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93 個浮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ú yún zhāo lù浮云朝露 | 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時光易逝,人生短促。 | 《周書 蕭大圜傳》:“人生若浮云朝露,寧俟長繩系景,實不愿之。執燭夜游,驚其迅邁。” |
fú míng xū yù浮名虛譽 | 浮名:虛有的名聲;虛譽:不實在的稱譽。虛有的名聲和不實在的稱譽。 | 明·桑紹良《獨樂園》第三折:“欷歔,白發垂戶老更癯,空有些浮名虛譽,不能夠補袞袞朝班,則落的抱甕村居。” |
chén fú fǔ yǎng沉浮俯仰 | 形容人、事物、時勢的盛衰。 | 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與道貌沉浮俯仰。” 高誘注:“沉浮猶盛衰。” |
rén fú yú shì人浮于事 | 指工作中人員過多或人多事少。 | 西漢 戴圣《禮記 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
xīn fú qì shèng心浮氣盛 | 形容人性情浮躁,態度傲慢。 | 孫犁《秀露集 文學和生活的路》:“好在還沒惹出什么大禍,我后來就不敢再這樣心浮氣盛了。” |
suí sú chén fú隨俗沉浮 | 順隨世俗,沒有己見。 | 《晉書 文苑傳 王沉》:“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隨俗沉浮,為時豪所抑。” |
fú yī dà bái浮一大白 | 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白:罰酒用的酒杯。原指罰飲一大杯酒。后指滿飲一大杯酒。 | 漢·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生切響 | 指古漢語中的平仄聲。 | |
fú tú qī jí,zhòng zài hé jiān浮圖七級,重在合尖 | 浮圖: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辦成事情的關鍵在最后。 | 《新五代史·李菘傳》:“為浮屠者,必合其尖。” |
fú guā shěn lǐ浮瓜沈李 | 亦作“浮瓜沉李”。語出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謂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樂事。 | 語出三國·魏·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亦作“浮瓜沉李”。 |
fú bái zǎi bǐ浮白載筆 | 浮:罰人飲酒;白:指專用來罰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載筆:拿著筆。一面喝酒,一面寫作。舊時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氣。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自志》:“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 |
lüè yǐng fú guāng掠影浮光 | 指浮光掠影,浮于表面不深入。 | 《新華日報》1943.8.28:“一個正視現實的人,不會只是去強調這掠影浮光,但亦決不故意去抹煞它。” |
ōu fú pào yǐng漚浮泡影 | 漚:水泡。水中氣泡。比喻虛幻不實或易于消失的事物。 | 明·張景《飛丸記·賞春話別》:“嘆世人似漚浮泡影,笑眼前繁華富貴,可能常定?” |
fú guāng lüè yǐng浮光掠影 |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閃而過的影子。比喻觀察不細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閃而過的影子;一晃就過去了。 | 唐 禇亮《臨高臺》詩:“浮光隨日度,漾影逐波深。”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聲切響 | 浮聲:平聲;切響:仄聲。指古漢語中的平仄聲。 | 《宋書·謝靈運傳論》:“夫五色相宣,八音協暢,由乎玄黃律呂,各物宜。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生,則后須切響。” |
