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宴 | 見“河清海晏”。 | 明·張居正《擬唐回鶻率眾內附賀表》:“垂衣而治,際河清海宴之期;乘鉞有虔,鼓雷厲風飛烈。” |
hé bēn hǎi jù河奔海聚 | 比喻思路開闊,文辭暢達。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理學二》:“與朱文公往復辯論,每書輒傾竭浩蕩,河奔海聚。”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筮 | 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 | 清 王晫《今世說 德行》:“宦轍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讀書能為文者,必枉車騎過之。” |
xié shān chāo hǎi挾山超海 | 挾:挾持,夾著;刱:超越,跨過。夾著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絕對辦不到的事。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 |
hǎi méng shān zhòu海盟山咒 | 猶言海誓山盟。 | 明·梁辰魚《醉太平·暮愁閨怨》套曲:“海盟山咒,都隨一江逝水東流。” |
jīng wèi tián hǎi精衛填海 | 精衛:古代神話中的小鳥名。古代神話;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銜西山的木石來填東海。后用來比喻不畏困難;意志堅決。 | 晉 陶淵明《山海經》詩:“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 |
ēn shān yì hǎi恩山義海 | 恩愛像高山一樣重,情義像大海一樣深。形容恩惠深,情義重。 | 宋·晁端海《卜算子》:“恩義重如山,情意深如海。假使黃金北斗高,這一分,何由買?” |
hǎi wài fú yú海外扶余 | 指遙遠的外國。 | 清·張岱《與王白岳》:“海外扶余,隱然復有世界。” |
cái dà rú hǎi才大如海 | 多用來稱譽對方的才學淵博。 | |
shí qīng hǎi yàn時清海宴 | 時世清平,四方安定。 | 《敦煌曲子詞·獻忠心》:“時清海宴定風波,恩光六塞,瑞氣遍山坡。” |
hǎi shuǐ bù kě dǒu liáng海水不可斗量 | 斗:量器。指海水的多少不可能以斗所能計量的。常與“人不可貌相”連用;比喻不能憑人的相貌或現狀來測量他的品格、才能或未來。 | 《淮南子·泰族訓》:“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 |
qíng shēn rú hǎi情深如海 | 形容感情深厚,像大海一樣不可量。 | 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堪愛堪愛真堪愛,鸞鳳情深如海,攜手上陽臺,了卻相思債。”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噬 | 形容遙遠偏僻的地方。 | |
cāng hǎi sāng tián滄海桑田 | 滄海:大海;桑田:種桑樹的地;泛指農田。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也作“桑田滄海”;又簡稱“滄桑”。 | 晉 葛洪《神仙傳 麻姑》:“麻姑自說云,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 |
hǎi shì shèn lóu海市蜃樓 | 蜃:蛤蜊。古代傳說蜃能吐氣成樓臺的形狀。實際上是大氣由于光線折射把遠外的樓臺等城市景物顯現在空中或地面上。這種幻景多出現在夏天的海邊或沙漠地帶。現比喻虛無縹緲實際上不存在的事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臺,廣野氣成宮闕然。” |
xián shí tián hǎi銜石填海 |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后因以“銜石填海”比喻為實現既定目標,堅韌不拔地奮斗到底。 |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
shì hǎi méng shān誓海盟山 | 同“山盟海誓”。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六卷:“誓海盟山心已許,幾番淺笑深顰。” |
xuè hǎi shī shān血海尸山 | 血海:形容殺人很多。血流成海,尸積如山。形容傷亡十分慘重。 | 明·無名氏《王馬破曹》第二折:“殺的他血海尸山人馬亡,似敗葉,狂風蕩。” |
xuè hǎi yuān chóu血海冤仇 | 血海:形容殺人流血很多。形容仇恨極大、極深。 | 清·陳天華《獅子吼》:“放著他血海冤仇三百載,鬼混了漢家疆宇十余傳。” |
