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地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rén dì liǎng shēng人地兩生 | 初到一地對(duì)當(dāng)?shù)氐娜伺c環(huán)境、習(xí)俗等不熟悉。 | 劉白羽《第二個(gè)太陽》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崗位上去,人地兩生,談何容易,這不就是困難嗎?” |
bù qī dì xià不欺地下 | 地下:黃泉之下。指人剛正不阿,堅(jiān)持原則。 | |
bá dì yǐ tiān拔地倚天 | 拔:突出,聳出。倚:倚傍,貼近。從地面突兀而起,貼近天際。比喻高大突出,氣勢雄偉。 | 唐 孫樵《與王霖秀才書》:“譬玉川子《月蝕詩》、楊司城《華山賦》、韓吏部《進(jìn)學(xué)解》……莫不拔地倚天,句句欲活?!?/td> |
mù tiān xí dì幕天席地 | 幕:帳幕。把藍(lán)天當(dāng)作帳幕;把大地當(dāng)作“鋪席”。形容胸襟曠達(dá)開闊;也形容野外的生活情景。 | 晉 劉伶《酒德頌》:“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td> |
jīn guāng gài dì金光蓋地 | 比喻錢神的本領(lǐng)高強(qiáng)。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席方平》:“金光蓋地,因使閻摩殿上盡是陰霾;銅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無日月。”何垠注:“金光蓋地,出梵書。此借喻錢神之道術(shù)也?!?/td> |
rú lǚ píng dì如履平地 | 履:踩。像走在平地上一樣。比喻從事某項(xiàng)活動(dòng)十分順利。 | 唐 裴铏《周邯》:“因夷人賣奴,年十四五,視其貌甚慧黠。言善入水,如履平地?!?/td> |
yún jiē yuè dì云階月地 | 以云為階,以月為地。指天上。亦指仙境。 | 唐·杜牧《七夕》詩:“云階月地一相過,未抵經(jīng)年別恨多?!?/td>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diǎn)。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shí)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tiān qí dì guài天奇地怪 | 怪:奇異。指天地間非常奇怪的事情。 | 宋·周密《齊東野語·黃婆》:“此事前所未聞,是知窮荒絕數(shù),天奇地怪,亦何所不有?!?/td> |
jú dì yù tiān局地吁天 | 吁天:呼天訴苦。形容悲痛訴說的樣子。 | 《尚書·召誥》:“以哀吁天?!?/td> |
gāng cháng sǎo dì綱常掃地 | 綱常:三綱五常;掃地:比喻破壞無余。指綱紀(jì)、人倫等封建倫理道德破壞無余。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7回:“史臣有《仇牧贊》云:‘世降道斁,綱常掃地。堂簾不隔,君臣交戲?!?/td> |
jīng tiān dì qì guǐ shén驚天地泣鬼神 | 驚:震驚。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 | 清·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dòng)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mà tiān zhòu dì罵天咒地 | 不指明對(duì)象地詛咒漫罵 | 賈平凹《妊娠》第二章:“后村里紛紛傳說誰家老祖宗的墓被盜了,罵天咒地?!?/td> |
fēng bō píng dì風(fēng)波平地 | 風(fēng)波:比喻事變。平地上起風(fēng)浪。比喻突然發(fā)生意料不到的糾紛或事故。 | 明·許三階《節(jié)俠記·開宗》:“因輻輳舊日姻盟,潛歸去,風(fēng)波平地,夫婦各飄零。” |
gōng jūn tiān dì功均天地 | 均:同。功績與天地等同。形容功勞極大。 | 南朝·梁·陸倕《石闕銘》:“功均天地,明并日月?!?/td> |
xūn tiān hè dì薰天赫地 | 薰天:氣勢極盛的樣子;赫:顯明,盛大。形容氣焰熾盛。 | 唐·張九齡《南陽道中》詩:“茲邦稱貴近,與世嘗薰赫。”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td> |
