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道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wèn dào yú máng問道于盲 | 盲:瞎子。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請教;不解決問題。 | 唐 韓愈《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shù),不于其人,乃以訪愈,是所謂借聽于聾,求道于盲。” |
shě dào yòng quán舍道用權(quán) | 權(quán):權(quán)變。指變通常道以適應(yīng)現(xiàn)實(shí)的需要 | 晉·葛洪《抱樸子·良規(guī)》:“周公之?dāng)z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廢昌邑,孫琳之退少帝,謂之舍道用權(quán),以安社稷。” |
běi dào zhǔ rén北道主人 | 北道上接待過客的主人。與“東道主人”同義。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鄧晨傳》:“光武曰:‘偉卿(鄧晨)以一身從我,不如以一郡為我北道主人。’” |
dào lù zhǐ mù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視。道路上的人用手指著,用眼看著。形容事情十分明顯。 | 鄒韜奮《我們對于國事的態(tài)度和主張》:“迄今抗戰(zhàn)陣營中尚潛伏著若干妥協(xié)主和分子,道路指目,當(dāng)非空穴來風(fēng)。” |
rì mù dào yuǎn日暮道遠(yuǎn) | 同“日暮途遠(yuǎn)”。 | 戰(zhàn)國·衛(wèi)·吳起《吳子·治兵》:“日暮道遠(yuǎn),必?cái)?shù)上下;寧勞于人,慎無勞馬。” |
dào páng kǔ lǐ道旁苦李 | 比喻不被重視的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雅量》:“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
hú zhōu luàn dào胡謅亂道 | 胡謅,隨意胡說。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一回:“雖懂得幾句詩詞也是胡謅亂道的。就是好了,也不過是風(fēng)云月露,與一生的正事毫無關(guān)涉。” |
bà dào héng xíng霸道橫行 | 橫行霸道,蠻橫無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八回:“還有等刁民惡棍,結(jié)交官府,盤剝鄉(xiāng)愚,仗著銀錢霸道橫行,無惡不作。” |
lǎo xióng dāng dào老熊當(dāng)?shù)?/a> | 當(dāng)?shù)溃喊崖窊踝 1扔髅蛯㈡?zhèn)守要塞。 | 清·錢謙益《元日雜題長句八首》之五:“老熊當(dāng)?shù)谰峤蜷T,一旅師如萬騎屯。” |
lè dào wàng jī樂道忘饑 | 謂醉心于圣道。 | 《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
dào dào dì dì道道地地 | 非常地道。 | 陳立德《前驅(qū)》:“雖然號稱是留過洋的博士,其實(shí)卻只不過是一個(gè)道道地地的上海小開,連點(diǎn)商人的本事也沒有。” |
zhù shì dào móu筑室道謀 | 自己造房子;卻跟過路的人商量。比喻作事沒有主見。道:道路;謀:咨詢;商量。 | 《詩經(jīng)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謀,是用不潰于成。” |
èr xiān chuán dào二仙傳道 | 兩位神仙共同傳授道法。比喻兩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傳道去罷!’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訖。” |
kǒng mèng zhī dào孔孟之道 | 孔:孔子;孟:孟子。指儒家學(xué)說。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0回:“松聞曹丞相文不明孔、孟之道,武不達(dá)孫、吳之機(jī),專務(wù)強(qiáng)霸而居大位,安能有所教誨,以開發(fā)明公耶?” |
jiā dào zhōng luò家道中落 | 家業(yè)衰敗,境況沒有從前富裕。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4回:“雖然他家太爺做了任官,而今也家道中落,那里一時(shí)拿的許多銀子出來?” |
niǎo dào yáng cháng鳥道羊腸 | 狹險(xiǎn)典折的山路。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睡龍溥禪師法嗣》:“世人休說行路難,鳥道羊腸咫尺間。” |
dào dì chēng xiōng道弟稱兄 | 朋友間以兄弟相稱,表示關(guān)系親密。 | 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三:“一會兒要和你道弟稱兄,一會兒還要罵得欠涅磐出世。” |
xié mén wāi dào邪門歪道 | 指不正當(dāng)?shù)拈T路;手段或不正經(jīng)的事情。 | 《藥師經(jīng)》:“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
míng táng zhèng dào明堂正道 | 猶明公正氣。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6回:“溫柔安靜,差不多的主子姑娘還跟不上他,才擺酒請客的費(fèi)事,明堂正道的給他做了屋里人。” |
lí jīng pàn dào離經(jīng)畔道 | ①謂思想、言行背離儒家經(jīng)典和規(guī)范。②指背離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和行為規(guī)范。 | 元·費(fèi)唐臣《貶黃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離經(jīng)畔道,見新法之行,往往行諸吟詠。”清·李百川《綠野仙蹤》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誅之人也!吾房中師弟授受,紹聞知之統(tǒng),繼精一之傳,豈可以容離經(jīng)畔道之人哉!” |
