |
míng zhī gù wèn明知故問 |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種情況;卻還要故意問別人。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見他這番光景,明知故問道:‘先生為著何事傷心呢?” |
gù gōng hé shǔ故宮禾黍 | 比喻懷念祖國的情思。 | 《詩經 王風 黍離序》:“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宗廟宮室,盡為禾黍,閔周室之顛覆。” |
gù jiàn qíng shēn故劍情深 | 故劍:比喻結發之妻。結發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 |
fèng xíng gù shì奉行故事 | 奉行:遵照辦理;故事:老規矩、老章程。按照老規矩辦事。 | 東漢 班固《漢書 魏相傳》:“相明《易經》,有師法,好觀漢故事及便宜章奏,以為古今異制,方今務在奉行故事而已。” |
xí gù ān cháng習故安常 | 指習慣于規。 | 陳熾《〈盛世危言〉序》:“中國乃閉關絕市而不能,習故安常而不可。” |
gù rù rén zuì故入人罪 |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 宋·王禹偁《用刑論》:“然見其用刑與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ān rán rú gù安然如故 | 還象原來那樣安安穩穩。 | 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四折:“你只看這一個,那一個,都是為誰而卒?豈可我做兒的倒安然如故?” |
duō gù zhī qiū多故之秋 | 多故:多變亂多患難;秋:指某個時期。指多事故多患難的時期。 | 《金史·宣宗季下》:“今多故之秋,人才難得,朕欲除大罪外,徙刑追配有武藝善掌兵者,量才復用。” |
píng bái wú gù平白無故 | 平白:憑空;故:緣故;原因。沒有道理;沒有原因。 | 清 石玉昆《三俠五義》:“平白無故的生出這等毒計。” |
yī jiàn rú gù一見如故 | 故:故人;老朋友。初次相見就像老朋友一樣。形容彼此一接觸就情投意合。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 “聘于鄭,見子產,如舊相識。” |
ān dǔ rú gù安堵如故 | 堵:墻壁,居所。故:原來的。像原來一樣相安無事。 | 漢 荀悅《漢紀 高祖紀》:“吏人皆安堵如故,民爭獻牛酒。” |
kuáng nú gù tài狂奴故態 | 狂奴:對狂士的親昵稱呼;故態:老樣子,老脾氣。舊稱狂士的老脾氣。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逸民傳 嚴光》:“霸得書,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 |
shēn qíng gù jiàn深情故劍 | 故劍:比喻結發之妻。結發夫妻情意濃厚。指不喜新厭舊。 | 《漢書·外戚傳上》:“公卿議更立皇后,皆心儀霍將軍女,亦未有言。上乃詔求微時故劍,大臣知指,白立許倢伃為皇后。” |
shí chén dǎo gù拾陳蹈故 | 因襲陳詞濫調。 | 元·劉壎《隱居通議·詩歌三》:“觀其妙趣天得,自成一家,不肯拾陳蹈故。” |
tuì gù zī xīn蛻故孳新 | 蛻:脫去;孳:新芽。指去舊生新。 | 黃人《<清文匯>序》:“有一代之政教風尚,則有一代之學術思想,蛻故孳新,瞬息不可復省,而有為之攝影者曰史,而有為之留聲者曰文。” |
gù zuò xuán xū故作玄虛 | 猶故弄玄虛。 | 《十月》1981年第1期:“‘你知道我們兩個之間的關系嗎?’我眉毛一揚,故作玄虛地問她。” |
xún cháng xí gù循常習故 | 循常:遵循常規。習故:學習陳舊的作風。遵守舊規,沿襲先例。形容因襲保守,不愿變通。亦作“循故襲常”、“履常蹈故”、“遵常守故”。 | 漢·仲長統《昌言·法誡》:“又中世之選三公也,務于清愨謹慎,循常習故者。” |
tóng chuāng gù yǒu同窗故友 | 同窗:同學。老同學,好朋友。 | 元·關漢卿《金線池》楔子:“我有個同窗故友,姓韓名輔臣。” |
jiǔ jīng shì gù久經世故 | 世俗,俗氣,老于世故。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這老頭兒雖說粗豪,卻是個久經世故的,須是不露一毫芒角才引得出他的真話來呢。” |
zhū gù shì wù誅故貰誤 | 謂嚴懲故意犯罪的人,寬赦無意中犯錯誤的人。 | 漢·王充《論衡·答佞》:“故曰:刑故無小,宥過無大。圣君原心省意,故誅故貰誤。” |
gù zuò zhèn jìng故作鎮靜 | 指故意裝做心情安定。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六章:“小齊自知不妙,卻故作鎮定:‘怎么,我說的不合適么?’” |
xīn gù dài xiè新故代謝 | 同“新陳代謝”。 | 漢·蔡邕《蘭賦》:“新故代謝,四時次也。” |
ān cháng shǒu gù安常守故 | 習慣于日常的平穩生活,保守舊的一套。指守舊不知變革。 | 明·海瑞《申軍門吳堯便宜五事文》:“本院非安常守故人也。至任以來,千萬人以鼓舞作興,翻然改革望之矣。” |
