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81 個瓦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ū lóu bì wǎ朱樓碧瓦 | 指華麗的樓房。 | 宋·王安石《寄題郢州白雪樓》詩:“朱樓碧瓦何年有,榱桷連空欲驚矯。” |
wǎ jiě bīng xiāo瓦解冰消 | 比喻完全消逝或徹底崩潰。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48回:“于是熱烘烘的一件大事,輕輕的被他弄得瓦解冰消。” |
tiān zhuān jiā wǎ添磚加瓦 | 比喻做一些工作,盡一點力量。 | |
wǎ fǔ zhī míng瓦釜之鳴 | 瓦釜:古代簡單的樂器,比喻庸才。庸才顯赫。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jù)高位,威風一時。 | 唐·柳宗元《代人進瓷器狀》:“且無瓦釜之鳴,是稱土铏之德。” |
yú làn wǎ jiě魚爛瓦解 | 猶言魚爛土崩。 | 宋·葉適《朝請大夫陳公墓志銘》:“余又告以魚爛瓦解,其實未見,今外弱而形饑,非也。” |
wǎ jiě yún sàn瓦解云散 | 像瓦器破碎,云彩四散。比喻群體潰散,各奔東西。 | 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故其見敵則遂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云散矣。” |
wǎ jiě bīng xiāo瓦解冰銷 | 見“瓦解冰泮”。 | 唐·劉商《姑蘇懷古送秀才下第歸江南》詩:“瓦解冰銷真可恥,凝艷妖芳安是恃。” |
huáng zhōng wǎ fǔ黃鐘瓦釜 | 瓦釜:泥土燒成的大鍋,用作樂器,音調(diào)最為低。比喻高雅優(yōu)秀的或庸俗低劣的;賢才和庸才。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lěi wǎ jié shéng累瓦結(jié)繩 | 比喻沒有用的言詞。 | 《莊子·駢拇》:“駢于辯者,累瓦結(jié)繩,竄句游心于堅白同異之間,而敝跬譽無用之言詞非乎?而楊墨是已。”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mò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不要多管閑事。 | 魯迅《經(jīng)驗》:“然而也有經(jīng)過許多人經(jīng)驗之后,倒給了后人壞影響的,如俗語說‘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便是其一。” |
piàn wǎ bù liú片瓦不留 | 同“片瓦無存”。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一卷:“那婆子被蔣家打得個片瓦不留,婆子安身不牢,也搬在隔縣去了。” |
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ǔ léi míng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黃鐘被砸爛并被拋置一邊,而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平庸之輩卻居于高位。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wǎ guān zhuàn dǐng瓦棺篆鼎 | 瓦棺:古代陶土葬具;篆鼎:鑄有篆文的鼎器。泛指古董文物。 | 唐·杜牧《李賀集序》:“風檣陣馬,不足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為其古也。” |
chǐ chuán piàn wǎ尺椽片瓦 | 指建筑物遭受破壞后所剩無幾的磚瓦木料。 | 宋·陳亮《重建紫霄觀記》:“盜平,無尺椽片瓦可為庇依。道士結(jié)茅而居。” |
nìng kě yù suì,bù néng wǎ quán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不愿茍全性命。 | 《北齊書·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td> |
piàn wǎ bù cún片瓦不存 | 一塊整瓦也沒有了。形容建筑物全部毀壞。 | 《宋史·蘇易簡傳》:“況城邑焚毀,片瓦不存,所過山林,林木匱乏。” |
bīng sàn wǎ jiě冰散瓦解 | 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三國志魏志傅嘏傳》“嘏對曰”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戰(zhàn)略》:“比及三年,左提右挈,虜必冰散瓦解,安受其弊,可坐算而得也。” |
wǎ jiě xīng sàn瓦解星散 | 像瓦片破裂,像星星飛散。比喻家人離散,各奔東西。亦作“瓦解星飛”。 | 宋·司馬光《義勇第五札子》:“殊不知彼皆隊舞聚戲之類,若聞胡寇之來,則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chā zhēn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插針之地 | 頭頂上沒有一片瓦,肢底下沒有插針的地方。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wǎ yù jí róu瓦玉集糅 | 糅:混雜。瓦和玉混雜在一起。比喻好壞不分。 | |
