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遠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道古稽今,言遠合近 | 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wù)摴艜r的事要結(jié)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jié)合眼前的事。 | 漢·桓寬《鹽鐵論·論災(zāi)》:“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yuǎn gé chóng yáng遠隔重洋 | 重洋:一重重的海洋。指相距遙遠。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無如遠隔重洋,何能前去看來。” |
dǔ jìn jǔ juǎn篤近舉遠 | 篤:忠實,厚道;舉:舉薦,選拔。對關(guān)系近的厚道,對關(guān)系遠的舉薦,指同等待人。 | 唐·韓愈《原人》:“故圣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 |
chòu míng yuǎn yáng臭名遠揚 | 名:名聲;臭名:壞名聲;揚:傳播。壞名聲傳得很遠。也作“丑聲遠播”。 | 《宋書 劉義真?zhèn)鳌罚骸鞍杠囼T將軍義真,兇惡之性,爰自稚弱,咸陽之酷,臭聲遠播。” |
chǒu shēng yuǎn bō丑聲遠播 | 壞名聲傳播得很遠。 | 《宋書·盧陵孝獻王義真?zhèn)鳌罚骸跋剃栔幔舐曔h播。” |
zhì yuǎn kǒng ní致遠恐泥 | 致遠:到達遠方,比喻委以重任;泥:阻滯拘泥,難行。恐怕妨礙實現(xiàn)遠大目標。比喻小技無補于大業(yè)。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dào yuǎn zhī jì,shì wěi zhī xián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驥:良馬。路途遙遠才可以辨別良馬,世間的虛偽狡詐才能鑒別賢才。比喻經(jīng)過長久的磨練,才能看出人的優(yōu)劣。 | 三國·魏·曹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ěr ān yuǎn zhì邇安遠至 | 邇:近處。指近處的人安樂,遠處的人來歸附。形容政治清明。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chí gāo wù yuǎn弛高騖遠 | 猶好高騖遠。比喻不切合實際地追求過高過遠的目標。 | 清李漁《閑情偶寄 器玩 制度》:“但其構(gòu)思落筆之初,未免弛高騖遠。” |
quán shēn yuǎn hài全身遠害 | 遠:離。保全生命,遠離災(zāi)害、危害之地。亦作“遠害全身”、“全身遠禍”、“潛身遠禍”。 | 《詩經(jīng)·王風·君子陽陽序》:“君子遭亂,相招為祿仕,全身遠害而已。” |
shén mó yuǎn suàn神謨遠算 | 見“神謨廟算”。 | 康有為《進呈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序》:“臣聞一姓之霸有天下者,刻蒥其鐘鼎,摩訶其靈廟,徘徊其冊府,皆有神謨遠算,深計長慮,以為子孫萬世之業(yè)。” |
yuǎn shān fú róng遠山芙蓉 | 遠山:形容女子的眉毛像遠山一樣青翠。芙蓉:比喻女子的臉色像芙蓉花一樣美麗。比喻女子貌美。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云翠仙》:“異史氏曰:‘得遠山芙蓉,與共四壁,與以南面王豈易哉?’” |
chāo rán yuǎn jǔ超然遠舉 | 為超脫世事,遠由而去。末·蘇舜欽《答韓持國書》:“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羈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實亦少避其機阱也。”亦作“超然遠引”。渭·姚鼎《伍子胥論》:“昔者嘗怪樂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吳,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時,及至嗣子棄之,于是毅遂 | 宋·蘇舜欽《答韓持國書》:“偷俗如此,安可久居其間,遂超然遠舉,羈泊于江湖之上,不惟衣食之累,實亦少避其機阱也。” |
yuǎn shuǐ bù jiù jìn huǒ遠水不救近火 | 比喻在遙遠的地方或較長的時間以后;雖然能找到解救的辦法;但解救不了眼前的急難。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說林上》:“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雖多,火必不滅矣。遠水不救近火也。” |
lián yuǎn táng gāo廉遠堂高 | 指天子居于百官之上,其尊嚴不可企及。舊比喻帝王尊嚴。 | 東漢 班固《漢書 賈誼傳》:“人主之尊譬如堂,群臣如陛,眾庶如地。故陛九級上,廉遠地,則堂高;陛亡級,廉近地,則堂卑。高者難攀,卑者易陵,理勢然也。” |
