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shì wǎng rì qiān事往日遷 | 謂事情和時光都已過去。 |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感悟遂晚,事往日遷。” |
yú shì wú bǔ于事無補 | 對事情毫無補益。 | 丁玲《風雨中憶蕭紅》:“但徒勞的熱情雖然常常于事無補,然在個人仍可得到一種心安。”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huài shì xíng qiān lǐ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僧問紹宗:‘如何是西來意?’紹宗曰:‘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shèn xiǎo shì wēi慎小事微 | 謹慎對待微小的事情。 | 春秋·齊·管仲《管子·君臣下》:“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審知禍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違非索辨以根之。” |
gōng yù shàn qí shì,bì xiān lì qí q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
shì guò jìng qiān事過境遷 | 事情已經過去;情況也變了。境:情況;遷:變動。 | 清 頤瑣《黃繡球》:“如此歇了好幾日,黃繡球與黃通理事過境遷,已不在心上。” |
bǎi shì wú chéng百事無成 | 猶言一事無成。什么事情都沒成功。 | 唐 劉禹錫《陪崔大尚書及諸閣老宴杏園》詩:“更將何面上春臺,百事無成老又催。” |
shì kuǎn zé yuán事款則圓 | 碰到事情不要操之過急;而要慢慢地設法應付;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七回:“事款則圓,你且住啼哭,休得叫罵。”又第二十五回:“你老人家不要著急,這可是急不來的事,事款則圓。” |
jiù shì lùn shì就事論事 | 就:按照。指按照事情本身來評論是非得失。也指只評事情的現象;不涉及事情的本質和做事的指導思想。 | 宋 楊時《楊龜山集 荊州所聞》:“孟子與人君言,皆所以擴其善心,而革其非,不止就事論事。” |
xún shì shēng fēi尋事生非 | 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制造糾紛。 | 艾蕪《烏鴉之歌》:“現在他也只有忍了,人家往往要來尋事生非,正愁找不著漏洞哩。” |
gǎn shí fǔ shì感時撫事 | 感:感觸,感慨;撫:歷數、追憶。因考慮時事而傷感 | 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
miǎn yán shì chóu靦顏事仇 | 謂不知羞恥地為仇敵做事。 | |
hǎo shì bù chū mén,è shì chuán qiān lǐ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 | 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壞事卻傳播得極快。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舍,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tài píng wú shì太平無事 | 指時世安寧和平,也指生活清靜無憂。 | 明 焦竑《玉堂叢語 方正》:“惟高堂厚祿身享太平無事之日者,見月則樂也。” |
yí wén yì shì遺聞軼事 | 散失;遺傳的事跡。多指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 周密《武林舊事》:“此十卷之本,乃從毛氏汲古閣之版傳抄。首尾完其,其間遺聞軼事,皆可備考稽。” |
qī shì bā shì七事八事 | 形容事情多而雜亂。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聽見薛嫂來說此話,唬得慌了手腳。” |
è shì chuán qiān lǐ惡事傳千里 | 惡事:壞事,丑事。形容敗壞名譽的事很容易傳開來。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24回:“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里。不到半月之間,街坊鄰居,都知得了,只瞞著武大一個不知。” |
yī shì bù zhī一事不知 | 見“一物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rě shì shēng fēi惹事生非 | 招惹是非,引起爭端。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宋四公大鬧禁魂張》:“如今再說一個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
xún shì kǎo yán詢事考言 | 詢:查詢;考:考核。查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后多指對官員的考核。 | 《尚書·堯典》:“詢事考言,乃言底可績。” |
yí shì wú gōng疑事無功 | 工作信心不足,就不會有效果。 | 戰國·衛·商鞅《商君書·更法》:“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 |
jìn cuì shì guó盡瘁事國 | 瘁:勞累;盡瘁:竭盡勞苦;事:服務,效力。比喻用盡心思和精力為國家效力。 | 《詩經·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 |
hǎo shì duō qiān好事多慳 | 猶言好事多磨。 | 元·貫云石《一枝花·離悶》套曲:“常言道好事多慳,陡恁的千難萬難。” |
dà shì wán bì大事完畢 | 指事情已經完滿結局 | |
xíng suí shì qiān行隨事遷 | 行:做事。做事要隨著事情的變化而變化。 | 明·李贄《焚書·先行錄序》:“故行隨事遷,則言焉人殊,安得據往行以為典要,守前言以效尾生耶?” |
xīn shì zhòng zhòng心事重重 | 心里掛著很多沉重的顧慮。 | 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二七章:“毛人鳳正心事重重地在地毯上來回走著。” |