dào tóng yì hé道同義合 | 猶言道合志同。 | 清·李漁《蜃中樓·婚諾》:“他第三個(gè)兄弟錢塘君與我道同義合,相得甚歡。” |
yán yǔ dào duàn言語道斷 | 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dá)。后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纓珞經(jīng)》:“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
liù dào lún huí六道輪回 | 佛教語,六道: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指眾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 | 唐 張說《唐陳州龍興寺碑》:“圣人有以見六趣輪回,是無明網(wǎng),故決之以定力。” |
huái dào mí bāng懷道迷邦 | 猶言懷寶迷邦。 | 《晉書·董京傳》:“楚乃貽之書,勸以今堯舜之世,胡為懷道迷邦。” |
shuō huáng dào hēi說黃道黑 | 比喻對人對事任意評論。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41回:“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后堂,且會說黃道黑,撥置害人,無中生有攛掇他。” |
dào lù chuán wén道路傳聞 | 傳聞:非親身經(jīng)歷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會上互相傳告的消息。 | 鄒韜奮《抗戰(zhàn)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dǎo)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dāng)言論,拘捕熱血青年。” |
néng yán shàn dào能言善道 | 道:說,講。形容口齒伶俐,很會說話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由于他絕頂聰明,善于識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滿師。” |
yī fū dé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夫得道,九族升天 | 比喻一個(gè)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xù)集》第九回:“我聽說一夫得道,九祖升天,那有個(gè)九族升天之說嗎?” |
shì dào rén xīn世道人心 | 社會的風(fēng)氣,人們的思想。 | 明·袁宏道《李溫陵傳》:“細(xì)心讀之,其破的中款之處,大有補(bǔ)于世道人心。” |
dì dì dào dào地地道道 | 真正的,夠標(biāo)準(zhǔn)的。 | 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第一部第29章:“這是地地道道的高增福——不聲不響,心里打著主意。” |
dào tīng tú shuō道聽途說 | 道、途:路。路上聽說來的;又在路上傳播。指隨便傳說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沒有根據(jù)的消息。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道聽而涂(途)說,德之棄也。” |
zhōng dào ér fèi中道而廢 |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 西漢·戴圣《禮記·表記》:“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fēn dào yáng biāo分道揚(yáng)鑣 | 道:路;鑣:馬嚼子;借指為馬;揚(yáng)鑣:驅(qū)馬向前。分走不同的路。比喻人們分別發(fā)展和施展各自的聰明才智。比喻因志趣、目標(biāo)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yīng)分路揚(yáng)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fēi shēng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 比喻一個(gè)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沾光。 | 魯迅《二心集·張資平氏的“小說學(xué)”》:“但作者一轉(zhuǎn)方向,則一人得道,雞犬飛升,何況神仙的遺蛻呢。” |
bù zú wéi wài rén dào不足為外人道 | 不必跟外面的人說。現(xiàn)多用于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guān)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dào jìn tú qióng道盡涂窮 | 謂無路可走,陷于絕境。 |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私意自試,必不能堪其所不樂,自卜已審,若道盡涂窮,則已耳。”《晉書·嵇康傳》作“道盡途殫”。 |
shuō cháng dào duǎn說長道短 | 長、短:是非;好壞。說長處;講短處。指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 | 漢 崔瑗《座佑銘》:“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
tú tú shì dào途途是道 | 指頭頭是道。說話或做事很有條理。 | 聶紺弩《<女權(quán)論辯>題記一》:“女人的幸福是看他的丈夫怎樣,應(yīng)該先努力安排一個(gè)家等等,這樣或者那樣,說得途途是道。” |