fēi yáng fú zào飛揚浮躁 | 輕浮急躁。 | 《朱子全書 論語一》:“飛揚浮躁,所學安能堅固。” |
fú yǐ dà bái浮以大白 | 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白:罰酒用的酒杯。原指罰飲一大杯酒。后指滿飲一大杯酒。 | 漢·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
fú cí qū shuō浮詞曲說 | 浮:空虛不實;曲說:指言語偏激。虛浮不實的詞句,偏頗不正的言論。 | 《清史稿·張煌言傳》:“憑陵風濤,縱橫鋒鏑,今逾一紀矣,豈復以浮詞曲說動其心哉!” |
rén fú yú shí人浮于食 | 浮:超過,多余。食:指俸祿。原指人的才能超過所得的俸祿。后比喻人員太多超過了工作的需要。亦作“人浮于事”。 | 西漢·戴圣《禮記·坊記》:“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 |
fú shēng rú jì浮生如寄 | 浮生:指人生變化不定。人生短暫虛浮無定,如同寄居世間。 | 唐·鄭哲《女鬼記·孟氏》:“少年曰:‘浮生如寄,年少幾何。’繁花正妍,黃葉又繼,人間之恨,何啻千端。” |
fú shōu lè suǒ浮收勒索 | 見“浮收勒折”。 | 《清史稿·高宗紀四》:“辛酉,以圖思德劾蘇墧浮收勒索,命袁守侗等嚴鞫之。” |
chóng yǎ chù fú崇雅黜浮 | 謂在文風上崇尚雅正,擯棄浮華。 | 《新唐書·文藝傳序》:“玄宗好經術,群臣稍厭雕瑑,索理致,崇雅黜浮,氣益雄渾。” |
yǔ shí fú chén與時浮沉 | 與世俗潮流一起俯仰。與隨波逐流,沒有自己獨立的處事方針。 | 《晉書·王戎傳》:“自經典選,未嘗進寒素,退虛名,但與時浮沉,戶調門選而已。” |
fú jì làng zōng浮跡浪蹤 | 謂行蹤不定。 | 明·陳鐸《山坡羊·怨別》套曲:“一任他浮跡浪蹤,終須是有個相逢。” |
fú shōu lè shé浮收勒折 | 用強迫手段額外征收。 | 清·馮桂芬《江蘇減賦記》:“意甚決,是將奉旨浮收勒折矣。” |
zài chén zài fú載沉載浮 | 在水中上下沉浮。 | 《詩經·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楊舟,載沉載浮,既見君子,我心則休。” |
fú wén qiǎo yǔ浮文巧語 | 華麗而空泛的言詞。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宜人人自效,而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 |
fú ér bù shí浮而不實 | 形容知識淺薄;基礎不扎實。形容作風浮泛;不深入不踏實。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反過來‘嬉’字不作懶惰解釋,要當作浮而不實的不敬來講。” |
fú guāng lüè yǐng浮光略影 | 見“浮光掠影”。 | 清·馮班《鈍吟雜錄·嚴氏糾謬》:“滄浪論詩,止是浮光略影,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 |
fú yún yì rì浮云翳日 | 浮云:漂浮在空中的云;翳:遮蔽。浮云遮住太陽。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的光明,但時間不會太長。 | 漢·孔融詩:“讒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
fú guā chén lǐ浮瓜沉李 | 吃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 三國 魏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
fú shí chén mù浮石沉木 | 見“浮石沉木”。 |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
shén duǎn qì fú神短氣浮 | 謂心性淺薄浮躁。 | 明·高攀龍《困學記》:“學者神短氣浮,便須數十年靜力,方得厚聚深培。” |
fú cuì liú dān浮翠流丹 | 翠:青綠色。丹:朱紅色。青綠、朱紅的顏色在流動和浮現。形容色彩鮮明艷麗。 | 宋·陸游《安隱寺修鐘樓疏》:“浮翠流丹,倘復還于巨麗;撞昏擊曉,實大警于沉冥。” |