chí zhī yǒu gù持之有故 | 持:持論;立論;故:根據。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有根據。 | 荀況《荀子 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
gù bù zì huà故步自畫 | 猶故步自封。 | 郭沫若《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我國自印度思想輸入以后,幾千年來溺佛者遁世無營,避佛者亦故步自畫。” |
gù nòng xū xuán故弄虛玄 | 猶故弄玄虛。 | 沙汀《困獸記》十一:“他既不滿意呂康的故弄虛玄,對于吳楣也有一點討厭,覺得他太張巴,太繁瑣。” |
sān qīn liù gù三親六故 | 親戚故舊的總稱。 | 梁斌《播火記》:“誰家沒個三親六故,誰家沒個青黃不接的時候?” |
yī bù rú xīn,rén bù rú gù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 衣服以新為好,身邊相伴的人以原來的為好。 |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
sòng gù yíng xīn送故迎新 | 舊指歡送卸任的官吏,迎接新來接替的官吏。后也用于一般人事往來。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嘉傳》:“吏或居官數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錯道路。” |
yí lí gù lǎo遺黎故老 | 指前朝留下的歷經世變的老人。 | 明·宋濂《曾君石表碑》:“當宋初改物,遺黎故老猶有存者。” |
zhī ér gù fàn知而故犯 | 故:故意。知道不對,卻故意違犯。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9卷:“問:‘一切含靈具佛性,既有佛性,為什么卻撞入驢胎馬腹?’師曰:‘知而故犯。’” |
yī rán gù wǒ依然故我 | 依然:依舊;故:原來的。仍舊是原來的我。形容情況仍然沒有變化。 | 宋 陳著《賀新郎 次韻戴時芳》:“誰料腥埃妨闊步,孤瘦依然故我。” |
ān cháng xí gù安常習故 | 安:安于,習慣于;常:常規;習:習慣;故:故舊。習慣于成規。 | 清 魏源《默觚下 治篇七》:“彼安常習故之流,所安者目前,所知者陳例,所辟者嫌疑,得不震而疑,同聲而擾格者乎?” |
bǎo liàn shì gù飽練世故 | 指對世態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豐富的處世經驗。同“飽諳世故”。 | 宋 葉適《郭府君墓志銘》:“察江之言,皆飽練世故而不回撓,是足以繼其父兄矣。” |
dān xīn rú gù丹心如故 | 丹心:忠心。仍如已往一樣忠心耿耿。 | |
xū yìng gù shì虛應故事 | 照例應付,敷衍了事。 | 明 唐順之《條陳薊鎮練兵事宜》:“無有敢肆欺于圣鑒之所不及而虛應故事者矣。” |
jiǔ gù shí qīn九故十親 | 泛指親戚朋友。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著狂朋怪友,又不曾關節做九故十親。” 元·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親笑恥。” |
wēn gù zhī xīn溫故知新 | 復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體會和發現新的東西。形容回顧過去;認識現實。溫:溫習;故:舊的。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
tā xiāng gù zhī他鄉故知 |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異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 明 天然智叟《石頭點 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他鄉故知,分外親熱。” |
gāo péng gù qī高朋故戚 | 戚:親近。指至親好友等。 | 元·張可久《翻歸去來辭》套曲:“悅高朋故戚,共談玄講理,辦登山玩水,早休官棄職,遠紅塵是非。” |
gù zuò gāo shēn故作高深 | 本來并不高深,故意裝出高深的樣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艱深詞語,掩飾內容的淺薄。 | |
jiāng shān rú gù江山如故 | 故:從前。高山大河面貌依舊。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 明·胡文煥《泰和記·蘇子瞻泛游赤壁》:“嘆興亡,江山如故,何處覓曹郎。” |
chóng shī gù jì重施故伎 | 重新施用過去的伎倆。 | |
qì gù lǎn xīn棄故攬新 | 拋棄舊的,吸收新的。 | 清·曾國藩《黃仙嶠前輩詩序》:“間以其余發為詩章,又能棄故攬新,約言豐義,而先生曾不以自鳴,退然若無以與于古者。” |