mó gāo yī chǐ,dào gāo yī zhàng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 魔:惡鬼;道:道行,道法。比喻正義始終壓倒邪惡。 | 楊成武《層層火陣燒野牛》:“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粉碎日寇‘駐屯清剿’的斗爭中,冀中人民的天才創(chuàng)造——地道戰(zhàn),大顯神威。” |
yī zǐ wù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 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孫、曾孫、重孫。一個(gè)孩子領(lǐng)悟天道,整個(gè)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 | 元·馬致遠(yuǎn)《黃粱夢》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錯過了。” |
shì dào jiāo lí世道澆漓 | 世道:社會風(fēng)氣;澆漓:人情淡薄。社會人情冷漠刻薄。 | 魯迅《隨感錄·人心很古》:“慷慨激昂的人說:‘世道澆漓,人心不古。’” |
wén yǐ zài dào文以載道 | 載:裝載,引伸為闡明;道:道理,泛指思想。指文章是為了說明道理的。 | 宋 周敦頤《通書 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 |
bù jìn dào lǐ不近道理 | 不近人情,不講道理。 | 《古今小說 史弘肇龍虎君臣會》:“王保正,您好不近道理!偌大一只狗子,怎地只把三百錢出來?須虧我。” |
shì dào zhī jiāo市道之交 | 指買賣雙方之間的關(guān)系。比喻人與人之間以利害關(guān)系為轉(zhuǎn)移的交情。 | |
páng mén xiǎo dào旁門小道 | 猶旁門左道。 | 宋·姚寬《西溪叢語》上卷:“蘇溪作歌之意,正謂旁門小道,似是而非者。” |
zhǐ míng dào xìng指名道姓 | 指出別人的名字和姓氏。 | 張?zhí)烀瘛秳?chuàng)業(yè)》:“華程繼續(xù)指名道姓地批評,毫不容情。” |
bào nüè wú dào暴虐無道 | 殘暴狠毒,喪盡道義。 | 《晉書 桓彝傳》:“遂肆意酒色,暴虐無道,多所殘害。” |
bù kě yǐ dào lǐ jì不可以道里計(jì) | 計(jì):計(jì)算。不能用里程來計(jì)算。形容程度相差很大。 | 章炳麟《東京留學(xué)生歡迎會演說辭》:“最有學(xué)問的人,就是周秦諸子,比那日本的物茂卿、太宰純輩,就相去不可以道里計(jì)了。” |
yáng cháng xiǎo dào羊腸小道 | 原指太行山上一條小道。后形容狹窄曲折而又險(xiǎn)峻的山路。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45回:“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 |
yī fǎn qí dào一反其道 | 一:整個(gè);完全;反:相反;其:他;指對方。完全和他的做法相反。 | |
wēi bù zú dào微不足道 | 指意義、價(jià)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微:小;足:值得;道:談。 |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 |
shān yīn dào shàng,yìng jiē bù xiá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 | 山陰道:在會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風(fēng)景優(yōu)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后用下句比喻來往的人多,應(yīng)接不過來。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一個(gè)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升天。比喻一個(gè)人做了官,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 漢 王充《論衡 道虛》:“淮南王學(xué)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shù)之士,是以道術(shù)之士并會淮南,奇方異術(shù),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升天,畜產(chǎn)皆仙,犬吠于天上,雞鳴于云中。” |
xié mó guài dào邪魔怪道 | 猶言邪魔歪道。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68回:“你看《禹貢》上面,何嘗有一點(diǎn)這種邪魔怪道的話,他卻實(shí)實(shí)在在把水治平了。” |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道三不著兩 | 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桂枝香>》:“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yáng),取得經(jīng)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
yī yǔ dào pò一語道破 | 一句話就說穿(語:話;道:說)。比喻話說到了本質(zhì)上或擊中要害。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但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話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語道破,必弄到滿盤皆空。” |