yú shì chén fú與世沉浮 | 與:和,同;世:指世人;沉浮:隨波逐流。隨大流,大家怎樣,自己也怎樣。 | 《史記·游俠列傳》:“豈若卑論儕俗,與世沉浮而取榮名哉。” |
fú jiā fàn zhái浮家泛宅 | 泛:漂浮;宅:住所。形容以船為家,在水上生活,漂泊不定。 | 《新唐書 隱逸傳 張志和》:“愿為浮家泛宅,往來苕霅間。” |
fú wén tào yǔ浮文套語 | ||
fú tóu huá nǎo浮頭滑腦 | 猶言油頭滑腦。形容人輕浮狡猾。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四回:“座中幾個人,都是浮頭滑腦的,沒有甚么事可記。” |
làng ruǐ fú huā浪蕊浮花 | 指尋常花草。 | 宋·蘇軾《次韻王廷老退居見寄》:“浪蕊浮花不辨春,歸來方識歲寒人。” |
fú yī dà páo浮一大瓟 | 浮:違反酒令被罰飲酒;瓟:同“匏”,匏瓜。原指罰飲一大杯酒。后指滿飲一大杯酒。 | 清·朱彝尊《黃征君壽序》:“目擊其先公之大節,具書于國史,先生之心,足以自慰,于介壽日,宜浮一大瓟者也。” |
fú zōng làng jì浮蹤浪跡 | 浮:飄浮;浪:流浪。飄浮不定的蹤影,到處流浪的足跡。比喻四處飄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 元·王子一《誤入桃園》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為,敢欺侮咱浮蹤浪跡。” |
fú chēng liú shuō浮稱流說 | 稱:稱引。廣泛稱引,豐博談論。 | 西漢·劉安《淮南子·要略》:“故為之浮稱流說其所以能聽,所以使學者孳孳以自幾也。” |
fú fàn jiāng hǎi浮泛江海 | 浮泛:乘舟漫游。乘船在江河湖海中漫游。 | 《晉書·謝安傳論》:“嘯詠山林,浮泛江海。” |
chéng fú fú hǎi乘桴浮海 | 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遠行。 | 春秋·魯·孔丘《論語·公冶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
fú yún bì rì浮云蔽日 | 浮云遮住太陽。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后泛指小人當道,社會一片黑暗。 | 《文子 上德》:“日月欲明,浮云蓋之。” |
xū wén fú lǐ虛文浮禮 | 沒有意義的,表面應酬的禮數。 | |
xū bǐ fú cí虛比浮詞 | 虛比:虛擬的比方;浮詞:浮泛的話。空虛不實的言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6回:“探春笑道:‘雖也看過,不過是勉人自勵;虛比浮詞,那里真是有的。’” |
fàn jiā fú zhái泛家浮宅 | 泛:漂浮水上。形容以船為家,浪跡江湖。 | 明·袁宏道《錦帆集·尺牘·龔惟長先生》:“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將至。” |
xiāo fú qīng qiǎo囂浮輕巧 | 囂浮:浮夸。形容人不踏實可靠。 | 《新唐書·朱樸傳》:“人心囂浮輕巧。” |
cū xīn fú qì粗心浮氣 | 浮:浮躁。形容人不細心,不沉著。 | 宋 陸九淵《祭呂伯恭文》:“比年以來,日覺少異,更嘗差多觀省,加細追維,曩昔粗心浮氣,徒致參辰,豈足酬義。” |
jiù rén yī mìng,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 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十卷:“官人差矣!不忍之心,人皆有之。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若說報答,就是為利了,豈是老漢的本念!” |
jiù rén yī mìng,shèng zào qī jí fú tú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 | 指救人性命功德無量。 | |
làng jì fú zōng浪跡浮蹤 | 到外漫游,行蹤不定。 | 元·白樸《梧桐雨》第四折:“想當日恨沖沖,亂離間家業空,浪跡浮蹤,水遠山重。” |
fú yún fù guì浮云富貴 | 浮云:飄浮的云彩。把富貴看成飄浮的云彩。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 《論語·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fú huā làng ruǐ浮花浪蕊 | 指尋常的花草。比喻輕浮的人。 | 唐 韓愈《杏花》詩:“浮花浪蕊鎮長有,才開還落瘴霧中。” |
