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首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ǒu shàn zhī dì首善之地 | ①指首都。②最好的地方。 | 《漢書·儒林傳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 |
bù yī qián shǒu布衣黔首 | 布衣:稱呼平民;黔首:戰國及秦代稱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斯列傳》:“夫斯乃上蔡布衣,閭巷黔首。” |
juān qū yǔn shǒu捐軀殞首 | 捐軀:犧牲生命;殞:墜落。舍棄身軀,拋棄頭顱。形容不惜犧牲生命。 | 宋·王安石《第三札子》:“仰荷天地至恩,捐軀殞首,無以上報。” |
mǎ shǒu yù dōng馬首欲東 | 謂東歸;返回。語本《左傳·襄公十四年》:“欒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楊伯峻注:“秦兵在西,東則歸矣。” | 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欒黡曰:’晉國之命,未是有也。余馬首欲東。’乃歸。”楊伯峻注:“秦兵在西,東則歸矣。” |
é shōu chēng qìng額首稱慶 | 把手放在額上,表示慶幸。 | |
fǔ shǒu jiù fù俯首就縛 | 低下頭讓人捆綁。形容無法反抗或自愿認罪。 | |
dī shǒu fǔ xīn低首俯心 | 形容屈服順從。 | 清·袁枚《隨園詩話》第一卷:“余以為八家、少陵復生,必有低首俯心而遵其改者,必有反復辯論而不遵其改者。” |
shǒu rú fēi péng首如飛蓬 | 首:頭發;飛蓬:飛散的蓬草。形容頭發未經修飾,像飛散的蓬草一樣紛亂。 | 《詩經·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
tú qióng bǐ shǒu xiàn圖窮匕首見 | 圖:地圖;窮:盡;見:現。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 《戰國策 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
xīn fú shǒu kěn心服首肯 | 謂心里信服,并點頭同意。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然則他何不一開口就照在青云山口似懸河的那派談鋒?也不愁那姑娘不低首下心的心服首肯。” |
jǔ shǒu fèn bì舉首奮臂 | 舉:抬起;奮臂:有力地高舉手臂。形容精神奮發。 |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
yáo shǒu tǔ shé搖首吐舌 | 搖著頭,咬住舌頭。形容驚訝或害怕得說不出話來。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搖首吐舌道:‘長公子太不良了。’” |
zhān yú mǎ shǒu瞻予馬首 | 看我馬頭,指聽我的指揮,跟著行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
liù yáng huì shǒu六陽會首 | 中醫術語,六陽脈集中在頭部。指頭。 | 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二折:“對著眾官人在此,我這一去,若有些兒差失呵,我輸我這六陽會首。” |
shǒu chàng yì jǔ首倡義舉 | 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動正義的行動。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70回:“公首倡義舉,奈何以王位讓人耶?” |
jìn tuì shǒu shǔ進退首鼠 | 進退不定;猶豫不決。首鼠,躊躇。 | 宋·陳亮《與應仲實書》:“又思此別相見定何時,進退首鼠,卒以其所欲求正于仲實者而寓之書。” |
shǒu shǔ mó léng首鼠模棱 | 首鼠:躊躇不決;模棱:含糊。形容猶豫不決、動搖不定。 | 明·吾丘瑞《運甓記·太真絕裾》:“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若首鼠模棱,負恩不報,汗顏人世者,非夫矣。” |
shǒu xià kāo gāo首下尻高 | 頭向下,屁股翹起。跪拜磕頭的樣子。 | 唐·韓愈《祭河南張員外文》:“走官階下,首下尻高。” |
yǒu shǒu yǒu wěi有首有尾 | 首:頭。有開頭,有結尾。做事能堅持到底。指故事或文章結構完整。 | 宋·朱熹《朱子全書·論語四·公冶長》:“做得一章有頭有尾,與今日學者有頭無尾底不同。” |
péng shǒu gòu miàn蓬首垢面 | 頭發很亂,臉上很臟。舊時形容貧苦人生活生活條件很壞的樣子。也泛指沒有修飾。 | 《北齊書 任城王湝傳》:“妃盧氏賜斛斯徵,蓬首垢面,長齋不言笑。” |
fǔ shǒu jiù qín俯首就擒 | 低頭受擒拿。 | |