shì wēi lěi luǎn事危累卵 | 事情危險得像堆起來的蛋一樣。形容形勢極端危險。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十過》:“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 |
dà shì yǐ rán大事已然 | 指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
yǎng shì fǔ xù仰事俯畜 | 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活妻兒。泛指維持一家生活。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
gōng chéng shì lì功成事立 | 成:成功。建立了功績,事業有成就。指功績與名利都得到。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先王傳》:“然后功成事立,臣等退伏矯罪,雖死無恨。” |
wǎng dào shì rén枉道事人 | 枉:違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國君。后泛指不擇手段取悅于人。 | 《論語·微子》:“柳下惠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
gōng shì gōng bàn公事公辦 | 公家事按公家規定來辦;不徇私情;不講情面。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72回:“卑職也知道罪無可逭,所以帶印在此,情愿納還此職,只求大帥把這件事公事公辦。” |
fèn nèi zhī shì分內之事 | 分內:自己,本分。本分之內的事情。指自己應負責任的事情。 | 《圣諭廣訓·孝訓》:“皆孝子分內之事也。” |
chī liáng bù guǎn shì吃糧不管事 | 只拿錢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負責。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這些忘八羔子,一個都不在家!他們成年家吃糧不管事。” |
ān rán wú shì安然無事 | 猶言平安無事。 | 元 鄭廷玉《楚昭公》第四折:“哥哥當日在漢江之上,情愿舍了嫂嫂、侄兒,留您兄弟。豈知嫂嫂、侄兒安然無事。” |
píng shēng mò zuò kuī xīn shì,bàn yè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二折:“平生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不吃驚。” |
kān jiā běn shì看家本事 | 指自己特別擅長的本領。 | 李劼人《天魔舞》第13章:“她不等他說真心話,她的看家本事就拿出來了。” |
chǒu shì wài yáng丑事外揚 | 不光彩、見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處傳揚。 | |
guó jiā dà shì國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與國家利益有關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賈復傳》:“是時列侯唯高密、固始、膠東三侯與公卿參議國家大事,恩遇甚厚。” |
shèn zhòng qí shì慎重其事 | 謂對某一事的態度嚴肅認真。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1回:“某觀察卻慎重其事的說道:‘這是兄弟始創的一個大公司。’” |
jiàn shì shēng fēng見事生風 | 形容遇到事情,興風作浪。 | 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棘闈志異》:“第少年喜事,每捕風捉影,見事生風。” |
gān qīng hé shì干卿何事 | 干:關涉;卿:你的尊稱。跟你有什么關系?指人愛管閑事。 | 宋·馬令《南唐書·馮延巳傳》:“延巳有‘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嘗戲延巳曰:‘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
qū qū xiǎo shì區區小事 | 〖釋義〗區區: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 《左傳 襄公十七年》:“宋國區區。” |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差東風沒有刮起來,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準備好了,只差最后一個重要條件了。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
bù shì biān fú不事邊幅 | 指不修邊幅。 | 《北史 王羆傳》:“羆性儉率,不事邊幅。” |
yì shì rì chéng議事日程 | 議事:討論或辦理事情;日程:日程表;計劃好的按日安排的工作進程表;這里指安排好的日期。在計劃之內的討論、辦理事情的日期。 | 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建立根據地的任務,放在自己的議事日程上,把它作為戰略任務執行起來。” |
jiàn jī xíng shì見機行事 | 機:時機;行事:辦事。看準時機立即辦事。 | 《周易 系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zhēn rén zhēn shì真人真事 | 生活中的實際人和實際事。 | 冰心《關于男人》:“這里記下的都是真人真事,也許都是凡人小事。” |
bào bīng gōng shì報冰公事 | 舊時官場指清苦的差使。 | |
móu shì zài rén,chéng shì zài tiān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舊諺。意思是自己已經盡力而為,至于能否達到目的,那就要看時運如何了。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3回:“孔明嘆曰:‘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