bù bèi wǎ qì布被瓦器 | 布縫的被子,瓦制的器皿。形容生活檢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王良傳》:“(王良)在位恭儉,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ō zhuī上無片瓦,下無卓錐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無立足之地。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shéng chuáng wǎ zào繩床瓦灶 | 用繩子結(jié)成床;用瓦片湊成灶。形容家具很簡陋;陳設非常簡單;生活十分貧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所以蓬牖茅椽,繩床瓦灶,并不足妨我襟。” |
qīng táng wǎ shè青堂瓦舍 | 堂:高大的屋子。青灰磚砌的堂屋,灰瓦蓋頂?shù)淖》俊V复笸叻俊?/td> | 明 李開先《寶劍記》第十四出:“你在這青堂瓦舍里坐著,到也自在,你這等涎皮賴臉的,俺管監(jiān)的吃風!”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shàng pò瓦罐不離井上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擔著風險干事難免會失手。 | 《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自古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中亡,只管做過沒天理的勾當,終須不是個好結(jié)果。” |
fēi wǎ bá mù蜚瓦拔木 | 形容風力迅猛。 | 宋 袁文《甕牖閑評》第三卷:“余鄉(xiāng)常有颶風,但初來聲勢頗惡,與三州不異,人家即曰:‘報起矣!’有頃則亦蜚瓦拔木,無所不至。” |
dǎo dǎ yī wǎ倒打一瓦 | 猶言倒打一耙。 | 老舍《駱駝祥子》七:“先生并沒說什么呀,你別先倒打一瓦!”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zhuó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之地 | 卓:直立。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云居膺禪師法嗣》:“問:‘上無片瓦,下無卓錐時如何?’師曰:‘莫飄露么。’”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shàng wú piàn wǎ zhē shēn,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原來劉打鬼收成結(jié)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賣來喂了指頭,弄得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只得仍縮在娘身邊。” |
wàng fēng wǎ jiě望風瓦解 | 剛看到敵方的影子就潰不成軍。形容軍旅不堪一擊。 | 《周書·辛昂傳》:“賊既不以為虞,謂有大軍赴救,于是望風瓦解,郡境獲寧。” |
bì wǎ zhū yán碧瓦朱檐 | 碧瓦:青綠色的瓦;檐:屋檐。青色的瓦,紅色的檐。形容建筑的華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4回:“雕梁畫棟,碧瓦朱檐。” |
sān wǎ liǎng xiàng三瓦兩巷 | 見“三瓦兩舍”。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9回:“平昔在三瓦兩巷行走耍子,搗子都認認的。” |
wǎ chá niào nì瓦查尿溺 | 碎瓦和小便。指極微賤污穢的東西。 | 語出《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在乎?’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尿溺。 |
tǔ jī wǎ gǒu土雞瓦狗 | 見“土雞瓦犬”。 | 延波真《五四前后山東人民的愛國斗爭》:“兇惡軍警呆住了,一個個手足無措,像土雞瓦狗一樣蜷伏在路旁。” |
huǐ fāng wǎ hé毀方瓦合 | 毀去棱角,與瓦礫相合。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于人。后指毀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 | 語出《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 |
táo quǎn wǎ jī陶犬瓦雞 | 陶土做的狗,泥土塑的雞。比喻徒具形式而無實用的東西。 | 南朝 梁 蕭繹《金縷子 立言上》:“夫陶犬無守夜之警,瓦雞無司晨之益。”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上無片瓦,下無立錐 | 形容一無所有,貧困到了極點。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豐化和尚》:“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學人向什么處立?” |
