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ài xīng ér chū戴星而出 | 戴:頭頂著。天沒亮就出門了。形容人非常勤勞。 | 宋·蘇軾《東坡應詔集·策別》:“夫今為京兆者,戴星而出,見燭而入,早出晚歸。” |
zhī nán ér xíng知難而行 | 明知困難卻仍然去做。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六年》:“陳寅曰:‘子立后而行,吾室亦不亡,唯君亦以我為知難而行也。’” |
yóu ér xiào zhī尤而效之 | 謂明知其為錯誤而有意仿效之。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
xún cì ér jìn循次而進 | 循:依照,順著。依照一定的步聚或次序逐步推進或提高。亦作“循次漸進”、“循序漸進”。 |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高可以釣爵位;循次而進,亦不失萬一于甲科。” |
qiè ér bù shě鍥而不舍 | 鍥: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學習有恒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tīng ér wú wén,shì ér wú jiàn聽而無聞,視而無見 | 視: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也指不理睬,看見了當作沒看見,聽到了當作沒聽見 | 《鹖冠子·度萬八》:“知無道,上亂天文,下滅地理,中絕人和,治漸終始,故聽而無聞,視而無見,白晝而暗,有義而失謚。” |
kè rán ér qù溘然而去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92首:“則一旦溘然而去,將一生心血,付之茫茫,豈不大可惜也。” |
yǎ rán ér xiào啞然而笑 | 啞然:笑聲。發出啞然的大笑聲。 | 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禹乃啞然而笑。” |
wú jìng ér xíng無脛而行 | 脛:小腿。沒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著推行,能迅速傳播。 |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
bāo ér bù bàn包而不辦 | 包:包攬。把事情包攬下來卻不辦理。 | 楊植霖《若飛同志在綏遠獄中》:“一種是國民黨的包而不辦的辦法,一種是共產黨的發動群眾奮起抗戰的路線。” |
jiàn kě ér jìn見可而進 | 見到形勢有利就進軍。后指有把握就行動。 | 漢 荀悅《漢紀 高帝紀》:“趙兵出國迎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懷內顧之心,無必死之計。” |
lè ér wàng guī樂而忘歸 | 樂:喜悅。非常快樂,竟忘記返回。形容非常留戀。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西巡狩,樂而忘歸。” |
yù gài ér zhāng欲蓋而彰 | 猶欲蓋彌彰。 | 《隋書·宇文化及司馬德戡等傳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亂臣賊子知懼,抑使之求名不得,欲蓋而彰者也。” |
dǐng zú ér sān鼎足而三 | 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也泛指三個方面。 | 清 和邦額《夜譚隨錄 崔秀才》:“內則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
bàn tú ér fèi半涂而廢 |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 | 參見“半途而廢”。 |
xí juǎn ér táo席卷而逃 | 指偷了全部貴重衣物逃跑。 | 清·吳趼人《恨海》第九回:“過了沒有幾個月,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鬧窮了。”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āi ér bù shāng哀而不傷 | 哀:悲哀;傷:傷害;妨害;悲痛過分。①感情適度;悲哀而不過度傷心。后用來形容詩歌;音樂等含優雅哀調;卻又感情適度而不過分;具有中和美。②比喻言行適度或無傷大雅。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置之死地而后快 | 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腸狠毒。 | 宋 蘇舜欽《答韓持國書》:“被廢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
yī huī ér chéng一揮而成 | 揮:揮筆;成:成功。一動筆就寫成了。形容寫字、寫文章、畫畫快。 | 宋·蔡□《鐵圍山叢談》:“公乃徐徐調筆而操之,顧謂客子:‘欲何字耶?’惡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龜山字爾。’公乃大笑,因一揮而成。” |
yíng rèn ér lǐ迎刃而理 | 比喻處理事情、解決問題很順利。同“迎刃而解”。 | 清 周在浚《行述》:“濰,劇邑也,事繁叢弊,先大夫以書生受事,迎刃而理。”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過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kǎn kǎn ér yán侃侃而言 | 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 《論語 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
xiù ér bù shí秀而不實 | 秀:莊稼吐穗開花;實:結果實。開花不結果。比喻只學到一點皮毛,實際并無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