cóng sú fú chén從俗浮沉 | 順著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夠隨著世俗或時勢的變化而變化。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感。 |
piāo fú bù dìng漂浮不定 | 漂浮:停留在流體表面或懸浮在流體中。指人飄泊不定。 | 劉白羽《第二個太陽》第13章:“像云影一樣這里、那里,一明、一暗,漂浮不定。” |
fú guāng yuè jīn浮光躍金 | 月光照在浮動的水面上,金光跳躍。 | |
fàn píng fú gěng泛萍浮梗 | 浮動在水面的萍草和樹根。比喻蹤跡漂泊不定。 | 唐·徐夤《別》詩:“酒盡欲終問后期,泛萍浮梗不勝悲。” |
yǔ shì fú chén與世浮沉 | 見“與世沉浮”。 | 宋·司馬光《右班殿直傅君墓志銘》:“然不能與世浮沉。平視貴要,若無人,故所至齟齬。” |
fú píng duàn gěng浮萍斷梗 | 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梗:草木莖。比喻漂泊無定的人。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1回:“到家時,養起頭發,聽憑父母擇一頭親事,結果終身,再不作浮萍斷梗,路柳墻花了。” |
fú píng làng gěng浮萍浪梗 | 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莖。比喻漂泊無定的人。 | 元·喬吉《揚州夢》楔子:“博著個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懶出豫章城。” |
fú xiǎng lián piān浮想聯翩 | 浮想:漂浮變幻的想象。聯翩:鳥飛的樣子;比喻連續不斷。漂浮不定的想象像鳥飛一樣。指思緒連續不斷地涌現出來。 | 晉 陸機《文賦》:“浮藻聯翩,若翰鳥纓繳而墜曾云之峻。” |
fàn zhái fú jiā泛宅浮家 | 謂以船為家。 | 宋·張元干《臨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詞:“泛宅浮家游戲去,流行坎止忘懷。江邊鷗鷺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鴻雁已歸來。”宋·陸游《書志》詩:“老身長子知無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
duàn gěng fú píng斷梗浮萍 | 比喻漂泊不定。 | 宋·秦觀《別賈耘老》詩:“人生百齡同臂伸,斷梗浮萍暫相親。” |
guǐ yán fú shuō詭言浮說 | 虛假不實的話。 | 《資治通鑒·梁武帝太清元年》:“[侯景]釁暴惡盈,側首無托,以金陵逋逃之藪,江南流寓之地,甘辭卑禮,進孰圖身,詭言浮說,抑可知矣。” |
fú shēng ruò mèng浮生若夢 | 浮生:空虛不實的人生;若:象。把人生當作短暫虛幻的夢境。 | 莊周《莊子 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
fú míng bó lì浮名薄利 | 浮名:虛浮的名聲;薄利:微薄的利益。形容名利微不足道。 | 宋 趙師俠《撲蝴蝶》:“一杯洗滌無余,萬事消磨去遠,浮名薄利休羨。” |
xīn fú qì cū心浮氣粗 | 見“心粗氣浮”。 | 茅盾《第一階段的故事》:“我們年青人,心浮氣粗是有的,可是沒有成見。” |
fú lái zàn qù浮來暫去 | 喻來去無定。 | 《紅樓夢》第八八回:“姨太太這幾天浮來暫去,不能過來回老太太,今日飯后家去了。” |
shàng xià fú dòng上下浮動 | 短促而反復地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地移動。 | |
fú yǔ xū cí浮語虛辭 | 指大話、空話。 | 《東觀漢記 隗囂傳》:“吾年已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厭浮語虛辭耳。” |
fú shēng yī mèng浮生一夢 | 浮生:世事無定,人生短暫。指人生就像短暫的夢幻。 | 唐·李咸用《早秋游山寺》:“至理無言了,浮生一夢勞。清風朝復暮,四海自波濤。” |