pān jiāng lù hǎi潘江陸海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后遂以“潘江陸海”形容人詩文方面的才華橫溢。 | 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上:“陸(陸機)才如海,潘(潘岳)才如江。” |
yǐ lǐ cè hǎi以蠡測海 | 以:用;蠡:貝殼;利用貝殼當瓢;測:量。用貝殼來量海水。比喻觀察或了解得很狹窄、片面;也比喻知識淺薄。 | 漢 東方朔《答客難》:“以管窺天,以蠡測海。” |
sì hǎi wéi jiā四海為家 | 原指帝王占有四海;統治全國。后指人漂泊不定;到處都可以當成家;也指志在四方;不戀故土。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面環海;故“四海”指全國各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高帝本紀》:“且夫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且無令后世有以加也。” |
dāo shān xuè hǎi刀山血海 | 比喻極其危險和艱難的地方。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7卷:“有等惡人,受罪如刀山血海,拔舌油鍋……諸般罪孽。” |
hé luò hǎi gān河落海干 | 比喻一點不剩。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你們就弄了這些吃的,我樂得吃個河落海干睡覺。” |
shì shān méng hǎi誓山盟海 | 同“山盟海誓”。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四塊玉·女相私>》:“頓忘了誓山盟海,頓忘了音書不寄來。” |
shí làn hǎi kū石爛海枯 | 直到石頭變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 清·王維城《新樂府》之二:“報施適當非為過,虎頭蛇尾事可恥,石爛海枯團體固。” |
hào rú yān hǎi浩如煙海 | 浩:廣大;眾多;煙海:茫茫大海。指廣大繁多如茫茫煙海。形容書籍、資料、文獻等非常豐富。 | 宋 司馬光《進<資治通鑒>表》:“簡牘盈積,浩如煙海,抉摘幽隱,枝計毫厘。” |
bā xiān guò hǎi八仙過海 | 相傳八仙過海時不用舟船,各有一套法術,后比喻各自拿出本領或辦法,互相競賽。 | 明 無名氏《八仙過海》第二折:“則俺這八仙過海神通大,方顯這眾圣歸山道法強,端的萬古名揚。” |
shè hǎi dēng shān涉海登山 | 渡過大海,攀登高山。形容旅程的艱苦,也形容行程連綿不斷。亦作“涉水登山”。 | 唐·張說《賀示歷書表》:“奉宣圣旨,內出新撰歷書二十五卷,以示臣等,竊窺深奧,仰觀英華,涉海登山,罔知攸際。” |
hú dǎ hǎi shuāi胡打海摔 | 比喻經得起磕碰,不嬌貴。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比不得咱們家的孩子,胡打海摔的慣了的。” |
yí shān kuà hǎi移山跨海 | 移動山岳,跨越大海。比喻力量巨大。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諸子》:“《列子》有移山跨海之談,《淮南》有傾天折地之說。” |
cāng hǎi yí zhū滄海遺珠 | 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遺漏。比喻埋沒人才或被埋沒的人才。 | 《新唐書 狄仁杰傳》:“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準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hé lián hǎi yí河溓海夷 | 猶言河清海晏。 | 《宋書·禮志三》:“故精緯上靈,動殖下端,諸侯軌道,河溓海夷。” |
yún bēi hǎi sī云悲海思 | 如云似海的愁思。 | 《梁書·豫章王綜傳》:“窺明鏡,罷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
zhòng liú guī hǎi眾流歸海 | 大小河流同歸于海。比喻眾多分散的事物匯集于一處。 | 唐 杜甫《長江》詩之二:“眾流歸海意,萬國奉君心。” |
yí shān bá hǎi移山拔海 | 移動大山,拔起大海。形容力量巨大。 | 晉 葛洪《抱樸子 交際》:“勢力足以移山拔海,吹呼能令泥象登云。” |
hǎi shuō shén liáo海說神聊 | 漫無邊際的胡吹亂談。 | 王蒙《友人和煙》:“我呢,要請老兄多多恕罪,從此戒煙戒酒,戒牌戒棋,海說神聊,我也再是奉陪不起。” |
mèn hǎi chóu shān悶海愁山 | 憂愁如山,苦悶似海。形容愁悶象山一樣大,象海一樣深,無法排遣。 | 元 施惠《幽閨記 三十二纓閨拜月》:“聽說罷姓名家鄉,這情苦意切,悶海愁山將我心上撇,不由人不淚珠流血。” |
