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íng xià píng yuán
注音ㄋ一ㄥˊ ㄒ一ㄚˋ ㄆ一ㄥˊ ㄩㄢˊ
1.明清旱災頻繁,地處內陸的寧夏平原亦不例外。
2.至清初,寧夏平原的灌溉渠道漸趨完善,其分布密如蛛網。
3.本文給出了影響米質變化的氣候指標,并指出,寧夏平原具有生產優質米的優越氣候條件。
4.指出了西夏具體的經濟區劃:鄂爾多斯、阿拉善高原為畜牧區,宋夏沿邊、河西走廊為半農半牧區、寧夏平原為農耕區。
5.地理意義上的黃河,奠定了黃河文化在寧夏的表現形態:南部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北部為寧夏平原。
6.在寧夏平原上旅行,放眼四望,家家流水,戶戶垂楊,恰似江南水鄉。
7.自西漢以來,寧夏平原的引黃灌溉,雖因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而時進時退,但總的趨勢是在不斷發展的。
8.不同社會應對方式,應是明清寧夏平原旱災嚴重時在官民行動和心理上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