qīng gài rú gù傾蓋如故 | 偶然結識的新朋友卻像友誼深厚的舊故交一樣。 | 漢 鄒陽《獄中上書自明》:“語曰:‘白頭如新,傾蓋如故。’何則?知與不知也。” |
fēi qīn fēi gù非親非故 | 故:老友。不是親屬,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沒有什么關系。 | 唐 劉肅《大唐新語 剛正》:“臣必以韋擢與盜非親非故,故當以貨求耳。” |
xī xīn tǔ gù吸新吐故 | 吸進新氣,吐出濁氣。 | 漢·王吉《諫昌邑王疏》:“吸新吐故以練臧,專意積精以適神,于以養生,豈不長哉!” |
gù jiā qiáo mù故家喬木 | ①謂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眾。②喻指鄉賢。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
píng bái wú gù憑白無故 | 猶言無緣無故。 | 高纓《達吉和她的父親》:“后來他走過來問我叫甚么名字,我不理他,為什么憑白無故問名字呢?” |
yàn gù xǐ xīn厭故喜新 | 討厭舊的,喜歡新的。 | 《問答上》:“使天地大義有所廢闕,而厭故喜新,敗亡相尋而不悟也。” |
bù wàng gù jiù不忘故舊 | 故舊:舊交、舊友。不忘記老朋友。 |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
zhǐ qīn tuō gù指親托故 | 指為親戚,假托故舊。謂攀附有權勢的人。 | 元·無名氏《漁樵記》第二折:“指親托故廝還,趨時附勢故相干。” |
tā xiāng yù gù zhī他鄉遇故知 | 在遠里家鄉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興的事。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回:“果然有志竟成,上月被他打死一個,今日又去打虎,誰知恰好遇見賢侄。邂逅相逢,真是‘萬里他鄉遇故知’可謂三生有幸!” |
qù gù jiù xīn去故就新 | 就:歸于,留下。除去舊的,留下新的。 | 《史記 律書》:“三月也,律中姑洗。”張守節正義:“《白虎通》云:‘沽者,故也。洗者,鮮也。’言萬物去故就新,莫不鮮明也。” |
qiāng wú gù shí羌無故實 | 指詩文不用典故或沒有出處,也比喻沒有根據。 | 南朝 梁 鐘嶸《詩品》中卷:“\'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詎出經史。” |
gù fēng shí故封識 | 原來封存的標記。 | |
chí zhī yǒu gù,yán zhī yǒu lǐ持之有故,言之有理 | 持:持論,立論;故:根據。立論有根據,講話有道理。 | 戰國·趙·荀況《荀子·非十二子》:“縱情性,安恣睢,禽獸之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
gù bù zì fēng故步自封 | 故:過時的;舊:故步。原來的步伐;老步子;封:限制;自封:把自己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指自己停滯在老路上。比喻安于現狀;不求進步或革新。 | 清 梁啟超《愛國論》:“婦人纏足十載,解其縛而猶不能行,故步自封,少見多怪。” |
zǎo wèi gù sú澡慰故俗 | 澡慰:洗凈、熨平。比喻改革舊的風俗。 | 宋·宋祁《成都府新建漢文翁祠堂碑》:“翁之治蜀,開學校以《詩》、《書》教人,澡慰故俗。” |
píng fù rú gù平復如故 | 平復:痊愈復原。形容病愈康復。 | 漢·韓嬰《韓詩外傳》第十卷:“弟父之為醫也,以莞為席,以芻為狗,北面而祝之,發十言耳,諸扶輿而來者,皆平復如故。” |
bù qì gù jiù不棄故舊 | 棄:拋棄;故舊:舊交。不輕易拋棄老朋友。 | 春秋·魯·孔丘《論語·微子》:“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不求備于一人。” |
gé gù lì xīn革故立新 | 見“革故鼎新”。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寬厚出名的,講究忠信。是一個勵精圖治,革故立新的單于。” |
yǐn xīn tǔ gù引新吐故 | 猶言吐故納新。古代道家的養生之術,即吐納術。 | 晉·陸機《列仙賦》:“引新吐故,云飲霞餐。” |
nà xīn tǔ gù納新吐故 | 吸入新鮮的吐出陳舊的。 | 元 辛文房《唐才子傳 呂巖》:“熊經鳥伸,納新吐故,無七情以奪魂魄。” |
bù jīng shì gù不經世故 | 經:經歷;世故:人情世事的變故。形容缺乏為人處世的經驗。 | 魯迅《花邊文學 序言》:“然而他們不經世故,偶爾‘忘其所以’也就大碰其釘子。” |
zuān yán gù zhǐ鉆研故紙 | 故紙:指文籍,古書。諷刺脫離實際,一味讀古書的人。 | 清·張岱《討蠹魚檄》:“鉆研故紙,信煮字真可療饑。” |
gù zuò zī tài故作姿態 | 指假裝具有藝術效果的姿勢或假裝的模樣。 | 王朔《永失我愛》:“‘我就喜歡你這樣。’我沖她背影嚷,‘不怕說實話,就怕故作姿態。’” |