píng shān fù hǎi憑山負海 | 憑:依靠;負:背倚。依憑山巒,背倚大海。形容十分優越的地理條件。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憑山負海,東南都會,富庶之邦。” |
shān chī hǎi hē山吃海喝 | 放肆地大吃大喝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一章:“因而形成了既敢山吃海喝,又能勤儉節約的雙重生活方式。” |
jiāng fān hǎi dǎo江翻海倒 | 猶江翻海沸。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29回:“虎踞深林,頃刻里江翻海倒;蜂屯三澨,一霎時火烈煙飛。” |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澨 | 山隅和海邊。泛指荒遠的地方。 | 清·王晫《今世說·德行》:“宦轍所至,山陬海澨,有以讀書能為文者,必枉車騎過之。” |
shī shān xuè hǎi尸山血海 | 形容殺人之多。 | 《三國志平話》中卷:“兩壁相并,把長安變為尸山血海。” |
yáng míng sì hǎi揚名四海 | 揚名:傳播名聲。四海:古人認為中國四境有海環繞,故以“四海”代指全國各處;也指世界各地。指名聲傳遍各地。 | |
yì hǎi ēn shān義海恩山 | 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義深厚。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四折:“將人的義海恩山,都做了遠水遙岑。” |
hǎi běi tiān nán海北天南 | 形容萬里之遙,相距極遠。亦形容地區各異。 | 唐·劉禹錫《送別四十六首·洛中逢韓七中丞之吳興口號五首》:“昔年意氣結群英,幾度朝回一字行。海北天南零落盡,兩人相見洛陽城。” |
bǎi chuān cháo hǎi百川朝海 | 眾水奔流趨向大海。多比喻無數分散的事物都匯集到一處。 | 漢 焦贛《易林 謙之無妄》:“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雖遼遠,無不到者。” |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 | 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樣;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別多。 | 《西胡老人繁勝錄》:“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諸四海而皆準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 |
hú chuī hǎi shuāi胡吹海摔 | 胡吹胡來,不負責任。 | |
zhuǎn hǎi huí tiān轉海回天 | 同“轉日回天”。 | 宋·秦觀《代參寥與鍾山實啟》:“扣角負鼎,無羨昔人;轉海回天,復聞今日。” |
hǎi jiǎo tiān yá海角天涯 | 形容極遠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極遠。 | 唐 白居易《潯陽春 春生》詩:“春生何處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
cāng hǎi héng liú滄海橫流 | 滄海:大海;橫流:水溢出河道四處奔流。海水泛濫;四處奔流。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不安;也作“橫流滄海”。 | 《晉書 王尼傳》:“滄海橫流,處處不安也。” |
qíng tiān jià hǎi擎天駕海 | 擎天:支撐上天。形容本領大,能力非凡。 | 元·孔文卿《東床事犯》第一折:“陛下,你便似砍折條擎天駕海紫金梁。” |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四海之內都會有知心朋友;盡管遠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鄰一樣。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遠也親近。海內;四海之內;古時候認為中國四周都是海;把國內稱為海內;現泛指世界。天涯:天邊;比鄰:緊靠的邊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qíng shēn sì hǎi情深似海 | 形容情愛像海一樣深厚。亦作“情深如海”。 | 明·崔時佩《西廂記》:“春悶好難捱,畢竟情深似海。” |
shān gāo hǎi shēn山高海深 | 比喻恩情深厚。 | |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 | 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清 洪昇《長生殿 合圍》:“抵多少雷轟電轉,可正是海沸河翻。” |