dé pèi tiān dì德配天地 | 謂道德可與天地匹配。極言道德之高尚盛大。 | 《莊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td> |
bù xí dì tǔ不習(xí)地土 | 對(duì)于一個(gè)地方的氣候條件或飲食習(xí)慣不能適應(yīng)。 | 《南史 王融傳》:“宋弁曰:‘當(dāng)是不習(xí)地土?!?/td> |
dì běi tiān nán地北天南 | 謂四處,到處。 | 清·孔尚任《桃花扇·題畫》:“地北天南蓬轉(zhuǎn),巫云楚雨絲牽?!?/td> |
wú rén zhī dì無人之地 | 見“無人之境”。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鄧艾傳》:“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為道,造作橋閣。” |
xiè tiān xiè dì謝天謝地 | 迷信說法;天地神靈主宰著人的一切活動(dòng)。因此;辦事順利應(yīng)感謝天地的保佑。后廣泛用來表示順利達(dá)到目的或克服了困難時(shí)的慶幸或滿意的心情。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方才聽得棺中有聲響,想古人中多有還魂之事,望你復(fù)活,所以用斧開棺,謝天謝地,果然重生?!?/td> |
bá dì yáo shān拔地?fù)u山 | 翻動(dòng)大地,搖撼山岳。形容聲勢極大。 | 明 郭勛《英烈傳》第49回:“烏龍鎮(zhèn)上駐不得赤龍舟,攪得翻江震海;大全港中做不得周全事,空教拔地?fù)u山。” |
ā pí dì yù阿毗地獄 | 阿毗:梵語的譯音,意譯為“無間”,即痛苦無有間斷之意。常用來比喻黑暗的社會(huì)和嚴(yán)酷的牢獄。又比喻無法擺脫的極其痛苦的境地。 | 見“阿鼻地獄”。 |
ān shēn zhī dì安身之地 | 存身的地方。批在某地居住、生活,或以某地作為建業(yè)的根基。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0回:“近聞劉景升病在危篤,可乘此機(jī)會(huì),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庶可拒曹操也?!?/td> |
guā dì yǐ qù刮地以去 | 刮:搜刮。形容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財(cái)。 | 《新唐書·程鏵傳》:“軍中怒曰:‘馬瘠士饑死,刺史不棄毫發(fā)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
dì chǒu dé qí地丑德齊 | 丑:同類。地相等,德相同。比喻彼此條件一樣。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td> |
zhù tiān tà dì柱天踏地 | 指頂天立地的事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0卷:“若盡得這道理,方成個(gè)人,方可以柱天踏地,方不負(fù)此生?!?/td>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書廚 | 比喻人讀書多,學(xué)識(shí)淵博。 | 《宋史 吳時(shí)傳》:“時(shí)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xué)目之曰‘立地書廚’。” |
dì tā tiān huāng地塌天荒 | 猶言天塌地陷。形容盛怒。 | 明·徐復(fù)祚《投俊記·魔見》:“喜時(shí)節(jié)和風(fēng)甘雨,怒時(shí)節(jié)地塌天荒。” |
fān tiān cù dì翻天蹙地 | 翻:反轉(zhuǎn);蹙:同“蹴”,踢,踩。形容迅猛勢盛。 | 唐·獨(dú)孤及《招北客文》:“五月之間,白帝之下,洪濤塞峽,不見滟滪,翻天蹙地,霆吼雷怒?!?/td> |
zhàn tiān dòu dì戰(zhàn)天斗地 | 戰(zhàn)、斗:泛指斗爭。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氣慨。 | |
jiǎo bù zhān dì腳不沾地 | 見“腳不點(diǎn)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回:“那李嬤嬤腳不沾地,跟著鳳姐兒走了?!?/td> |
tiān hūn dì àn天昏地暗 | 天色昏黃不清;大地黑暗不明。多指云霧遮蔽日月或風(fēng)沙漫天的景象?;瑁夯璋?。 | 唐 韓愈《龍移》:“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