fǔ shǒu mǐ ěr俯首弭耳 | 見“俯首帖耳”。 | 《醒世恒言·大樹坡義虎送親》:“其虎見勤自勵到來,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聲,似有乞憐之意。” |
yòu rán guàn shǒu褎然冠首 | 褎然:出眾的樣子。出眾,超出同輩而居首席。 | 清·曾國藩《圣哲畫像記》:“我朝學者,以顧亭林為宗,《國史儒林傳》褎然冠首。” |
wèi shǒu wèi wěi畏首畏尾 | 比喻作事膽子小;顧慮多。畏:畏懼;害怕。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文公十七年》:“古人有言云:‘畏首畏尾,身其余幾?’” |
shǒu shǔ liǎng duān首鼠兩端 | 首鼠:躊躇不決。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或動搖不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儒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
fǎn shǒu bá shě反首拔舍 | 反首:頭發散亂下垂;拔舍:拔去雜草,就地宿營。形容軍隊戰敗后的狼狽狀況。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秦獲晉侯以歸。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
shǒu wěi jiā gōng首尾夾攻 | 夾:從兩個相反方面來的。前后兩方面同時攻擊。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90回:“乾佑遣將,率精騎數萬,從山南轉出官軍之后,首尾夾攻,官軍駭亂,大敗而奔。” |
yǔn shēn suì shǒu殞身碎首 | 猶粉身碎骨。 | 唐·顏真卿《讓憲部尚書表》:“在臣一門,叨幸斯極,殞身碎首,無以上報。” |
qiáo shǒu qǐ zhǒng翹首跂踵 | 翹首:抬起頭。抬起頭踮起腳。形容殷切盼望。 | 宋·王明清《揮麈三錄》第一家:“天下之士翹首跂踵,冀閣下日以忠言摩上,不謂若今之為起居舍人者,止司記錄而已也。” |
shēn shǒu fēn lí身首分離 | 身:軀干;首:頭。頭和身體分開了。指被砍頭。 |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暴骨草澤。” |
suì shǒu mí qū碎首糜軀 | 頭顱粉碎,身軀糜爛。猶言粉身碎骨。多指為某種目的而獻身。 | 漢·蔡邕《讓尚書乞民閑冗表》:“三月之中,充歷三臺,光榮昭顯,非臣愚蔽不方所當盜竊,非臣碎首糜軀所能補報。” |
jǔ shǒu jiā é舉首加額 | 舉:抬起;額:額頭。拱手與額相齊,表示喜悅慶幸。 | 宋·司馬光《諭若訥》:“上乃飛白‘安靜’二字,以賜若訥,若訥然后舉首加額,受而藏之。” |
lóng shǒu shǐ zú龍首豕足 | 猶言牛頭不對馬嘴。謂對書義的解釋與原旨相去甚遠,風馬牛不相及。 | 南朝·梁·梁元帝《金樓子·立言》:“龍首豕足,隨時之義;牛頭馬髀,強相附會。” |
wén zhāng kuí shǒu文章魁首 | 魁首:為首的,這里指名列第一。形容文章寫得最好,文才極高。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秀才是文章魁首,姐姐是仕女班頭;一個通徹三教九流,一個通曉描鸞刺繡。” |
bài shǒu qǐ shǒu拜手稽首 | 拜手:作揖;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叩頭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用于書信向對方表示敬意。 | 《尚書·益稷》:“皋陶拜手稽首。” |
hào shǒu qióng jīng皓首窮經 | 皓:白;首:頭發;窮經:專心研究經書和古籍。一直到年老頭白之時還在深入鉆研經書和古籍。 | 唐 韓偓《贈易卜崔江處士》詩:“白首窮經通秘義,青山養老度危時。” |
fú shǒu tiē ěr伏首帖耳 | 伏:俯伏;帖:帖伏,順從。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馴服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gōng shǒu zuì kuí功首罪魁 | 魁: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過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首 | 踮起腳跟,仰起頭。形容熱切期望的樣子。 | 西漢·揚雄《長楊賦》:“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綏,莫不蹺足抗首,請獻厥珍。” |
bái shǒu yī jié白首一節 | 指年雖老而志節不衰。 | 《后漢書 吳良傳》:“竊見臣府西曹掾齊國吳良資質敦固,公方廉恪,躬儉安貧,白首一節。” |
shǒu wěi shòu dí首尾受敵 | 首尾:前后。前后受到敵人的夾攻。 | 《周書·文帝紀》:“今逼以上命,悉令赴關,悅躡其后,歡邀其前,首尾受敵,其勢危矣。” |