cí wēi zhǐ yuǎn辭微旨遠 | 辭:文詞,言詞。微:隱蔽,精深。旨:意思,目的。言詞隱微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 《梁書·劉之遴傳》:“省所撰《春秋》義,比事論書,辭微旨遠。” |
rèn zhòng dào yuǎn任重道遠 | 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
yuǎn shuǐ jiě bù liǎo jìn kě遠水解不了近渴 | 比喻慢的辦法救不了急。 | 清 曹雪芹《紅樓夢》:“這也容易,只是\'遠水解不得近渴\'。” |
piāo rán yuǎn zhù飄然遠翥 | 翥:向高處飛。輕快地向高處飛去。比喻放棄權(quán)利之爭,遠離庸俗的官場。 | 蔡鍔《致唐繼堯皓電》:“儕輩中果有三數(shù)人身先引退,飄然遠翥,實足以對于今日號稱偉人志士、英雄豪杰一流直接下一針砭,為后來留一榜樣。”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遙路遠 | 形容路途遙遠。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遙路遠。” |
yuǎn shuǐ nán jiù jìn huǒ遠水難救近火 | 比喻緩慢的救助不能解決眼前的急難。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九回:“只是遠水難救近火,可惜這間興處店面沒有貨賣。” |
gāo jǔ yuǎn qù高舉遠去 | 舉:起飛。指遠離官場,隱居起來。 | 宋·蘇舜欽《上范希文書》:“閣下居長安,統(tǒng)二于人,不能明白立功名,不如高舉遠去。” |
jǐn zhōng zhuī yuǎn謹終追遠 | 終:人死;遠:指祖先。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 宋·蘇軾《母蒲氏王氏秦國太天人外制》:“謹終追遠,仁也;顯親揚名,孝也。” |
gāo fēi yuǎn jí高飛遠集 | 制擺脫不利的環(huán)境,躲避到遠防去。 | 語出戰(zhàn)國 楚 屈原《九章 惜誦》:“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女何之?”漢 東方朔《七諫 怨世》:“欲高飛而遠集兮,恐離罔而滅敗。” |
gāo fēi yuǎn zǒu高飛遠走 | 形容離開某地,逃避到遠處去。 | \"\"\"《后漢書 卓茂傳》:“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間邪?”\"\"\" |
gāo fēi yuǎn dùn高飛遠遁 | 制擺脫不利的環(huán)境,躲避到遠防去。同“高飛遠走”。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辭院》:“事不宜遲,趁早高飛遠遁,不要連累別人。” |
shě jìn jí yuǎn舍近即遠 | 見“舍近務(wù)遠”。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易其居,迂其途。”杜牧注:“易其居,去安從危,迂其途,舍近即遠。” |
shě jìn móu yuǎn舍近謀遠 | 舍:放棄;謀:營求;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臧宮傳》:“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
shě jìn wù yuǎn舍近務(wù)遠 | 放棄近的,謀求遠的。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伏湛傳》:“陛下舍近務(wù)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 |
wéi qī bù yuǎn為期不遠 | 指快到規(guī)定或算定的日子。期:預(yù)定的日子。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15回:“為期不遠,你等著瞧罷。”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認為遠的話就遠在千里,認為近的話就近在眼前。指對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觀認識而轉(zhuǎn)移。也指要尋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廳上所貼的對聯(lián),有劉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謂,畢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cháng suàn yuǎn lüè長算遠略 | 猶言深謀遠慮。 | 宋 洪邁《容齋續(xù)筆 名將晚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
yuǎn lǜ shēn jì遠慮深計 | 深遠的思慮。 | 《晉書·文六王傳》:“宜遠慮深計,不可專守一志。” |
shēn cáng yuǎn dùn深藏遠遁 | 遁:隱去。藏身于深密之處,遠遠地離開人群。指避世隱居。 | 宋·楊萬里《論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許,天下不許而君許之,君子有深藏遠遁,以自脫天下之譏而已。” |