suí shí suí dì隨時(shí)隨地 | ①謂依照當(dāng)時(shí)當(dāng)?shù)厍樾危辉诓煌臅r(shí)間、地點(diǎn)。②任何時(shí)間、地點(diǎn);時(shí)時(shí)處處。 | 清·周中孚《鄭堂札記》卷一:“游山詩有時(shí)地之異宜,隨時(shí)隨地,設(shè)色布景,否者皆陳言也?!?/td> |
dì xiá mín chóu地狹人稠 | 狹:窄??;稠:多而密。地域狹小,人口稠密。形容人口密集的地區(qū)或擁擠的場所 | 郭沫若《蘇聯(lián)紀(jì)行》:“同進(jìn)食堂進(jìn)膳,今夜有舞會(huì),地狹人稠,毫無虛席?!?/td> |
dì lì rén hé地利人和 | 地利:地理?xiàng)l件優(yōu)越;人和:得人心;人心齊。地理環(huán)境和人事關(guān)系方面的條件都很有利。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下》:“天時(shí)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wǔ jīng sǎo dì五經(jīng)掃地 | 五經(jīng):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臉都丟盡了。舊時(shí)也指圣人之道泯滅。 | 《新唐書·祝欽明傳》:“帝與群臣宴,欽明自言能《八風(fēng)舞》,帝許之。欽明體肥丑,據(jù)地?fù)u頭睆目,左右顧眄,帝大笑。吏部侍郎盧藏用嘆曰:‘是舉《五經(jīng)》掃地矣?!?/td> |
tiān cuī dì tā天摧地塌 | 摧:毀壞,猶如天塌地陷。比喻重大事變。 | 元·關(guān)漢卿《拜月亭》楔子:“你直待白骨中原如臥麻。雖是這戰(zhàn)伐,負(fù)著個(gè)天摧地塌,是必想著俺子母每早來家。” |
tiān bēng dì chè天崩地坼 | 崩:倒塌;坼:裂開。象天塌下、地裂開那樣。比喻重大的事變。也形容巨大的聲響。 | 《戰(zhàn)國策 趙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席?!?/td> |
yīng xióng wú yòng wǔ zhī dì英雄無用武之地 | 比喻有才能卻沒地方或機(jī)會(huì)施展。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獻(xiàn)帝建安十三年》:“英雄無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 |
sǎo dì wú yú掃地?zé)o余 | 同“掃地俱盡”。 | 南朝·梁·任昉《天監(jiān)三年笨秀才文》:“百王之敝,齊李斯甚,衣冠禮樂,掃地?zé)o余。” |
jí tiān pán dì極天蟠地 | 謂充塞天地之間。語本《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 | 語出《禮記·樂記》:“及夫禮樂之極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陰陽而通乎鬼神?!?/td> |
rén bù wèi jǐ,tiān zhū dì miè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 舊時(shí)指人不替自己打算,就會(huì)為天地所不容。 | 劉少奇《論共產(chǎn)黨員的修養(yǎng)》:“這種人的腦筋,浸透著剝削階級(jí)的思想意識(shí),他相信這樣的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他甚至用這一大套剝削階級(jí)的話,來為他的自私自利和個(gè)人主義辯護(hù)。” |
wú lì zú zhī dì無立足之地 | 沒有插錐尖的一點(diǎn)地方。形容極其貧困。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3回:“賈政聽說,忙叩頭說道:‘母親如此說,兒子無立足之地了?!?/td> |
jú tiān kòu dì局天扣地 | 悲痛訴說貌。語本《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 | 語出《詩·小雅·正月》:“謂天蓋高,不敢不局?!?/td> |
dì guǎng mín zhòng地廣民眾 | 廣:寬闊。地域遼闊,人口眾多。 | 朱自清《新中國在望中》:“地廣民眾的中國要統(tǒng)一意志與集中力量,必得有為公眾的喉舌,打通層層的壁壘。” |