wú shì shēng shì無事生事 | 猶言無事生非。無緣無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煩。 | 明·李贄《讀<金滕>》:“無風揚波,無事生事。” |
chéng shì bù zú,huài shì yǒu yú成事不足,壞事有余 | 成:成就;足:足夠。指事情不但辦不好,反而把事情弄壞。用于指責辦事拙劣或故意不讓事情辦成的人。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05回:“部里書辦們,成事不足,壞事有余;勝之不武,不勝為笑。” |
yí wén yì shì遺文軼事 | 遺文:前人流傳下來的詩文;軼事:逸事。流傳在外而未經史書記載的事跡。 | 宋·朱熹《監潭州南岳廟劉君墓志銘》:“搜集先世遺文軼事,纖悉無遺。” |
chūn shì lán shān春事闌珊 | 闌珊:將盡,將衰。指春天就要過去了。 | 元·方伯成《端正好·憶別》套曲:“柳絮綿花飄瓣,又一番春事闌珊。” |
cāng cù cóng shì倉卒從事 | 倉卒:匆忙。匆匆忙忙處理事情。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但是第五次沒有打破‘圍剿’而被迫突圍時,還表現了不應有的倉卒從事。” |
dōng chuāng shì fàn東窗事犯 | 見“東窗事發”。 | 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泄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
jù zhòng zī shì聚眾滋事 | 聚集了一伙人到處惹事;制造糾紛。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3回:“我生平最恨的就是這班刁民!動不動聚眾滋事,挾制官長!” |
fán shì yù zé lì,bù yù zé fèi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豫:通“預”,事先準備。指做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會失敗。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
āi sǐ shì shēng哀死事生 | 哀:哀痛;事:侍奉。哀慟死者,侍奉生者。 | 西漢 司馬遷《吳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
dòng chè shì lǐ洞徹事理 | 洞徹:透徹,深遠;理:道理,規律。深入透徹了解事物規律。 | |
dōng chuāng shì fā東窗事發 | 現泛指陰謀敗露或秘密勾當被發覺。 | 明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馀 佞幸盤荒》:“可煩傳語夫人,東窗事發矣。” |
míng rén bù zuò àn shì明人不作暗事 | 心地光明的人不做偷偷摸摸的事。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9回:“這伙計既到上海之后,心想不要把他冒冒失失的一告,他其中怕別有因由。而且明人不作暗事。” |
shí shǎo shì fán食少事繁 | 見“食少事煩”。 | 《晉書·宣帝紀》:“先是,亮(諸葛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 |
hào guǎn xián shì好管閑事 | 對別人的事表現出不應有的好奇。 | 茅盾《談月亮》:“什么都是我好管閑事鬧出來的。” |
lǎo bù xiǎo shì老不曉事 | 年老而不明白事理。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陳思王傳》:“植益內不自安”注:“老不曉事,強著一書,悔其少作。” |
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事實勝于雄辯 | 事情的真實情況比喻雄辯更有說服力。 | 魯迅《<熱風>題記》:“現在擬態的制服早已破碎,顯出自身的本相來了,真所謂‘事實勝于雄辯’。”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事居 | 往:死者;居:生者。禮葬死者,奉養生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
yīn rén chéng shì因人成事 | 依靠別人的力量辦成事情。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公等錄錄,所謂因人成事者也。” |
shì yǒu bì zhì,lǐ yǒu gù rán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事情是必然要發生的,道理本來就該這樣。指某些事情無論怎樣防止,還是要出現,這是按照事物固有的規律發生發展的,是無法改變的。 | 清 吳璿《飛龍全傳》第二十九回:“看官們有所未知,從來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
jiàn shì fēng shēng見事風生 | 謂遇事雷厲風行。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見事風生,無所回避。” |
sī shì tǐ dà斯事體大 | 斯:此;體:體制,規模。這件事性質重要,關系重大。 | 漢 班固《典引》:“茲事體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shēng shì rǎo mín生事擾民 | 生事:惹起事端。惹起事端,侵擾民眾。指故意尋釁鬧事,侵擾人民。 | 宋·蘇軾《教戰守》:“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
shì shàng wú nán shì,zhǐ pà yǒu xīn rén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指只要肯下決心去做,任何困難都能克服。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píng shēng bù zuò kuī xīn shì,yè bàn qiāo mén bù chī jīng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 | 平生:有生以來;虧心:違背良心。從來沒有干過違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門也不吃驚。形容為人處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魯迅《天花的薔薇》:“‘平生不作虧心事,夜半敲門不吃驚。’乙校不自心虛,怎能給恐嚇呢?” |