wǎ fǔ léi míng瓦釜雷鳴 | 高妙的樂器被廢棄了;瓦盆卻敲得雷一般響。壞人猖狂一時;好人卻默默無聞。后比喻無才的人占據(jù)高位;威風一時。釜:鍋。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wǎ jiě bīng pàn瓦解冰泮 | 瓦器破碎,冰塊融解。比喻失敗、崩潰或消失。 | 漢·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則七國之軍,瓦解冰泮。” |
shēng zhèn wū wǎ聲振屋瓦 | 聲音把房子上的瓦都振動了。形容呼喊的聲音很宏大猛烈。 | 《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譟勒兵,武安屋瓦盡振。” |
fēn huà wǎ jiě分化瓦解 | 瓦解:制瓦時先用陶土制成圓筒形;再分部為四片;即成瓦。使對方的力量分裂、離散。 | 秦牧《湘陰熱浪記》:“則以政策攻心,分化瓦解,迫使他們投降。” |
duàn wǎ cán yuán斷瓦殘垣 | 形容建筑物倒塌殘破的景象。 | |
bīng xiāo wǎ jiě冰消瓦解 | 冰消:像冰一樣融化;瓦解:指事物的崩潰或分裂。像冰融化了;瓦分解一樣。比喻完全消失或徹底崩潰。 | 晉 成公綏《云賦》:“于是玄風仰散,歸云四旋,冰消瓦解,奕奕翩翩。” |
ní chē wǎ mǎ泥車瓦馬 | 見“泥車瓦狗”。 | |
bì wǎ zhū méng碧瓦朱甍 | 碧:青綠色;甍:屋脊。形容建筑物的華麗美觀 | 唐·杜甫《越王樓歌》:“孤城西北起高樓,碧瓦朱甍照城郭。” |
xū zhōu piāo wǎ虛舟飄瓦 | 比喻沒有實用價值的東西。 | 西漢·劉安《淮南子·詮言訓》:“方船濟乎江,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者,必無怨色。” |
nìng yù suì,wú wǎ quán寧玉碎,毋瓦全 | 寧:寧愿;毋:不要。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 郭沫若《斷斷集·不滅的光輝》:“這種精神,這死不妥協(xié)寧玉碎,毋瓦全的精神,這是永遠值得我們紀念,值得我們繼承的。” |
suì wǎ tuí yuán碎瓦頹垣 | 形容殘破、毀廢的建筑。 | 明·劉基《郁離子·天道》:“是故碎瓦頹垣,昔日之歌樓舞館也。” |
wǎ jiě xīng fēi瓦解星飛 | 如瓦破碎,如星飛散。比喻人心渙散,各奔東西。 | 元·關(guān)漢卿《魯齋郎》第二折:“平地風波二千尺,一家兒瓦解星飛。” |
zhū méng bì wǎ朱甍碧瓦 | 紅色屋脊,青綠色的琉璃瓦。借指華麗的建筑。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回:“朱甍碧瓦,掩映著九級高堂;畫棟雕梁,真乃是三微精舍。”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中間顯出一座八角亭子,朱甍碧瓦,畫棟雕梁。” |
wǎ hé zhī zú瓦合之卒 | 瓦合:碎瓦相拼合。卒:士兵。像破碎的瓦片湊合在一起一樣的士兵。比喻沒有組織紀律的軍隊。 | 《漢書·酈食其傳》:“食其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亂之兵,不滿萬人,欲以徑入強秦,此所謂探虎口者也。’” |
zēng zhuān tiān wǎ增磚添瓦 | 猶添磚加瓦。比喻做一些工作,盡一點力量。 | |
piàn wǎ wú cún片瓦無存 | 一塊瓦都沒有了。形容房屋全部毀壞。 | 《明史 五行志一》:“貴州暴雪,形如土磚,居民片瓦無存者。” |
wǎ jiě tǔ bēng瓦解土崩 | 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樣,不可收拾。比喻徹底垮臺。 | 東漢 班固《漢書 鄒陽傳》:“使吳失與而無助,跬步獨進,瓦解土崩,破敗而不救。” |
wǎ yǐng huā yú瓦影之魚 | 喻求庇于人。 | |
gēn chuán piàn wǎ根椽片瓦 | ①一根椽,一片瓦。②指簡陋的房舍。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二折:“將我這銅斗兒般大院深宅,苦也囉苦也囉,可怎生燒的來剩不下些根椽片瓦。” |
huáng zhōng wǎ fǒu黃鍾瓦缶 | 比喻藝術(shù)性較高和較低的文藝作品。 | |
huáng zhōng wǎ fǒu黃鐘瓦缶 | 瓦缶:泥土燒成的大鍋,用作樂器,音調(diào)最低。比喻高雅優(yōu)秀的或庸俗低劣的,或賢才和庸才。 | 明·謝榛《四溟詩話》第三卷:“試誦我詩一篇或一聯(lián),以見黃鐘瓦缶,聲調(diào)同異,則工拙兩存乎心,所論公平,靡不服矣。” |
piāo wǎ xū zhōu飄瓦虛舟 | 比喻憑空加害于人而又無從追究的事物。 | 先秦 莊周《莊子 達生》:“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山木》:“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 |
tǔ jī wǎ quǎn土雞瓦犬 | 用泥捏的雞,用瓦做的狗。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實用的東西。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關(guān)公曰:‘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xiū guǎn tā rén wǎ shàng shuāng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比喻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 明·沈璟《義俠記·除兇》:“他自要去送性命,干俺甚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wǎ qì bàng pán瓦器蚌盤 | 泛指粗陋的食器。形容生活儉樸。 | 《陳書·高祖記》:“以儉素自率,常膳不過數(shù)品,私饗曲宴,皆瓦器蚌盤,肴核庶羞,裁令充足而已。” |