píng dì qǐ jiā平地起家 | 比喻原來沒有基礎(chǔ)而建立了一番事業(yè)。 | |
suí dì suí shí隨地隨時(shí) | 見“隨時(shí)隨地”。 | 清·魏源《圣武記》第一卷:“居近琿春之庫爾喀人,分駐佐領(lǐng),隨地隨時(shí)編丁入軍籍,統(tǒng)稱為吉林之兵?!?/td> |
wú dì zì cuò無地自厝 | 猶無地自容。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夙宵戰(zhàn)怖,無地自厝?!?/td> |
tiān xuán dì zhuàn天旋地轉(zhuǎn) | 指天地轉(zhuǎn)動(dòng)。比喻時(shí)事變遷。也形容人頭暈眼花的感覺。 | 唐 元稹《望云雅馬歌》:“天旋地轉(zhuǎn)日再中,天子卻坐明光宮。” |
shēng tiān rù dì升天入地 | 升:上升。上到天上,鉆入地下。 | 唐·白居易《長恨歌》:“排空馭氣奔如電,升天入地求之遍?!?/td> |
láng huán fú dì瑯?gòu)指5?/a> | 傳說中仙人所居多書的洞府。 | 元 伊世珍《瑯?gòu)钟洝肪砩希骸捌淙诵υ唬篭'君癡矣。此豈可賃地耶?\'即命小童送出。華問地名。曰:\'瑯?gòu)指5匾?。\'” |
wú dì zì chǔ無地自處 | 猶無地自容。 | 《宋書·劉堪傳》:“合門慚懼,無地自處?!?/td> |
fān tiān zuò dì翻天作地 | 猶言翻天覆地。形容鬧得很兇。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李雄見打得這般光景,暴躁如雷,翻天作地,鬧將起來。” |
yī kuài shí tou luò le dì一塊石頭落了地 | 比喻放下了心。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gè)又是那個(gè)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fā)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td> |
tiān huāng dì lǎo天荒地老 | 指經(jīng)歷的時(shí)間極久。 | 唐 李賀《致酒行》:“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shí)?!?/td> |
tiān bēng dì liè天崩地裂 | 比喻重大的事變。崩:倒塌。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大樹坡義虎送親》:“忽地亂喇的一聲響亮,如天崩地裂,一件東西向前而墜?!?/td> |
fāng cùn dì方寸地 | 原指很小的地方,借指心。 | 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第六卷:“俗語云:‘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指心而言也。” |
zhèn tiān shuò dì震天鑠地 | 震:震動(dòng);鑠:照亮。震動(dòng)和照亮大地。形容聲勢浩大、氣勢雄偉或某一事件令人驚駭。 | 梁啟超《意大利建國三杰傳》第17節(jié):“吾敢信卷土重來之機(jī)會(huì),震天鑠地之奇觀,其決不遠(yuǎn)也?!?/td> |
tiān níng dì bì天凝地閉 | 形容冬天非常寒冷的情景。 | 《晉書 張協(xié)傳》:“天凝地閉,風(fēng)厲霜飛。” |
yòng wǔ zhī dì用武之地 | 形容地形險(xiǎn)要;利于作戰(zhàn)的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機(jī)會(huì)。 | 《晉書 姚襄載記》:“洛陽雖小,山河四塞,亦是用武之地?!?/td> |
liú yǒu yú dì留有余地 | 說話辦事不走極端;留有回旋和變通的余地。 | 陶菊隱《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shí)期史話》第68章:“他們顯然具有‘化大事為小事’的用心,為下一步‘打退堂鼓’留有余地?!?/td> |
cān tiān liǎng dì參天兩地 | ①為《易》卦立數(shù)之義。②引申為人之德可與天地相比。 | 《周易·說卦》:“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 |
tiān bēng dì tā天崩地塌 | 天崩塌,地裂陷。多比喻巨大的災(zāi)難、重大的事變或強(qiáng)烈的聲響。 | 《三國演義》第七一回:“鼓角齊鳴,喊聲大震,黃忠一馬當(dāng)先,馳下山來,猶如天崩地塌之勢?!薄际纠胶雎牭棉Z的一聲,猶如天崩地塌一般。 ★清 吳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十五回 |