bèi dào ér chí背道而馳 |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馳:奔跑。朝著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 | 唐 柳宗元《〈楊評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與背馳于道者,其去彌遠(yuǎn)。” |
jiǔ guī dào shān久歸道山 | 早已去世。道山,傳說中的仙山。舊時(shí)稱人死為歸道山。 | |
dào bù tóng,bù xiāng wéi móu道不同,不相為謀 | 比喻志趣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道不同,不相為謀。” |
fū zǐ zì dào夫子自道 | 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shí)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bīng gé mǎn dào兵革滿道 |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裝備胡亂遺棄,塞滿了道路。形容戰(zhàn)禍傷亡慘重。 | 漢·王充《論衡·寒溫》:“六國亡時(shí),秦漢之際,諸侯相伐,兵革滿道。” |
lè dào hǎo gǔ樂道好古 | 以守道為樂,喜愛古制。 | 《孔叢子·公儀》:“魯人有公儀體者,砥節(jié)厲行,樂道好古,恬于榮利,不事諸侯。” |
yuàn shēng mǎn dào怨聲滿道 | 道:道路。怨恨的聲音充滿道路。形容人民群眾普遍強(qiáng)烈不滿和怨恨。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固傳》:“前孝安皇帝內(nèi)任伯榮、樊豐之屬,外委固廣、謝惲之徒,開門受賂,署用非次,天下紛然,怨聲滿道。” |
gōng dào zǒng zài rén xīn公道總在人心 | 公道:公正的道理。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眾人心里。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0回:“人家聽了,也只有再三勸慰;說什么公道總在人心。” |
móu dào zuò shě謀道作舍 | 造房子請教路人。比喻人多嘴雜,意見紛紛,辦不成事。 | 宋·宋祁《雜說》:“謀道作舍,三年弗架。” |
páng mén zuǒ dào旁門左道 | 左:不正;門:派別;道:路。喻指思想體系。泛指不正派不正經(jīng)的東西。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他罵吾教是左道旁門,不分披毛帶角的人,濕生卵化之輩,皆可同群共處。” |
shuō qīn dào rè說親道熱 | 說親切熱情的話。用來形容只在口頭上親熱。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6回:“可恨寶姐姐、琴妹妹天天說親道熱。” |
rèn zhòng dào yuǎn任重道遠(yuǎn) | 擔(dān)子很重;路程很遠(yuǎn)。比喻責(zé)任重大;要經(jīng)歷長期的奮斗。 | 先秦 孔子《論語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 |
lì qū dào qióng力屈道窮 | 屈:竭,窮盡;道:途徑,辦法;窮:盡。力量辦法都已窮盡。 | 《周書·王思政傳》:“今力屈道窮,計(jì)無所出,唯當(dāng)效死,以謝朝恩。” |
dào gāo mó zhòng道高魔重 | 形容法力高強(qiáng)。 | 陶牧《七夕和儆廬仍用征字韻》:“道高魔重文驅(qū)瘧,海涸桑枯路未平。” |
dào hé zhì tóng道合志同 | 謂彼此的志趣理想一致。 |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至陋也。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 |
dào mào àn rán道貌岸然 | 道貌:正經(jīng);嚴(yán)肅的外貌;岸然:高傲;嚴(yán)肅的樣子。形容神態(tài)莊重;外貌嚴(yán)肅正經(jīng)。現(xiàn)多用于諷刺故作正經(jīng)表里不一的偽君子。也作“岸然道貌”。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成仙》:“道貌岸然。” |
hú shuō luàn dào胡說亂道 | 亂編瞎說,胡說八道。 | 元 鄭光祖《芻梅香》第四折:“我待不言語來,忍不得你這般胡說亂道。” |
huì dào néng shuō會道能說 | 形容很會講話。同“能說會道”。 | 明 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二折:“但熟甜瓜軟處偏捏,蠟槍頭會道能說。” |
jiǎ dào miè guó假道滅虢 |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shí)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gè)國家。 | 《左傳 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chǎn)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
tiān gōng dì dào天公地道 | 像天地一樣公道。形容非常公平合理。 | 清 嶺南羽衣女士《東歐女豪杰》第三回:“如今人人的腦袋里頭既都有了一個(gè)社會平等,政治自由,是個(gè)天公地道的思想。” |
dào cún mù jī道存目擊 | 一個(gè)人具有深厚的道德修養(yǎng),人們只需一接觸便能感受得到。 | 莊周《莊子 田子方》:“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
chuán dào shòu yè傳道受業(yè) | 受:通“授”。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 | 唐·韓愈《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
shēng cái zhī dào生財(cái)之道 | 生財(cái):獲得財(cái)富。發(fā)財(cái)?shù)拈T路。 | 《孔子家語 王言解》:“此則生財(cái)之路,而明王節(jié)之。” |