liú xuè fú shī流血浮尸 | 浮:漂浮。流的血將尸體都漂了起來。形容死傷很多。 | 《越絕書·外傳記吳王占夢》:“吳師涉江,流血浮尸者不可勝數。” |
xīn cū qì fú心粗氣浮 | 形容人不細心,不沉著。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0回:“畢竟當武官的心粗氣浮,也不管跟前有人沒有。” |
fú bǐ làng mò浮筆浪墨 | 謂多余累贅的文字。 | 清·惲敬《答來卿》:“禹之功德從何處贊揚?故止此數言唱嘆之。知此,雖著述汗牛充棟,豈有浮筆浪墨耶?” |
xīn fú qì zào心浮氣躁 | 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實。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自己沒有應付不了的人,也很少心浮氣躁過,此刻是怎么回事?” |
chén lǐ fú guā沉李浮瓜 | 吃在冷水里浸過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 | 三國 魏 曹丕《與朝歌令吳質書》:“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
fú chén cǎo yě浮沉草野 | ||
gōng yǐng fú bēi弓影浮杯 | 形容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 明 劉炳《鄱城歸舟》詩:“弓影浮杯疑老病,雞聲牽夢動離愁。” |
fú làng bù jīng浮浪不經 | 浮浪:行為輕薄放蕩;不經:不守禮法規則。形容行為放縱任性,不受約束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若為妾而觸父,因妓而棄家,海內必以兄為浮浪不經之人。” |
qīng làng fú bó輕浪浮薄 | 輕:輕佻;浮薄:不莊重。形容行為放蕩不莊重。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5回:“填詞覓句,無所不能,便是弄管調弦,也無所不會,是個第一等輕浪浮薄子弟。” |
fú pí liáo cǎo浮皮潦草 | 形容不扎實,不仔細。 | 徐貴祥《歷史的天空》第八章:“這么大的事情,影響極壞,可是我們僅僅只浮皮潦草地警告一下就完事了。” |
huàn hǎi fú chén宦海浮沉 | 指官場生涯曲折復雜,變化不定。 | 茅盾《子夜》:“好計策!不是十年宦海浮沉,磨老了的,就想不出來。” |
yóu cí fú shuō游辭浮說 | 游:虛浮不實。虛浮不實的議論。 | 《晉書·范汪傳》:“王何蔑棄典文,不遵禮度,游辭浮說,波蕩后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 |
fú zhàn lián jiǎn浮湛連蹇 | 謂宦海浮沉,遭遇坎坷。 | 清·錢謙益《黃子羽六十壽序》:“余自通籍后,浮湛連蹇,強半里居。” |
fú yán xū lùn浮言虛論 | 浮言:沒有事實根據的話。浮泛不切實際的言談論調。 | 宋·葉適《制科》:“當制舉之盛時,置學立師,以法相授,浮言虛論,披抉不窮。” |
fù guì fú yún富貴浮云 | 意思是不義而富貴,對于我就象浮云那樣輕漂。比喻把金錢、地位看得很輕。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
gū xuán fú jì孤懸浮寄 | 形容孤立而沒有依托。 | 清·馮桂芬《公啟曾協揆》:“[上海]勢居下游,無險可扼。蕞爾區,孤懸浮寄,數十里外皆賊兵。” |
suí sú fú chén隨俗浮沉 | 自己沒有一定的想法,隨著潮流走。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
suí shì chén fú隨世沉浮 | 沉浮:在水面上出沒。形容缺乏操守,隨俗俯仰。亦作“與世沉浮”、“隨俗浮沉”。 | 《零陵先賢傳》:“君令子初隨世沉浮,容悅玄德,交非其人,何足為高士乎?” |
fú shēng ruò jì浮生若寄 | 浮生:指人生變化不定。人生短暫虛浮無定,如同寄居世間。 | 唐·楊炯《原州百泉縣令李君神道碑》:“浮生若寄,大漸彌留。遺誨子孫,庶幾薄葬。” |
fú míng xū lì浮名虛利 | 浮名:虛有的名聲。虛利:空有的利益。形容名利是空虛的東西。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87回:“若肯要灰心學道,可致神仙,何苦要碌碌塵埃,甘為浮名虛利所驅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