lián tiān zā dì連天匝地 | 形容規(guī)模大,數(shù)量多。 | 明·屠隆《彩毫記·歸隱山泉》:“那管他翻云覆雨把冤家構(gòu),連天匝地兵戈斗,真?zhèn)€是一往冥鴻不可求。” |
mí tiān gèn dì彌天亙地 | 彌:滿;亙:橫貫。山上和田野里到處都是。形容數(shù)量很多。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回:“允曰:‘董賊之罪,彌天亙地,不可勝言?!?/td> |
gān nǎo tú dì肝腦涂地 | 肝膽腦漿濺了一地。形容慘死。也形容竭盡忠誠;任何犧牲都在所不惜。涂:抹。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大戰(zhàn)十七,小戰(zhàn)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腦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勝數(shù)?!?/td> |
dà yǒu jiàn dì大有見地 | 很有見解。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43回:“這等人如何能夠相與,怪不得帝君要召回令師兄,正是大有見地。” |
gōng chéng lüě dì攻城掠地 | 見“攻城略地”。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54回:“李密諸將士,當(dāng)時(shí)攻城掠地,倚著金帛來得易,也用得易?!?/td> |
rú shí dì jiè如拾地芥 | 象從地下拾起一根芥菜。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多指官職、名位)。 | 東漢 班固《漢書 夏侯勝傳》:“士病不明經(jīng)術(shù);經(jīng)術(shù)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
zhì dì zuò jīn shí shēng擲地作金石聲 | 比喻文章詞藻優(yōu)美,聲調(diào)鏗鏘。 | 《晉書·孫綽傳》:“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td> |
jīng wěi tiān dì經(jīng)緯天地 | 經(jīng):絲織品的直線;緯:絲織品的橫線。形容人的才能極大,能經(jīng)營天下,治理國政。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經(jīng)緯天地曰文?!?/td> |
jì dì pán tiān際地蟠天 | 形容遍及天地間。 | 莊周《莊子 刻意》:“上際于天,下蟠于地?!?/td> |
bīng tiān xuě dì冰天雪地 | 冰雪漫天蓋地。形容非常寒冷的景象。 | 清 蔣士銓《雞毛房》詩:“冰天雪地風(fēng)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
jú tiān jí dì帡天極地 | 謂包羅萬象。 | |
shàng tiān rù dì上天入地 | ①升上天空,鉆入地下。形容神通廣大。②比喻為實(shí)現(xiàn)某種目的而四處奔走。 | 唐·李復(fù)言《續(xù)玄怪錄·盧仆射從史》:“吾已得煉形之術(shù)也,其術(shù)自無形成而煉成三尺之形,則上天入地,乘云駕鶴,千變?nèi)f化,無不可也?!?/td> |
wú dì kě róng無地可容 | 指無處藏身,形容慌亂、羞愧至極,處境窘迫。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4回:“李紈正要?jiǎng)窠猓绢^來說,太太來了。襲人等此時(shí)無地可容,寶玉等趕忙出來迎接?!?/td> |
guǎng kuò tiān dì廣闊天地 | 指可以發(fā)揮作用做出成就的廣大領(lǐng)域 | 毛澤東《<在一個(gè)鄉(xiāng)里進(jìn)行合作化規(guī)劃的經(jīng)驗(yàn)>一文按語》:“農(nóng)村是一個(gè)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
lì zhuī zhī dì立錐之地 | 立錐:插錐子。指插錐子的地方。比喻能容身的極小的地方。也作“置錐之地?!?/td>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今秦失德棄義,侵伐諸侯社稷,滅六國之后,使無立錐之地?!?/td> |