yǐn zhòng zhì yuǎn引重致遠 | 引:牽挽;致:達到。指負載沉重而可以到達遠方。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天地,做出宏偉的業(yè)績。 | 《周易·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
dào yuàn rì mù道遠日暮 | 暮:太陽落山。道路很遙遠,而且太陽西沉了。比喻還有很多事要做,可時間不多了。 | 《吳子·料敵》:“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 |
biān cháng jià yuǎn鞭長駕遠 | 指路途遙遠。 | 清 魏源《嚴公神道碑銘》:“故自古梁州自為一道……距省會遠者或二千里,鞭長駕遠,稂莠豐茂。” |
hóng cǐ yuǎn mó弘此遠謨 | 發(fā)揮你那胸中的深謀遠策。 | |
tiān cháng dì yuǎn天長地遠 | 跟天和地存在的久遠。形容時間悠久。 | 宋·蘇轍《息壤》:“天長地遠莽無極,雖有缺壤誰能皗。” |
chāo rán yuǎn yǐn超然遠引 | 見“超然遠舉” | 清·姚鼎《伍子胥論》:“昔者嘗怪樂毅之于燕,伍子胥之于吳,皆以受任于先君之時,及至嗣子棄之,于是毅遂超然遠引,而子胥乃戀戀不去,終以諫死于吳。” |
gāo xiáng yuǎn yǐn高翔遠引 | 形容避世隱居。 | 漢·孔融《與曹操論盛孝章書》:“向使郭隗倒懸而王不解,臨溺而王不拯,則士亦將高翔遠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 |
gāo xiáng yuǎn zhù高翔遠翥 | 翔:回旋而飛;翥:飛舉。形容避世隱居。 | 宋·范仲淹《靈鳥賦》:“靈鳥靈鳥爾之為禽兮,何不高翔而遠翥,何為號呼于人兮。” |
yuǎn tú cháng lǜ遠圖長慮 | 圖:謀劃。長遠的謀劃知考慮。 | 漢·蔡邕《漢交祉都尉胡府君夫人黃氏神誥》:“心耽其榮,體安其玄,遠圖長慮,用遺舊居。” |
shèn zhōng sī yuǎn慎終思遠 | 終:人死;慎終:居喪能遵守禮法;遠:指祖先。指慎重地辦理父母喪事,虔誠地祭祀遠代祖先。 | 唐·張說《太原王公神道碑》:“有子故光祿少卿玙,今秘書監(jiān)詢,皆篤行純孝,慎終思遠。” |
zhuī yuǎn shèn zhōng追遠慎終 | 猶言慎終追遠。 | 《陳書·南康愍王曇郎傳》:“夫追遠慎終,抑聞前誥。” |
páng sōu yuǎn shào旁蒐遠紹 | 廣泛搜集,遠承古人。同“旁搜遠紹”。 | |
gōu shēn zhì yuǎn鉤深致遠 | 致:招致。探取深處的,使遠處的到來。比喻探討深奧的道理。 | 《周易 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lù lù yuǎn tīng轆轆遠聽 | 轆轆:車行的聲音。車聲越聽越遠。 | |
yuǎn qiú qí jì遠求騏驥 | 騏驥:良馬。到遠方去尋求良馬。比喻各處訪求人材。 | 《晉書·馮跋載記》:“吾遠求騏驥,不知近在東鄰,何識子之晚也!” |
tiān chā dì yuǎn天差地遠 | 比喻兩者相差極大。 | 魯迅《<準風月談>前記》:“他們是弟兄,所見的又是同一的東西,想到的用法卻有這么天差地遠。” |
zhú jìn qì yuǎn逐近棄遠 | 追求近的,舍棄遠的。 | 唐·劉知幾《史通·漢書五行志錯誤》:“今班《志》所引,上自周之幽厲,下終魯之定哀,而不云《國語》,惟稱《史記》,豈非忘本徇末,逐近棄遠者乎?” |
gāo dǎo yuǎn jǔ高蹈遠舉 | 意為隱居避世。 | 宋·王琳《野客叢書·穆生鄒陽》:“穆生高蹈遠舉,意蓋有在,逆知異日必不能免,非知幾疇克爾哉。” |
gāo qíng yuǎn zhì高情遠致 | 高、遠:形容高尚;情、致:情趣。高尚的品格或情趣。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高情遠致,弟子蚤已服膺;一吟一詠,許將北面。” |
gāo jiàn yuǎn shí高見遠識 | 謂見識高遠。 | 宋·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十:“圣人高見遠識,固不可以小智測度也。” |
jí mù yuǎn tiào極目遠眺 | 極:盡;眺:望。盡眼力之所及眺望遠方。 | 三國·魏·王朗《與許靖書》:“子雖在裔土,想亦極目而迥望,側(cè)耳而遐聽,延頸而鶴立。” |
nián yān shì yuǎn年湮世遠 | 謂年代久遠。 | 清·戴名世《<讀易質(zhì)疑>序》:“然而年湮世遠,師傳歇絕。” |
páng sōu yuǎn shào旁搜遠紹 | 廣泛搜集,遠承古人。 | 唐·韓愈《進學(xué)解》:“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 |
nián yān dài yuǎn年湮代遠 | 湮:埋沒。年代久遠。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但是年湮代遠,河流業(yè)已改道多次,不復(fù)是舊日的河道了。” |
lù yuǎn tiáo tiáo路遠迢迢 | 形容路途遙遠。 | 魯迅《彷徨 孤獨者》:“十三大人從寒石山路遠迢迢地上城來,問他可有存款,他一聲也不響。” |
rèn zhòng zhì yuǎn任重致遠 | 指負載沉重而能到達遠方。后比喻抱負遠大,能闖出新的前景,做出宏偉的業(yè)績。 | 《周易 系辭下》:“服牛乘馬,引重致遠。” |