guó jiā duō gù國家多故 | 故:事故,變故。國家連續出現重大事故。形容國家局勢不安定。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鐘會傳》:“方國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 |
dǐng xīn gé gù鼎新革故 | 舊指朝政變革或改朝換代。現泛指除掉舊的,建立拳的。 | 《周易 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
gù shèn qí cí故甚其詞 | 指說話故意夸大,脫離事實。 | 清 黃鈞宰《金壺浪墨 漢奸》:“蓋我軍所用偵探,率以數百錢,遣無賴小民,道聽途說,或且故甚其詞,以恫喝將士,搖動人心。” |
gù zhǐ duī故紙堆 | 指大量的古舊書籍、資料。含貶義。比喻人埋首研讀古書,不知人情世故。 | 《五燈會元 古靈神贊禪師》:“百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在這些故紙堆中,有發掘不盡的知識寶藏。” |
yī gǎi gù zhé一改故轍 | 徹底改變走慣了的老路。指堅決走上新路。 | |
àn dǔ rú gù案堵如故 | 案堵:同“安堵”,安居。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來一樣安居樂業。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紀》:“諸吏人皆案堵如故。” |
xí gù dǎo cháng襲故蹈常 | 襲:沿襲;故:老辦法;蹈:踩,引伸為遵循;常:常規,老規矩。因循守舊,照老規矩辦事。 | 宋·蘇軾《伊尹論》:“后之君子,蹈常而襲故,惴惴焉懼不免于天下。” |
gù gōng lí shǔ故宮離黍 | 故宮:從前的宮殿;黍:指糧食作物。比喻懷念故國的情思 | 宋·張元干《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
dǎo gù xí cháng蹈故習常 | 見“蹈常習故”。 | 蔡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第一○八回:“生死存亡,近在眉睫,豈可蹈故習常,依違容忍?” |
gù rén zhī qíng故人之情 | 故人:舊友。指老朋友的情意。 | 唐·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
gù jiā zǐ dì故家子弟 | 故家:世家大族。昔日官宦人家的子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1卷:“王生獨自回進房來,對劉氏說道:‘我也是個故家子弟,好模好樣,不想遭這一場,反被那小人逼勒!’說罷,淚如雨下。” |
tà gù xí cháng踏故習常 | 謂因襲守舊,安于現狀。 | 李大釗《民彝與政治》:“而吾民族思想之固執,終以沿承因襲,踏故習常,不識不知,安之若命。” |
gù tai fù hái故態復還 | 見“故態復萌”。 | 唐·劉禹錫《砥石賦》:“故態復還,寶心再起。既賦形而終用,一蒙垢焉何恥?” |
xí wéi gù cháng習為故常 | 故常:常例。經常如此,養成習慣,就被當作常規了。 | 明·沈德符《野獲編·勛戚·沈祿》:“蓋承成化以來,濫授冗員,俱以中旨批出,遂習為故常,不以為怪也。” |
xí rén gù jì襲人故技 | 襲:因襲,套用;故:過去。沿用別人使用過的伎倆。 | |
hé shǔ gù gōng禾黍故宮 | 宮殿成了農田,長滿禾黍。形容亡國破敗的景象。 | 清 吳趼人《痛史》第17回:“一路上曉行夜宿,只覺得景物都非,不勝禾黍故宮之感。” |
chù mù rú gù觸目如故 | 觸目:目光所及。故:舊的,過去的,本來的。滿眼看到的都是過去的老樣子。 | 宋·李昌令《樂善錄·洪州劉生》:“未周歲,公主忽告殂,國主不勝其哀,怒曰:‘吾不敢復見劉生,其官物不一與,遣歸洪州。’生恍疑夢覺,觸目如故。” |
gù wǒ yī rán故我依然 | 故我:舊日的我。仍舊是過去的我。指自己的境況和從前一樣,沒有變化。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說這次必要高中了。究竟到了出榜還是個依然故我,也無味的很。” |
lǎo yú shì gù老于世故 | 老于:老練;有經驗;世故:處世的經驗。老練而又富于處世經驗。 | 唐 韓愈《石鼓歌》:“中朝大官老于事。” |
wú qīn wú gù無親無故 | 沒有親屬和故舊。形容孤單。 | 曹禺《雷雨》第二幕:“她一個單身人,無親無故,帶著一個孩子在外鄉,什么都做。” |
gé gù dǐng xīn革故鼎新 | 除去舊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換代或重大改革。革:改革。故:舊的。 | 《周易 雜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
biàn gù yì cháng變故易常 | 改變傳統的法制和準則。 | 《逸周書 史記》:“好變故易常者亡,昔陽氏之君,自伐而好變,事無故業,官無定位,民運于下,陽氏以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