dào tīng ěr shí道聽耳食 | 對傳聞之辭不加去取,盲目輕信。 | 清·葉燮《原詩·外篇下》:“村學(xué)究道聽耳食,竊一言以詫新奇,此等之論是也。” |
dào ér bù jìng道而不徑 | 道:走路。徑: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險(xiǎn)。 | 《呂氏春秋·孝行覽》:“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徑,能全支體以守宗廟,可謂孝矣。” |
hūn yōng wú dào昏庸無道 | 糊涂平庸,兇狠殘暴,不講道義,多用指糊涂無能且殘暴兇狠的帝王。 | 明·酉陽野史《續(xù)三國演義》第25回:“言楊太后嗔恨陛下昏庸無道,悖倫逐母,召集故黨,賄賂舊屬。” |
pú pú dào tú仆仆道途 | 奔走于道路。形容途中勞頓。 | 清·嚴(yán)如熤《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如客店必照例造報(bào)月一陳核,則仆仆道途,不勝其苦矣。” |
xián cháng dào duǎn嫌長道短 | 猶苛求責(zé)備。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六回:“一般兒大的人,怎么我的賠送就該那等茍簡,姐姐有這些人給辦妝奩還嫌長道短?這話怎么講?” |
bèi dào ér xíng倍道而行 | 加快速度,一天走兩天的行程。 | 《失街亭》:“司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達(dá)措手不及。” |
lǎo pí dāng dào老羆當(dāng)?shù)?/a> | 比喻猛將鎮(zhèn)守要塞。 | 《北史·王羆傳》:“羆除華州剌史……便袒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出,謂曰:‘老羆當(dāng)?shù)琅P,貉子那得過!’敵見,驚退。” |
dào jìn xiāng shǔ道殣相屬 | 見“道殣相望”。 |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烏仗那國》:“時(shí)遭饑歲,疾疫流行,醫(yī)療無功,道殣相屬。” |
shuō shì dào fēi說是道非 | 見“說是談非”。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8卷:“我的父母沒眼睛,把我嫁在這里,沒來由教他來望,卻教別人說是道非。” |
shuō xián dào dàn說咸道淡 | 說別人閑話。 | |
zhì tóng dào hé志同道合 |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 | 晉 陳壽《三國志 陳思王植傳》:“及其見舉于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
xiā shuō bái dào瞎說白道 | 沒有根據(jù)或沒有道理地瞎說,指亂編瞎說。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91回:“李氏聽了,啐道:‘呸!沒的瞎說白道的了。’” |
jí yǐ qí rén zhī dào,huán zhì qí rén zhī shēn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就用那個(gè)人對付別人的辦法返回來對付那個(gè)人自己。 | 宋·朱熹《中庸集注》第十三章:“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dé jūn xíng dào得君行道 | 得君:臣子獲得君主的信任;行:實(shí)行。有才學(xué)的人能得到賢明君主信任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 朱自清《論不滿現(xiàn)狀》:“真能得君行道,當(dāng)然要多多少少改變那自己不滿別人也不滿的現(xiàn)狀。” |
zhōng dào ér zhǐ中道而止 | 走到半路就放棄了前進(jìn)。比喻事情還沒做完就停止了。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三十三祖慧能大師》:“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 |
bèi dào jiān jìn倍道兼進(jìn) |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行進(jìn)。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22回:“迎二帝于沙漠,救生民于涂炭,爾其倍道兼進(jìn),以慰朕懷。” |
dào yuǎn zhī jì道遠(yuǎn)知驥 | 路遠(yuǎn)才知道馬的好壞。 | 三國·魏·曹操《矯志》:“道遠(yuǎn)知驥,世偽知賢。” |
zhí dào bù róng直道不容 | 容:容受。按正直的道理行事而不被社會容納。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四卷:“公祖大人直道不容,以致忤時(shí)。敝鄉(xiāng)士民迄今廑想明德。” |
tóng zhì hé dào同志合道 |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見一致。 | 清·方望溪《兵部尚書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發(fā)于至誠,體國憂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與輔成治教。” |
xié mó wài dào邪魔外道 | 佛教語,指妨害正道的邪說和行為。比喻不符合正統(tǒng)思想的主張或?qū)W說。 | 《藥師經(jīng)》:“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 |
rè cháng gǔ dào熱腸古道 | 熱腸:熱心腸;古道:上古時(shí)代的風(fēng)俗習(xí)慣,形容厚道。指待人真誠、熱情。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老哥熱腸古道,我們是一向欽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