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詞語解釋
道教
公元前6世紀時,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一種宗教,奉老子為教祖,南北朝時盛行起來。
英Taoism;
翻譯
- 英語 Taoism, Daoism (Chinese system of beliefs)?
- 德語 Daoismus (S, Philos)?
- 法語 tao?sme
引證解釋
道德教化。
引《墨子·非儒下》:“吏不治則亂,農事緩則貧。貧且亂,倍政之本,而儒者以為道教,是賊天下之人者也。”
《晉書·王沉傳》:“九郡之士,咸悅道教,移風易俗。”
《明史·孝義傳序》:“觀其至性所激,感天地,動神明,水不能濡,火不能爇,猛獸不能害,山川不能阻,名留天壤,行卓古今,足以扶樹道教,敦厲末俗,綱常由之不泯,氣化賴以維持。”我國主要宗教之一, 東漢?張道陵 根據傳統的民間信仰而創立,到 南北朝 時盛行起來。奉 元始天尊、太上老君 為教祖。初時,入道者須交五斗米,故又稱“五斗米道”。 金?元 以后分正一、全真二派。
引《周書·武帝紀上》:“十二月癸巳,集羣臣及沙門、道士等,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后,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
明?馮夢龍 《夢磊記·觀梅感夢》:“朕乃 宋?朝第八代天子是也,初封 端王,入承大統,素好道教,別號 道君皇帝。”指佛教。
引南朝?梁 慧皎 《高僧傳·譯經下·求那跋摩》:“﹝ 宋文帝 ﹞又遣沙門 法長、道沖、道儁 等往彼祈請,并致書於 跋摩 及 闍婆王婆多伽 等,必希顧臨 宋 境,流行道教。”
國語辭典
道教
崇奉元始天尊及太上老君為教祖的宗教。相傳創于東漢張陵,陵著有道書二十篇,自號天師,故也稱為「天師道」。以符咒為人治病,講煉丹長生之術,入教者須繳納五斗米,時人稱為「五斗米道」。始盛行于蜀郡,后經弟子廣布,信徒漸增,遂正式成為道教,流傳于全國。
近玄教
網絡解釋
道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師張道陵正式創立教團組織,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道教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將道教對“道”之信仰人格化體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職人員,全國現有住觀道士3萬余人。宮觀是道教徒活動的場所,全國現登記開放的宮觀有2千余座。
分字解釋
※ "道教"的意思解釋、道教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道教造句
1.另外,部分齋教或道教信徒稱關羽為“第十八代玉皇大帝”,也就是第十八代的天公,此說又以閩南一帶為最盛,而*彎也承襲此說法。
2.通天教主聽了,不由轉身一望,果不其然,剛才收入網內的一班道教門人,一個個欣欣喜喜,行所無事的立在那邊觀陣。
3.現擔任岳塘區某跆拳道館館長的馬盼,是湘潭較早的一批跆拳道教學從業者之一,回湘潭開館近5年,之前一直在外地從教。
4.那善于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5.張志敏介紹,唐朝的開創者李淵一直都以老子李耳的后裔自稱,十分推崇道教。
6.景區內既有郁郁蔥蔥的生態林地,又有跌宕奔流的瀑潭溪澗,還積淀了深厚的道教文化,被譽為“音畫山水,伏牛仙境”、“中原第一靈水福地”。
7.MH可見,他是從修身與治國相統一的觀點出發,以‘勸善戒惡‘為宗旨,使齋醮儀范既成為整頓道教使之合于封建禮法的要求,又是得道成仙的根本。
8.屬于道教儀范部分,道教的禮儀內容很復雜,小到日常稱呼,大到出入行走。
9.清城道教以此為借口,開始清除佛教中的敗類,以此發展壯大自己,并在江湖引起了血雨腥風……
10.道教認為紫薇花為天上紫微星下凡,故紫薇花被道教尊為圣樹。
11.前面便是清修觀,你快將此人送去修養,回到家后著意習練今天老道教你的玩兒藝,不可誤了時光。
12.你似乎認為宗教可以不與神掛上鉤吧?比如日本的神道教?
13.在中南海不遠的地方,就有宗教活動場所,東有王府井的天主教堂,南有牛街的伊斯蘭清真寺,北有佛教的雍和宮,西有道教的白云觀。
14.論文的主體由四個部分組成,首先,本文介紹了道教齋醮儀式的基本情況,分析了全真道齋醮儀式的演變過程。
15.道教認為若不受師,道則不降;而傳道度人,須擇出身名門、孝于所親、忠于所君、資性淳良之人。
16.成都市青羊區位于成都市的中心地帶,其得名正是因為在它的轄區內有中外聞名的道教宮觀青羊宮。
17.青羊宮是四川地區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青羊宮里面有個八卦亭。
18.花水灣溫泉距離成都市區80公里,距道教發源地鶴鳴山16公里,距詩圣杜甫筆下“窗含西嶺千秋雪”的西嶺雪山滑雪場20公里。
19.他又將道教的心法修煉分成敬信,繼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得道七個步驟來完成。
20.在很多史料的記載中,都描述這個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閨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實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說和李白是志同道合。
相關詞語
- yī chéng xiǎn xìng jiào一乘顯性教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 yī rén dé dào,jī quǎn fēi shēng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 yī fǎn qí dào一反其道
- yī zǐ wù dào,jiǔ zú shēng tiān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 yī shén jiào一神教
- yī jiàn dào一箭道
- yī yǔ dào pò一語道破
- yī guàn dào一貫道
- yī cì lè yè jiào一賜樂業教
- yī dào一道
- yī dào yān一道煙
- qī jiào七教
- sān shàn dào三善道
- sān nián zǎo zhī dào三年早知道
- sān xǐ jiào三徙教
- sān è dào三惡道
- sān jiào三教
- sān jiào yī tǐ三教一體
- sān jiào jiǔ liú三教九流
- sān jiào tú三教圖
- sān jiào bù yī三教布衣
- sān qiān zhī jiào三遷之教
- sān dào三道
- sān dào tóu三道頭
- shàng guǐ dào上軌道
- shàng dào上道
- xià shuǐ dào下水道
- xià dào下道
- bù rén dào不人道
- bù biàn dào不便道
- bù kě jiào xùn不可教訓
- bù kě shèng dào不可勝道
- bù lìn zhǐ jiào不吝指教
- bù lìn cì jiào不吝賜教
- bù xiè jiào huì不屑教誨
- bù dàng dào不當道
- bù wéi dào不惟道
- bù xiǎng dào不想道
- bù jiào zhī jiào不教之教
- bù jiào ér zhū不教而誅
- bù yì zhī dào不易之道
- bù là dào不落道
- bù zú dào不足道
- bù jìn dào lǐ不近道理
- bù dào不道
- bù dào rén不道人
- bù dào de不道得
- bù dào dé不道德
- bù dào de不道的
- zhuān yè jiào yù專業教育
- zhuān dào專道
- qiě dào且道
- shì jiào世教
- shì dào世道
- shì dào jiāo lí世道澆漓
- yè yú jiào yù業余教育
- yè dào業道
- dōng bā jiào東巴教
- dōng zhèng jiào東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