shǔ shǒu fèn shì鼠首僨事 | 壞了事情。比喻人辦事沒決斷,就象膽小的老鼠,在出洞時頭在洞口伸伸縮縮一樣。 | |
shāng xīn jí shǒu傷心疾首 | 痛心疾首,形容痛心之至。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記》:“吾民傷心疾首之事,孰有過于是耶!” |
cuī shēn suì shǒu摧身碎首 | 即粉身碎骨。 | 三國·魏·曹植《謝封甄城王表》:“臣愚駑垢穢,才質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
xié jiān dī shǒu脅肩低首 | 見“脅肩低眉”。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漢景帝前三年》:“功義如此,尚見疑于上,脅肩低首,累足撫衿。”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 bù jiàn wěi神龍見首不見尾 | 原是談詩的神韻,后比喻人的行蹤詭秘,剛一露面又不見了。也比喻言辭閃爍,使人捉摸不透。 | 清 趙執信《談龍錄》:“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
shǒu zú yì chǔ首足異處 | 頭和腳分開在不同的地方。謂受殺戮而死亡。 | 春秋·越·勾踐《屬諸大夫告》:“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 |
shén lóng jiàn shǒu神龍見首 | 清趙執信《談龍錄》:“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后以“神龍見首”指詩文跌宕多姿。 | 清·趙執信《談龍錄》:“昉思嫉時俗之無章也,曰:‘詩如龍然,首尾爪角鱗鬣,一不具,非龍也。’司寇哂之曰:‘詩如神龍,見其首不見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鱗而已,安得全體?’” |
shǒu wěi guāi hù首尾乖互 | 首尾:前后;乖互:相互違背。指前后互相矛盾。 | 《宋書·徐湛之傳》:“赍傳之信,無有主名,所征之人,又已死沒,首尾乖互,自為矛盾。” |
huáng tóng hào shǒu黃童皓首 | 見“黃童白叟”。 | 宋·司馬光《送伊闕王大夫歌》:“黃童皓首接手而游嬉。” |
qín shǒu é méi螓首蛾眉 | 螓:蟬的一種。螓首:額廣而方;蛾眉:眉細而長。寬寬的額頭,彎彎的眉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 《詩經 衛風 碩人》:“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xuán shǒu wú què懸首吳闕 | 猶言懸門抉目。 | 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滅吳也。” |
áng shǒu shēn méi昂首伸眉 | 伸:揚。抬頭揚眉。形容意氣昂揚的樣子。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耶!” |
hào shǒu cāng yán皓首蒼顏 | 皓:白色的樣子;首:頭發;顏:面孔。雪白的頭發,灰暗的面孔。形容老年人的容貌。 | 明·無名氏《午時牌》第一折:“相當初太公垂釣,伊尹耕鋤,垂釣的皓首蒼顏安社稷,耕鋤的盡心竭力定寰區。” |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帖耳 | 象狗見了主人那樣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tōng xīn jí shǒu恫心疾首 | 恫:疼痛。形容極端仇恨。 | 《新唐書·蕭銳傳》:“我是以恫心疾首,思刷厥恥。” |
shǒu shēn fēn lí首身分離 | 首:頭。頭和身體分開了。指被砍頭。 | 《戰國策·秦策四》:“刳腹折頤,首身分離。” |
qiú shǒu sàng miàn囚首喪面 | 頭不梳如囚犯,臉不洗如居喪。 | 宋·蘇洵《辨奸論》:“囚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情也哉?” |
yáo shǒu zhà shé搖首咋舌 | 咋:咬住。搖著頭,咬住舌頭。形容驚訝或害怕得說不出話來。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6卷:“莫說顧夫人是個女娘家,就險些兒嚇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個不搖首咋舌。” |
zuì kuí huò shǒu罪魁禍首 | 作惡犯罪的頭子(魁、首:頭目)。指壞事的根子。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shǒu wěi guàn tōng首尾貫通 | 首尾:前后。指前后連貫相通。 | 宋·王觀國《學林·古賦題》:“蓋亦擬張衡《二京》而為《三都賦》……此賦首尾貫通,亦一賦也。” |
hào shǒu páng méi皓首龐眉 | 皓:白的樣子;龐:雜色。頭發和眉毛花白。 | 清·黃宗羲《<輪庵禪師語錄>序》:“余皓首龐眉,叨叨于過去之間,感慨系之,無乃為輪庵之所笑乎?” |