kǎn kǎn ér tán侃侃而談 | 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的樣子。指理直氣壯、不慌不忙地講話。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 |
cóng fēng ér mí從風而靡 | ①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強弱懸殊,弱者不堪一擊,即告瓦解。②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仿效、風行之迅速。 | 《漢書·韓信傳》:“于是用廣武君策,發使燕,燕從風而靡。” |
wén fēng ér zhì聞風而至 | 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舅兄只顧要將細鳥帶回船去,剛才被他這陣亂叫,以致眾獸聞風而至,幾乎性命不保。” |
gǔn gǔn ér lái滾滾而來 | 滾滾:水奔流的樣子。形容來勢連續不斷而又迅速 | 唐·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
kuā kuā ér tán夸夸而談 | 形容說話浮夸不切實際。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進了書房門,聽見楊執中在內咶咶而談,知道是他已來了,進去作揖同,同坐下。” |
xī gǔ ér chuī析骨而炊 | 同“析骸以爨”。指被圍日久,糧盡柴絕的困境。亦以形容戰亂或災荒時期百姓的悲慘生活。 | 《史記 宋微子世家》:“王問:‘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
pú fú ér xíng匍匐而行 | 躡手躡腳地走動或慢慢地走動。 |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 |
zhì yù yuán ér xíng yù fāng,dǎn yù dà ér xīn yù xiǎo智欲圓而行欲方,膽欲大而心欲小 | 考慮問題要變通靈活,行為則須端方不茍;膽量要大,心思要縝密。 |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鮮。” |
zé mù ér qī擇木而棲 | 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做巢。比喻選擇賢君明主,為其效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4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xiāng jì ér zhì相繼而至 | 接連不斷地到來。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王平傳》:“涪諸軍及大將軍費袆自成都相繼而至。” |
dǐ zú ér wò抵足而臥 | 抵:碰撞,相觸;抵足:腳挨著腳。腳與腳相觸地同睡一張床上。形容雙方情誼深厚。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9回:“一日,眾官皆散,權留魯肅共飲,至晚同榻抵足而臥。” |
gāo zhěn ér wò高枕而臥 | 墊高枕頭安心地睡覺。形容無憂無慮。平安無事。 | 《戰國策·魏策一》:“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
gǔ zào ér jìn鼓噪而進 | 鼓噪:擂鼓和吶喊。擂鼓吶喊,大張聲勢地向前沖去。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七年》:“越子為左右句舉,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進。”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
qīng ér yì jǔ輕而易舉 | 輕:輕松;舉:向上托。很輕松很容易地舉起來。形容做事情毫不費力。 | 《詩經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bái tóu ér xīn白頭而新 | 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 明 楊慎《白頭而新》:“《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說苑》作‘白頭而新,傾蓋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頭而新,雖至老而交猶新。”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 |
bǐ jiān ér shì比肩而事 | 比肩:并肩;事:侍奉。肩并肩做事。指共事。 | 宋·蘇軾《范增論》:“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
wú jìng ér lái無脛而來 | 見“無脛而至”。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無脛而來,以寵愛人寰之中。” |
yī hē ér jiù一呵而就 | 一口氣完成。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 |
zhōng tú ér fèi中途而廢 | 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mò ér shí zhī默而識之 | 默:不語,不說話。識:記。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里。 | |
kuò ér chōng zhī擴而充之 | 擴:擴展。擴大范圍,充實內容。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 |
lè ér wàng sǐ樂而忘死 | 形容胸襟曠達,忘懷一切。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tuò shǒu ér dé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極容易得到的東西。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這房可唾手而得。”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shǔ mǐ ér chuī數米而炊 | 炊:燒火做飯。數著米粒做飯。比喻計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難。 | 先秦 莊周《莊子 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