mèi dì mán tiān昧地瞞天 | 欺騙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隱瞞事實(shí)或以謊言騙人。 | 明 無名氏《活拿蕭天佑》頭折:“你這般昧地瞞天,諂佞奸僻。” |
tiān bù zhuàn dì zhuàn天不轉(zhuǎn)地轉(zhuǎn) | 指以后總有見面的機(jī)會(huì)。 | |
bǔ tiān zhù dì補(bǔ)天柱地 | 修補(bǔ)天,支撐地。比喻偉大的功勛。 | 南朝 梁 陸倕《新漏刻銘》:“業(yè)類補(bǔ)天,功均柱地。” |
hūn tiān àn dì昏天暗地 | 見“昏天黑地”。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三卷:“鬼帥再變五色云霧,昏天暗地?!?/td> |
āi tiān jiào dì哀天叫地 | 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形容悲痛至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平兒、豐兒等哭的哀天叫地,賈政心中也有些煩難,顧了這里,丟不下那里?!?/td> |
jiāng tiān jiù dì將天就地 | 謂以高就低。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小娘子休得悲傷,小可承娘子錯(cuò)愛,將天就地,求之不得,豈敢推托?” |
píng dì fēng léi平地風(fēng)雷 | 猶言平地一聲雷。 | 元·湯式《南呂一枝花·言志》:“若說道董仲舒入朝,公孫弘見招,看平地風(fēng)雷奮頭角。” |
yī jiàn zhī dì一箭之地 | 一箭的射程。比喻不很遠(yuǎn)的距離。 | 元 無名氏《博望燒屯》:“放我一箭之地,埋鍋造飯去。” |
dì guǎng rén xī地廣人稀 | 地域廣闊;人煙稀少。 | 東漢 班固《漢書 地理志下》:“習(xí)俗頗殊,地廣民稀?!?/td> |
tiān zāi dì biàn天災(zāi)地變 | 自然界發(fā)生的災(zāi)害變異。 | 《魏書·崔誥傳》:“比年以來,天災(zāi)地變,都在秦涼。” |
jīng tiān dì,qì guǐ shén驚天地,泣鬼神 | 使天地為之震驚,使鬼神為之哭泣。 | 清 汪琬《烈婦周氏墓表》:“然則匹婦雖微,及其精誠所激,往往動(dòng)天地,泣鬼神,何可忽也?” |
tiān kāi dì pì天開地辟 | ①猶言開天辟地。②謂天然形成。 | 宋·歐陽修《晉祠》詩:“天開地辟真主出,猶須再駕方凱旋。”宋·洪適《奉禮歌》:“斗轉(zhuǎn)參橫將旦,天開地辟如春?!痹⒅隆抖苏谩ど细弑O(jiān)司》套曲:“天開地辟由盤古,人物才分下土?!?/td> |
pǔ tiān zā dì普天匝地 | 滿天遍地,普天下。 | 元·耶律楚材《和南質(zhì)張學(xué)士敏之見贈(zèng)》詩:“百尺竿頭更移步,普天匝地生清風(fēng)?!?/td> |
yān hóu yào dì咽喉要地 | 一種軍事地理形勢。指軍事上像咽喉一樣十分要害的地方。 | |
yī luàn tú dì一亂涂地 | 形容亂到不可收拾。 | 宋·蘇洵《管仲論》:“桓公之薨也,一亂涂地,無惑也。彼獨(dú)恃一管仲,而仲則死矣?!?/td> |
cùn dì chǐ tiān寸地尺天 | 指一小塊土地和天空。 | 唐·杜甫《洗兵馬》:“寸地盡天皆入貢,奇祥異端爭來送。” |
tiān gāo dì jiǒng天高地迥 | 迥:遠(yuǎn)。形容極其高遠(yuǎn)。 |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 |
jīn shēng zhì dì金聲擲地 | 謂擲地作金石之聲。形容語言文字鏗鏘有力。 | 《晉書·孫綽傳》:“卿試擲地,當(dāng)作金石聲也。” |
huà dì wéi yù畫地為獄 | 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dòng)。同“畫地為牢”。 | 《漢書 路溫舒?zhèn)鳌罚骸肮仕渍Z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duì)?!私约怖糁L(fēng),悲痛之辭也?!?/td> |
tiān zhī dì zhī天知地知 |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沒有別人知道。 | 元·楊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須知咱名諱,盡忠心天知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