hǎi fèi shān liè海沸山裂 | 海水沸騰,山石崩裂。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亦作“海沸山搖”。 | 明 張鳳翼《紅拂記 髯客海歸》:“坐談間早辨龍蛇,把袖里乾坤做夢里蝴蝶,狠的人海沸山裂,不禁支發,空跌雙靴。” |
hé lián hǎi yàn河溓海晏 | 見“河溓海夷”。 | 唐·陳集源《龍龕道場銘序》:“地平天成,河溓海晏。”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 | 指天下太平。 | |
yí shān jié hǎi移山竭海 | 移動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 | 《云笈七簽》卷二三:“力動乾坤,移山竭海。” |
zòng héng sì hǎi縱橫四海 | 縱橫:奔馳無阻。在天下任意往來,沒有阻擋。比喻無敵于世。 | 《三國志通俗演義·青梅煮酒論英雄》:“得志則縱橫四海。” |
fú rú dōng hǎi,shòu bǐ nán shān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南山:終南山。比喻人福氣像東海的水一樣浩大,壽命如終南山一樣長久。 | 明·柯丹邱《荊釵記·慶誕》:“齊祝贊,愿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
piāo yáng guò hǎi飄洋過海 | 渡過海洋。多指去異國他鄉或遠處。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一回:“飄洋過海尋仙道,立志潛心建大功。” |
hèn hǎi nán tián恨海難填 | 恨海:怨恨如海;難填:難于填塞。比喻怨氣難平。 | 《山海經·北山經》:“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 |
yuān chén hǎi dǐ冤沉海底 | 形容所受的冤屈很難得到昭雪。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我指望忍辱偷生,還圖個報仇雪恥,不道這賊原放我不過。我死也罷了,但是冤沉海底,安能瞑目!” |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撈針 | 在大海里撈一枚針。比喻范圍大;沒有線索;事情很難辦成。含有白費力氣之意。 | 明 王錂《春蕪記 定計》:“覓利如大海撈針,攪禍似干柴引火。” |
sì hǎi piāo líng四海飄零 | 四海:代指全國各地。飄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處飄泊,生活無著。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云幾番欲來相投,只恐袁紹見怪。四海飄零,無容身之地。前偶過此處,適遇裴元紹下山來欲奪吾馬,云因殺之,借此安身。” |
wén shān huì hǎi文山會海 | 形容文件會議多得泛濫成災。 | 《人民日報》1988年11月26日:“機關干部解脫了文山會海之后,獲得更多時間和精力,該是一件幸事。”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東海而死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jiǎo hǎi fān tiān攪海翻天 | 攪:攪拌;翻:反轉。比喻力量聲勢極其壯大。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九回:“兩人攪海翻天,只是打得高興,周智在旁只叫‘利害!’” |
shān hū hǎi xiào山呼海嘯 | 山在呼叫,海在咆嘯。形容氣勢盛大。也形容極為惡劣的自然境況。 | |
jīn zhī bò hǎi金鳷擘海 | 喻詩文雄健有力,精深透徹。 | |
fàng yú rù hǎi放魚入海 | 比喻放走敵人,留下禍根。 | 《三國演義》第四二回:“今劉備釜中之魚,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時擒捉,如放魚入海,縱虎歸山矣。” |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升平 | 升平:太平。天下太平。 | 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三折:“寡人御極以來,幸喜四海升平,八方寧靖。” |
hǎi fèi bō fān海沸波翻 | 比喻聲勢或力量極大。同“海沸江翻”。 | 《金瓶梅詞話》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馬嘶喊山崩地裂。” |
shí lè hǎi kū石泐海枯 | 直到石頭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經歷極長的時間。 | 清·倪會鼎《與人書》:“倘邀數行,與貴通家商此數種,傳之通邑大都,此為壽我先人,雖石泐海枯,義存無斁。” |