xiàng jī ér xíng相機而行 | 相機:觀察當時情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而決定自己的行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某當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 |
xuè ér jìn nüè謔而近虐 | 謔:開玩笑;虐:侵害,傷害。開玩笑近于傷害人。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3回:“這等議論,謔而近虐。” |
yī lǎn ér jìn一覽而盡 | 一看就全都看到了。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江左地促,不如中國,若使阡陌條暢,則一覽而盡,故紆余委曲,若不可測。” |
qún ér bù dǎng群而不黨 | 群:合群。與眾合群,不結私黨。 | 《論語·衛靈公》:“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
dài jià ér gū待價而沽 | 等到好價錢再出售(沽:賣)。比喻做事等待某種條件;或懷才等待賞識者重用。 | 宋 胡繼宗《書言故事 金寶》:“待時而動曰待價而沽。” |
bù xuān ér zhàn不宣而戰 | 指不宣布開戰,就突然發起進攻。 | 朱自清《不知道》:“美國過去曾兩次不宣而戰,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盜,曾于1883年企圖封鎖地中海上美國之航行。” |
wàng fēng ér kuì望風而潰 | 潰:散,潰逃。剛看到敵方的影子就潰不成軍。形容軍旅不堪一擊。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西川自唐劉辟構逆后,久無干戈,人不習戰。每歲諸道差兵屯戍大渡河,蠻旗才舉,望風而潰。” |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視 |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親切的拍著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見,當刮目而視,吾子有焉!’” |
bì ér hòu yǐ斃而后已 | 斃: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為某一目的奮斗終生,至死才罷休。 | 西漢 戴圣《禮記 表記》:“鄉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xuè ér bù nüè謔而不虐 | 謔:開玩笑。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 | 《詩經·衛風·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矣。” |
zūn ér wù shī遵而勿失 | 謂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違失。 | 《史記·曹相國世家》:“且高帝與蕭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參等守職,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
nì tiān ér xíng逆天而行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發而不可收 | 事情一經發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而不可收也。” |
yìng yùn ér chū應運而出 | 指應天命而產生。現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 孫中山《建國方略·知行總論》:“由此觀之,凡為需要所迫,不獨人類能應運而出,創造發明,即物類亦有此良能。” |
chéng xīng ér lái乘興而來 | 興沖沖地來到。 | 《晉書·王徽之傳》:“人問其故,徽之曰:‘本乘興而來,興盡而反,何心見安道邪?’” |
cù xī ér tán促膝而談 | 促:靠近。靠近坐著談心里話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40卷:“你看他剖橙而食,促膝而談,欲去欲留,相調相謔。” |
bù qī ér tóng不期而同 | 期:約定期限。指不約而同。 | 郭沫若《文藝論集 整理國故的評價》:“他的論調與吳稚暉的雖若不期而同,但是吳稚暉所注眼的是功利問題。” |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 看見了同沒有看見一樣,聽見了同沒有聽見一樣。形容不重視,不注意。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 |
yú páo ér yàn逾庖而宴 | 逾:越過,穿過;庖:廚房。越過廚房去吃飯。指辦事不合情理。 |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
xué yōu ér shì學優而仕 | 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可以當官。 | 老舍《四世同堂》:“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學優而仕的愿望。” |
bù qī ér rán不期而然 | 期:料想;然:如此。沒有想到會這樣而竟然這樣。表示出乎意料之外。 | 宋 王楙《野客叢書》:“蓋其平日讀外祖太史公記,故發于詞旨,不期而然。” |
qīng cháo ér chū傾巢而出 | 傾:盡;傾巢:意指巢中一個也不剩。整窩的鳥兒全出來。比喻敵人出動全部兵力進行侵擾。 | 明 施耐庵《水滸傳》:“賊兵傾巢而來,必是抵死廝拼、我將何策勝之?” |