kàn fēng xíng shì看風行事 | 看:觀察,估量。比喻做事靈活機動。 | 孫中山《民權主義第四講》:“許多專制國家,都是順應潮流去看風行事。” |
jiā hé wàn shì xīng家和萬事興 | 家庭和睦才能做任何事情都能興旺。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7回:“大凡一家人過日子,總得要和和氣氣,從來說‘家和萬事興’,何況媳婦又沒犯甚么事!” |
shēng shì wēi miǎo生事微渺 | 生事:生計;微渺:渺茫。指生活十分艱辛。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言懷》:“所恨俺自小孤單,生事微渺。” |
wàn shì rú yì萬事如意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順利。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
zī shì tǐ dà茲事體大 | 這件事性質重要,關系重大。 | 東漢 班固《典引》:“茲事體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
shì chū bù yì事出不意 | 意:猜想。事情的發生出乎意料。 | 宋·周煇《清波雜志》第二卷:“京以攸被詔同至,乃置酒留貫,攸亦預焉。京以事出不意,一時失措。” |
yì wén bǐ shì異文鄙事 | 奇字僻典和庸俗淺陋之事。 | |
dù jué rén shì杜絕人事 | 杜絕:斷絕;人事:人與人的交往。即斷絕與別人的一切交往。 | 《舊五代史·晉書·史圭傳》:“圭出為貝州刺史,未幾罷免,退歸常山。由是閉門杜絕人事,雖親戚故人造者不見其面。” |
shì bù guò sān事不過三 | 謂同樣的事不宜連作三次。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過三。’我若不去,真是個下流無恥之徒。” |
shì shēng zhǒu yè事生肘腋 | 肘腋:胳肢窩。比喻事變就發生在身邊。 | 《三國志 蜀志 法正傳》:“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于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 |
bǎo shí zhōng rì,wú suǒ shì shì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 飽:吃足;終日:整天。整天吃得飽飽的,什么事也不干。 | 呂振羽《簡明中國通史》第九章:“飽食終日,無所事事的地主階級,品質卻是最惡劣的。” |
shì yǐ mì chéng事以密成 | 事情因為嚴密謹慎而成功。 | 《韓非子·說難》:“事以密成,語以泄敗。” |
lǜ shì duō zǎo慮事多暗 | 考慮事情不明。 | |
zé rén ér shì擇人而事 | 事:待奉。選擇好人,侍奉終身。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其實,采秋乘此機會,要擇人而事,不理舊業。” |
shì hé yán zhí事核言直 | 事情確實,文辭直捷。語出《漢書 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 | 語出《漢書·司馬遷傳贊》:“其文直,其事核。” |
wàn shì dà jí萬事大吉 | 什么事都很圓滿順利。大吉:很吉利。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huài rén huài shì壞人壞事 | 有害于社會的人或事。 | 毛澤東《反對官僚主義、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不了解縣區鄉三級干部中存在著許多命令主義和違法亂紀的壞人壞事。”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工易事 | 見“通功易事”。 | 清·魏源《默觚·治篇》:“車馬之馳驅,衣裳之曳婁,酒食鼓瑟之愉樂,皆巨室與貧民所以通工易事,澤及三族。” |
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事業 | 指著作。 | 王西彥《鄉下朋友》:“莊道耕就一直躲在文化中心大城市,專心于名山事業。” |
zhōng chén bù shì èr jūn,liè nǚ bù gēng èr fū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 事:侍奉,服侍。忠義之臣,不奉事兩個朝代的君主;貞節的婦女,不再嫁第二個丈夫。指忠誠不二。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為隋臣,不能匡救君惡,致被逆賊所弒,不能報仇,而事別主,何面目立于世乎?” |
xíng ruò wú shì行若無事 | 指人在緊急關頭;態度鎮靜;毫不慌亂。有時也指對壞人壞事聽之任之;滿不在乎。若:好像。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萬太尊說罷,行若無事。” |
shì bù yǒu yú事不有余 | 謂達到極點。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娘兒倆先哭了個事不有余,大家勸住,他便忙著到祠堂行禮。” |
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順心的事情經常會發生 | 《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語人言無二三。” |
shà yǒu jiè shì煞有介事 | 真像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 宋 陸九淵《語錄下》:“先生曰:‘某何嘗不教人讀書,不知此后煞有甚事。’” |
shǔ shǒu fèn shì鼠首僨事 | 壞了事情。比喻人辦事沒決斷,就象膽小的老鼠,在出洞時頭在洞口伸伸縮縮一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