róu yuǎn huái ěr柔遠懷邇 | 懷柔遠方,安撫內(nèi)地。 | 后蜀·何光遠《鑒誡錄·誅利口》:“豈謂蜀國皇帝,柔遠懷邇,居安慮危?” |
tiān yáo dì yuǎn天遙地遠 | 形容極其高遠。 | 宋·趙佶《燕山亭·北行見杏花》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dùn shēn yuǎn jì遁身遠跡 | 猶言避世隱居。 | 宋·葉適《趙孺人墓銘》:“已而久不合,退居山窮水絕處,慕王霸、梁鴻夫婦,賡《麥秀》、《五噫》之歌,將遁身遠跡以自娛佚。” |
hóng yè yuǎn tú鴻業(yè)遠圖 | 鴻:大。宏偉的事業(yè),遠大的志向或謀劃。 | 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若國家不為體恤,不為保護,則小者無以覓蠅頭微利,大者無以展鴻業(yè)遠圖。” |
yuǎn shuǐ jiù bù liǎo jìn huǒ遠水救不了近火 | 遠距離的水熄滅不了就在附近的火。比喻緩慢的糾正或抵制邪惡的東西不可能應(yīng)付緊急的狀態(tài)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只是遠水救不得近火。小兄其實等不得那從容的事了。” |
yuǎn shè chóng yáng遠涉重洋 | 重洋:遼闊無邊的海洋。遠遠地渡過海洋。 | 余秋雨《霜冷長河·琉璃》:“她遠涉重洋,多方拜師,盡傾資財,遍嘗磨難。” |
guì yuǎn bǐ jìn貴遠鄙近 | 見“貴遠賤近”。 |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香山居士》引宋·蔡寬夫《詩話》:“楚人發(fā)語之辭曰羌曰蹇,平語之辭曰些,一經(jīng)屈宋采用,后世遂為佳句,但世俗常情,不能無貴遠鄙近耳。” |
bù yuǎn wàn lǐ不遠萬里 | 不以萬里為遠。形容不怕路途遙遠。 | 晉 王嘉《拾遺記》第六卷:“門徒來學(xué),不遠萬里。” |
shēn móu yuǎn lüè深謀遠略 |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 漢 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
chí gāo wù yuǎn馳高鶩遠 | 猶言好高騖遠。 | 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但其構(gòu)思落筆之初,未免馳高鶩遠。” |
yuǎn qīn bù rú jìn lín遠親不如近鄰 | 指遠方的親戚雖然關(guān)系密切;但不如住在近處的鄰居能夠互相關(guān)心;互相幫助;關(guān)系更密切。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四折:“豈不聞遠親呵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 |
zòng mù yuǎn wàng縱目遠望 | 縱目:放眼遠望。放眼向遠處眺望。 | 唐·杜甫《登充州城樓》詩:“東郡趨庭日,南樓縱目初。” |
bù yuǎn qiān lǐ不遠千里 | 不遠:不以為遠。不以千里為遠。指不怕長途跋涉的辛勞。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lí tí tài yuǎn離題太遠 | 離開主題很遠,不著邊際。 | 林徽因《文藝叢刊小說選題記》:“最后如果不算離題太遠,我們還要具體地講一點我們對于作者與作品的見解。” |
yuǎn móu shēn suàn遠謀深算 | 猶言深謀遠慮。 | 葉圣陶《冥世別》:“他們這樣說,就見得我們的行動都出于他們的計劃,他們有何等的遠謀深算。” |
yuān móu yuǎn lüè淵謀遠略 | 深謀遠略。 | 宋·曾鞏《自福州召判太常寺上殿札子》:“其淵謀遠略,必中事幾。”宋·岳飛《奏畫守襄陽等郡營田札子》:“陛下淵謀遠略,非臣所知。” |
rì jìn cháng ān yuǎn日近長安遠 | 長安:西安,古都城名,后為國都的統(tǒng)稱。舊指向往帝都而不能達到。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夙惠》:“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可知。’……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 |
yuǎn xíng wú jí bù遠行無急步 | 長途跋涉不能用急速的步子。比喻完成重大任務(wù),不能急躁 | 《后西游記》第十回:“遠行無急步。此去靈山,路程遙遠,老師忙也不在一時。” |
gāo qíng yuǎn yì高情遠意 | 見“高情遠致”。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西昆體》:“義山詩世人但稱頌其巧麗,至與溫庭筠齊名。蓋俗學(xué)只見其皮膚,其高情遠意,皆不識也。” |
yuǎn sù bó suǒ遠溯博索 | 謂廣泛地推尋考索。 | 明·宋濂《題〈壽昌胡氏譜〉后》:“司馬遷作《史記》,遠溯博索,于孔子所不敢述者,皆采而實之。” |
yōu shēn sī yuǎn憂深思遠 | 深刻憂慮,長遠打算。 | 《詩經(jīng) 唐風 蟋蟀》小序:“憂深思遠,儉而用禮,乃有堯之遺風焉。” |