hé hǎi qīng yàn河海清宴 | 見“河清海晏”。 | 清·納蘭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樂康。” |
zhěn shān fù hǎi枕山負海 | 見“枕山襟海”。 | 明·張煌言《山頭重筑海塘碑記》:“臺之緱城,枕山負海。” |
tiān kōng hǎi kuò天空海闊 | ①謂天地廣闊。②常用以形容宏大寬闊。 | 宋·湯恢《滿江紅》詞:“酒醒香銷人自瘦,天空海闊春無極。”清·顧炎武《答子德書》:“要希馀光下被,俾暮年迂叟得自遂于天空海闊之間,尤為知己之愛也。”清·高鳳翰《硯史》:“墨鄉磅礴,天空海闊。” |
yú hǎi qiáo shān漁海樵山 | 入海打魚,上山砍柴。借指隱居生活。 | 清·方文《留別馬倩若兼訂毗陵之游》詩:“漁海樵山過此生,向平兒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廣西》詩:“愿君早奏升平略,魚海樵山任所之。” |
jīng qín tián hǎi精禽填海 | 精禽:傳說炎帝的女兒在東海淹死,靈魂化作精衛鳥,常銜西山木石填東海。比喻意志堅決,不畏艱難。 | 梁啟超《新羅馬》楔子:“精禽填海,斥鷃笑其大愚;杜宇啼枝,行人聞而墮淚。” |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 | 指遙遠的外國。 | 柳亞子《詩翁行哭李少石》:“從茲雙宿復雙飛,扶余海外三年久。” |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過海 | 形容沒有邊際。 | 孫犁《秀露集·耕堂讀書記》:“文學的特點之一是夸張,而夸張有時是漫天過海,無止無休的。” |
kuān hóng hǎi liàng寬洪海量 | 同“寬宏大量”。 | 元·馬致遠《岳陽樓》第一折:“主人家寬洪海量醉何妨,直吃的卷簾邀皓月,再誰想開宴出紅妝。” |
shān bēng hǎi xiào山崩海嘯 | 山岳崩塌,海水奔騰咆哮。 | 宋·周密《癸辛宋識前集·炮禍》:“諸炮并發,大聲如山崩海嘯,傾城駭恐,以為急兵至矣。” |
ēn shēn sì hǎi恩深似海 | 恩德情義極為深重。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海誓山盟,各無他志。真個恩深似海無底,義重如山義更高。” |
fú rú hǎi yuān福如海淵 | 淵:深。福氣像海那樣浩瀚無邊。 | 明·沈受先《三元記·合歡》:“愿馮君福如海淵,愿馮君壽比南山。” |
jiāng fān hǎi jiǎo江翻海攪 | 猶江翻海沸。 | 明·吳承恩《二郎搜山圖歌》:“江翻海攪走六丁,紛紛水怪無留蹤。” |
jiāng fān hǎi rǎo江翻海擾 | 猶江翻海沸。 | 清·無名氏《陸沉病》楔子:“遍地腥膻,直弄得江翻海擾,鼠偷狗盜,大劫何日了?” |
jiāng hǎi bù nì xiǎo liú江海不逆小流 | 江海的浩瀚,是能容納細流的緣故。比喻人氣度大才能擔當大事。 | 漢·劉向《說苑·尊賢》:“太山不辭壤石,江海不逆小流。” |
jiāng hǎi zhī xué江海之學 | 學:學識,學問。如江海般浩瀚無邊的學識。比喻學識淵博。 | 明·無名氏《女真觀》第二折:“先生江海之學,小道是井底之蛙,焉敢班門弄斧。” |
jiǎo hǎi fān jiāng攪海翻江 | 攪:攪拌;翻:翻騰。江海翻騰。比喻聲勢或力量很大。 | 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三折:“振乾坤雷鼓鳴,走金蛇電影開,他那里撼嶺巴山,攪海翻江,倒樹摧崖。” |
jiāng hǎi shì江海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唐·韓愈《孟生詩》:“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 |
wén jiāng xué hǎi文江學海 | 比喻文章和學問似長江、大海般深廣博大。 | 唐·鄭愔《柏梁體聯句》:“文江學海恩濟航。” |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 | 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隱士。 | 戰國·宋·莊周《莊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 |
jiāng nán hǎi běi江南海北 | 大江之南,大海之北。形容地域廣闊,。 | 三國·魏·曹叡《赦遼東吏民公文》:“書傳所載也,江南海北有萬里之限,遼東君臣,無怵惕之患。” |
fān jiāng jiǎo hǎi翻江攪海 | 形容水勢浩大。多喻力量或聲勢非常壯大。也形容吵鬧得很兇或事情搞得亂七八糟。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二十三回:“龍能噴云曖霧,播土揚沙。有巴山捎嶺的手段,有翻江攪海的神通。”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四回:“指揮說地談天口,來誘翻江攪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