jiàng xīn fǔ shǒu降心俯首 | 謂虛心下氣,恭順服從。 | 梁啟超《變法通議·論科舉》:“遂今天下學子,雖有絕學高志,不能不降心俯首,以肆力于詩賦帖括之業,而通人碩儒,蹉跎不第。” |
fǔ shǒu jí ěr俯首戢耳 | 見“俯首帖耳”。 | 孫中山《大總統告陸海軍士文》:“我軍人俯首戢耳以聽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
yǐn shǒu yǐ wàng引首以望 | 抬頭遠望。形容殷切盼望。 | 《孟子 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新五代史 唐臣傳 郭崇韜》:“況今大號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 |
yōng mén wěn shǒu雍門刎首 | 相傳越軍至齊境,烈士雍門子狄聞之,刎頸而死。越軍知之,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軍而退。齊王葬雍門以上卿之禮。見漢劉向《說苑·立節》。后用為忠君的典實。 | 相傳越軍至齊境,烈士雍門子狄聞之,刎頸而死。越軍知之,曰:“齊王有臣鈞如雍門子狄,擬使越社稷不血食。”遂引軍而退。齊王葬雍門以上卿之禮。見漢劉向《說苑·立節》。 |
shǒu wěi xiāng yìng首尾相應 | 應:接應。原指作戰時各部密切配合;互相接應。 | 先秦 孫武《孫子 九地》:“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 |
dī méi xià shǒu低眉下首 | 低:低下;下:低;首:頭。低著眉垂下頭。形容順良,順從。 |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叫我物色相當的女人;年紀約三十歲左右,養過兩三個兒子,人要沉默老實,又肯做事,還要對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
shǒu shàn zhī qū首善之區 | 最好的地方。指首都。 | 魯迅《彷徨 示眾》:“首善之區的西域的一條馬路上,這時候什么擾攘也沒有。” |
guī zhèng shǒu qiū歸正首丘 | 首:向;丘:土丘。傳說狐貍即將死在外邊,也要把頭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歸葬于故鄉。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上》:“禮,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 |
suì shǒu mí qū碎首縻軀 | 見“碎首糜軀”。 | 宋·王禹偁《又謝恩表》:“碎首縻軀,萬一冀伸于臣節。” |
gān wéi róng shǒu甘為戎首 | 甘:情愿,樂意;戎首:發動戰爭的禍首。甘愿作戰爭的主謀。指發動戰爭的人。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毋為戎首,不亦善乎。” |
shǒu zhàn gào jié首戰告捷 | 第一仗就取得勝利。 | 章詒和《往事并不如煙·斯人寂寞》:“見到了人,人又還健康——母親覺得朱靜芳是首戰告捷。” |
shǒu wěi liǎng duān首尾兩端 | 兩端:拿不定主意。在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動搖不定。 | 《后漢書 西羌傳》:“初,饑五同種大豪盧匆,忍良等千余戶別留允街,而首尾兩端。” |
shǒu chàng yì bīng首唱義兵 | 唱:通“倡”,帶頭;兵:戰斗。首先發動正義的戰爭。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荀彧傳》:“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 |
shǒu wěi xiāng fù首尾相赴 | 首尾:前后。頭和尾相互接應。指作戰相互接應。也形容詩文結構嚴謹。 | 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其持論常圓滿周到,首尾相赴,而真理愈析而愈明。” |
sāo shǒu chí chú搔首踟躕 | 搔首:用手撓頭。踟躕:來回走動。形容心情焦急、惶惑或猶豫。亦作“搔首踟躇”。 | 《詩經·邶風·靜女》:“愛而不見,搔首踟躕。” |
qī shǒu bā jiǎo七首八腳 | 形容慌張亂闖。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來不會走城里的路,這時著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著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 |
shǒu wěi bù gù首尾不顧 | 顧不了首尾了。指人豁出去了。 | |
jiǎo shǒu áng shì矯首昂視 | 矯:抬舉。抬頭仰望。形容人很高傲的樣子。 | 明·魏學洢《核舟記》:“矯首昂視。” |