chēng chái ér cuàn稱柴而爨 | 稱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飯。比喻斤斤于細節而不識大體。同“稱薪而爨”。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積財聚谷,日不暇給。真個是數米而炊,稱柴而爨。” |
wàng fēng ér zǒu望風而走 | 聽到風聲或看到蹤跡,馬上逃遁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54回:“今又不能盡力拒敵,反是望風而走。” |
duì tú mén ér dà jué對屠門而大嚼 | 屠門:肉鋪。比喻心里羨慕而不能如愿以償,只好用不切實際的辦法來安慰自己。 | 漢·桓譚《新論》:“人聞長安樂,則出門而西向笑;知肉美味,則對屠門而大嚼。” |
yìng yùn ér qǐ應運而起 | 指適應時機而產生 | 郭沫若《屈原時代》:“應運而起的‘執命’的‘陪臣’與‘橫議’的‘處士’,不外是阜輿之流之高級者或地主化了的阜輿。” |
róu ér bù fàn柔而不犯 |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 《后漢書 胡廣傳》:“柔而不犯,文而有禮,忠貞之性,憂公如家。” |
xiǎn ér yì jiàn顯而易見 | 顯:明顯。很明顯;極容易看清。 | 宋 王安石《洪范傳》:“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為戒也。” |
lín shì ér jù臨事而懼 |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záo huài ér dùn鑿壞而遁 | 見“鑿壞以遁”。 | 《淮南子·齊俗訓》:“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yǒu bǎi hài ér wú yī lì有百害而無一利 | 百害:泛指許多壞處。有許多壞處,沒有一點好處。 | |
hé ér bù tóng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茍同;無原則地附和。與人和睦相處;但在原則問題上不能茍同。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fú ér bù shí浮而不實 | 形容知識淺薄;基礎不扎實。形容作風浮泛;不深入不踏實。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下冊:“反過來‘嬉’字不作懶惰解釋,要當作浮而不實的不敬來講。” |
fèi rán ér fǎn廢然而返 | 廢然:形容疑慮消除。原指怒氣消失;恢復常態。現指敗興而歸。 | 莊周《莊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 |
zhèn lǚ ér guī振旅而歸 | 振旅:整軍,休整部隊;歸:返回。軍隊作戰之后,經過一段時間的休整而返回。指部隊作戰勝利歸來。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隱公五年》:“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 |
zhí dào ér xíng直道而行 | 比喻辦事公正。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
zuò ér lùn dào坐而論道 | 論道:談論道理、學說、主張。坐著談論各種事理。形容脫離實際;空談理論。 | 《周禮 考工記序》:“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
yī ér èr,èr ér sān一而二,二而三 |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聯想開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復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時此際,欲為何等蠢物,杳無所知,逃大造,出塵網,便可解釋這段悲傷。”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盤而食 |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 《魏書 楊椿傳》:“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
shí xī ér cáng什襲而藏 | 什:形容多;襲:量詞,套,層。將物品層層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極珍重地收藏物品。 | 宋 張守《跋唐千文帖》:“當與夏璜趙璧什襲而藏。” |
suí fēng ér mǐ隨風而靡 | 靡:倒下。順風倒下。比喻沒有主見。 | 南朝 梁 蕭統《文選 楊惲〈報孫會宗書〉》:“雖雅知惲者,猶隨風而靡,尚何稱譽之有?” |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 | 三十歲的代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guǎng ér yán zhī廣而言之 | 一般說來。 | |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奧妙,在于各人的領會。 | 《易·系辭上》:“紀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
fú xiù ér guī拂袖而歸 |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歸隱。 | 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
gù ér yán tā顧而言他 | 見“顧左右而言他”。 | 《掃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見話不投機,便顧而言他。” |
dāng xíng ér wáng當刑而王 | 謂先經受磨難而后飛騰黃達。 | 《漢書 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比喻勢力雄厚的集體或個人一時不易垮臺。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