dàn bó yǐ míng zhì,níng jìng yǐ zhì yuǎn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淡泊:恬淡寡欲;寧靜:安寧恬靜;致:達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簡樸以表現(xiàn)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穩(wěn)沉著,才可有所作為。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shù)訓(xùn)》:“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cháng wǎng yuǎn yǐn長往遠引 | 指引身遠行,一去不返。 | 明 張居正《再乞歸葬疏》:“茲又奉圣母申命之頒,耿耿孤忠,寧敢自負。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長往遠引,忍于背違者也。” |
yuǎn zài tiān biān,jìn zài yǎn qián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 形容尋找的人或物就在面前。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七十九回:“原來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無論如何,你總要代我拉了來的。” |
tiān gāo rì yuǎn天高日遠 | 指偏遠地區(qū)。比喻離帝王很遠。 | 宋·秦觀《代王承事乞回授一官表》:“臣父獨嬰罪釁,流寓江海,天高日遠,自新無路,臣誠私心痛之。” |
yù yì shēn yuǎn寓意深遠 | 寄托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shù)作品)。 | 宋 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后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
xíng yuǎn bì zì ěr,dēng gāo bì zì bēi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 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fù zhòng shè yuǎn負重涉遠 | 見“負重致遠”。 | 晉·葛洪《抱樸子·勤求》:“不辭負重涉遠,不避經(jīng)險履危。” |
wú yuǎn fú jiè無遠弗屆 | 不管多遠之處,沒有不到的。 | 《尚書·大雨謨》:“惟德動天,無遠弗屆。” |
xíng yuǎn shēng gāo行遠升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后遂以“行遠升高”比喻為學(xué)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 《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譬)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gōu shēn tú yuǎn鉤深圖遠 | 謂對僻遠的異族圖謀予以討伐。 | 《后漢書·文苑傳上·杜篤》:“是時孝武因其余財府帑這蓄,始有鉤深圖遠之意,探冒頓之罪,校平城之讎。” |
yóu jìn jí yuǎn由近及遠 | 從近處到遠處。比喻事物的影響逐漸推廣,思想認識不斷深入。 | |
dào yuǎn zhī jì道遠知驥 | 路遠才知道馬的好壞。 | 三國·魏·曹操《矯志》:“道遠知驥,世偽知賢。” |
yán wēi zhǐ yuǎn言微旨遠 | 旨:含意。言辭微妙,含意深遠。 | 唐·白居易《禮部試策王道》:“圣哲垂訓(xùn),言微旨遠。” |
yuǎn yǐn qū yù遠引曲喻 | 喻:譬喻。說話不敢直言,以遠離當前的事例來作引證,繞彎子以其他事來打比方。 | 《清史稿·太宗本紀》:“諸臣有艱苦之情,亦據(jù)實奏聞。茍不務(wù)直言,遠引曲喻,剿襲紛然,何益于事?” |
shuǐ jī zé hàn,shǐ jī zé yuǎn水激則旱,矢激則遠 | 水流矢飛,受阻則勁悍而去遠。旱,通“悍”。比喻因禍致福。 | |
tì tīng yuǎn wén逖聽遠聞 | 謂視聽范圍很遠很廣。 | 唐 姚思廉《梁書 武帝紀中》:“庶以矜隱之念,昭被四方,逖聽遠聞,事均親覽。” |
rì mù tú yuǎn日暮途遠 | 暮:傍晚;途:路。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盡頭。比喻處境十分困難,到了末日。也形容窮困到極點。 | 《史記·伍子胥列傳》:“吾日暮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北周·庾信《哀江南賦》:“日暮途遠,人間何世。” |
gāo shí yuǎn jiàn高識遠見 | 見“高見遠識”。 | 宋·王楙《野客叢書·王珪母妻識見》:“其高識遠見,甚非常人所能及者。” |
shēn yóu yuǎn jì深猷遠計 | 見“深謀遠慮”。 | 明·李東陽《<桃溪雜稿>序》:“先生好古力踐,深猷遠計,發(fā)而為言者,固其所自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