bái shǒu wéi láng白首為郎 | 慨嘆雖有才能而至老不遇。 | 《漢武故事》載:武帝嘗至郎署,見郎官顏駟“須鬢皓白,衣服不整”。武帝問他:“何時為郎?”答道:“以文帝時為郎。”武帝又問為什么“老而不遇”?他回答說:“文帝好文而臣尚武,景帝好老而臣尚少,陛下好少而臣已老,是以三世不遇。 |
qǐ zú jiǎo shǒu企足矯首 | 企足:踮起腳后跟;矯:通“翹”,舉起。踮起腳跟抬起頭。比喻殷切地盼望。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巍然被袞,號稱天子,顧乃企足矯首待晉之予奪以為輕重,何其衰也。” |
shǒu qiū sù yuàn首丘夙愿 | 首:頭向著;丘:土丘;夙愿:向懷有的愿望。比喻久有懷念故鄉或歸葬故土的心愿。 | 戰國·楚·屈原《九章·哀郢》:“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 |
yáo shǒu dùn zú搖首頓足 | 搖著頭,跺著腳。非常懊惱或惋惜的神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5回:“搖首頓足曰:‘此人見識勝吾十倍,今不除之,必為我國之禍!” |
shǒu chàng yì jǔ首唱義舉 | 唱:通“倡”,帶頭;義舉:正義的舉動。首先發動正義的行動。 | 《晉書·劉弘傳》:“詔惟令臣以散補空缺,然沐鄉令虞潭忠誠烈正,首唱義舉,舉善以教,不能者勸,臣輒特轉潭補醴陵令。” |
fǔ shǒu tīng mìng俯首聽命 | 俯:低下;首:頭;腦袋。低著腦袋聽從命令。形容馴服順從的樣子。 | 漢 焦贛《易林 兌之否》:“俯伏聽命,不敢動搖。” |
yǎng shǒu shēn méi仰首伸眉 | 仰首:仰起頭來;伸眉:舒展眉頭。形容意氣昂揚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 |
tōng shǒu zhì wěi通首至尾 | 從開始到結尾。猶言原原本本。 |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83回:“蕙娘將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說了一遍。” |
huò shǒu zuì kuí禍首罪魁 | 首:頭目;魁:首領。犯罪作惡的首罪者。 | 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fǔ shǒu tiē ěr俛首帖耳 | 馴服恭順貌。 | |
áng shǒu wàng tiān昂首望天 | 昂首:抬起頭。仰著頭看天。形容態度十分傲慢;眼光向上;不深入基層或做事脫離實際;也作“昂首天外”。 | 清 歸莊《王大癡像贊》:“昂其首,睅其目,舉觴而望青天者,是為王大癡。” |
bái shǒu kōng guī白首空歸 | 白了頭發,空手回來。比喻年紀已老,學無成就。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獻帝紀》:“營求糧資,不得專業。結童入學,白首空歸。” |
fǔ shǒu tiē ěr俯首貼耳 | 俯首:低頭。低著頭;耷拉著耳朵。形容恭順服從;屈卑尊從的樣子。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
xīn zhé shǒu kěn心折首肯 | 心折:佩服;首肯:點頭同意。心中信服,并點頭同意。形容欽佩贊許到了極點。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四回:“便一五一十,把譚孝移品行端方,素來的好處,說個不啻口出。東宿聞之心折首肯。” |
shǒu shī liǎng duān首施兩端 | 見“首鼠兩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鄧訓傳》:“雖首施兩端,漢亦時收其用。” |
jué mìng zhēng shǒu決命爭首 | 拼命爭先而戰。 | 漢·李陵《答蘇武書》:“疲兵再戰,一以當千,然猶扶乘創痛,決命爭首。” |
dāo tóu jiàn shǒu刀頭劍首 | 極喻危險的境遇。 | 清·錢謙益《苕上吳子德輿作丁丑紀聞詩六首蓋悲余之逮系而喜其獄之漸解也感而和之》之五:“刀頭劍首度冬春,欲殺何當有百身。” |
dùn shǒu zài bài頓首再拜 | 頓首:以頭叩地而拜;再拜:拜兩次。古代的一種跪拜禮。亦指舊時信札中常用作向對方表示敬意的客套語。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勾踐頓首再拜曰:‘孤嘗不料力,乃與吳戰,困于會稽,痛于骨髓,日夜焦唇干舌,徙欲與吳王接踵而死,孤之愿也。’” |
shǒu wěi xiāng jiù首尾相救 | 救:援助。頭和尾相互援助。比喻前后互相援助。 | 西漢·劉向《戰國策·魏策》:“有蛇于此,擊其尾,其首救,擊其首,其尾救,擊其中身,首尾皆救。” |
mǎ shǒu shì zhān馬首是瞻 | 首:頭;是:指示代詞;起提前受事成分的作用;瞻:往前或向上看。原指作戰時士卒看主將的馬頭行事。后比喻服從指揮或依附某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四年》:“茍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