wǎ guàn bù lí jǐng kǒu pò瓦罐不離井口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擔著風險干事難免會失手。 | 明·無名氏《村樂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當,你兩個有這等勾當,道不的瓦罐不離井口破。” |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 寧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事業(yè)犧牲,不愿喪失氣節(jié),茍且偷生。 | 《北齊書 元景安傳》:“大丈夫?qū)幙捎袼椋荒芡呷!?/td> |
sān wǎ liǎng shě三瓦兩舍 | 瓦、舍:宋、元時指妓院及各種娛樂場所。舊指富家子弟尋歡作樂的地方。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因幫了一個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他父親開封府告了一紙文狀。” |
tǔ bēng wǎ jiě土崩瓦解 | 像土塊散開;瓦片破碎一樣。形容徹底崩潰;不可收拾。 | 東漢 班固《秦紀論》:“秦之積弱,天下土崩瓦解。” |
pò wǎ tuí yuán破瓦頹垣 | 破屋斷墻。形容殘破廢棄的建筑。 | 宋·蘇軾《凌虛臺記》:“然而數(shù)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頹垣無復存者。” |
ní chē wǎ gǒu泥車瓦狗 | 小泥車,小瓦狗。比喻無用或無價值的物品 | 漢·王符《潛夫論》:“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 |
sāng luò wǎ jiě桑落瓦解 | 象桑葉枯落,屋瓦解體。形容事勢敗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桑落瓦解,其勢可見。” |
huáng zhōng huǐ qì,wǎ fǒu léi míng黃鐘毀棄,瓦缶雷鳴 | 黃鐘:大鐘;瓦缶:瓦鍋。黃鐘被砸爛拋置一邊,把泥制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被棄置不用,而無才德的人卻身居高位。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鼠輩鴟張其若是哉!黃鐘毀棄,瓦缶雷鳴。蠢茲幺幺,毒害乃爾。” |
gè rén zì sǎo mén qián xuě,mò guǎn tā jiā wǎ shàng shāng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別人的事。 | 《警世通言 玉堂春落難逢夫》:“王定拜別三官而去。正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
ní zhū wǎ gǒu泥豬瓦狗 | 見“泥豬疥狗”。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見個敗類,縱然勢焰薰天,她看著也同泥豬瓦狗。” |
pò wǎ hán yáo破瓦寒窯 | 指窮苦人住的簡陋破舊的房屋。 | |
léi míng wǎ fǔ雷鳴瓦釜 | 釜:鍋。鍋發(fā)出雷一般的響聲。比喻無德無才的人占據(jù)高位,聲勢烜赫。 | 《楚辭·卜居》:“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nòng wǎ zhī qìng弄瓦之慶 | 瓦:古代婦女紡織用的紡磚;弄瓦:古人把紡瓦給女孩玩,希望她將來能勝任女工。祝賀人家生女孩。 | 《詩經(jīng)·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
sān wǎ sì shě三瓦四舍 | 宋代對妓院、茶樓、酒肆及其他娛樂場所的總稱。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73回:“衙內(nèi)你不曉得,他是清白人家女兒,那肯同那三瓦四舍的奉迎。” |
nòng wǎ zhī xǐ弄瓦之喜 | 弄瓦:古人把瓦給女孩玩,希望她將來能勝任女工。舊時常用以祝賀人家生女孩。 | 《詩·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 |
wǎ yǐng guī yú瓦影龜魚 | 瓦影:屋瓦的倒影。比喻挑別人的毛病。 | 唐·韓愈《新亭》詩:“湖上新亭好,公來日出初。水文浮枕覃,瓦影蔭龜魚。” |
bù chéng sān wǎ不成三瓦 | 比喻不能要求齊全。 | 《史記·龜策列傳》:“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為屋,不成三瓦而陳之。” |
huǐ wǎ huà màn毀瓦畫墁 | 打碎屋瓦,涂滅已畫好的田地界線。比喻一種無益不害的行為。 | 《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曰:‘有人于此,毀瓦畫墁,其志將以求食也,則子食之乎?’”趙岐注:“孟子言人但破碎瓦,畫地則復墁滅之,此無用之為也,然而其意反欲求食,則子食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