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
詞語解釋
禮記
中國儒家經(jīng)典之一。是戰(zhàn)國至漢初儒家禮儀論著的總集。內(nèi)容包括禮制和儒家哲學(xué)兩部分,為研究中國古代社會、文物制度、典禮、祭祀、教育、音樂和儒家學(xué)說的重要參考書。《漢書·藝文志》著錄131篇,西漢戴德刪為85篇,名《大戴禮記》。他的侄子戴圣又刪為49篇,名《小戴禮記》,收入“十三經(jīng)”中。其中《中庸》、《大學(xué)》、《禮運(yùn)》等篇是儒家重要的哲學(xué)著作,對后世影響很大。
英Li Ji(Book of Rites);
國語辭典
禮記
書名。漢戴圣所輯,四十九篇。為十三經(jīng)之一,大抵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學(xué)所記。有漢鄭玄注、唐孔穎達(dá)正義、元陳澔集說、清孫希旦集解等。
網(wǎng)絡(luò)解釋
禮記 (儒家經(jīng)典書籍)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據(jù)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xué)生們所作,西漢禮學(xué)家戴圣所編,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記載了先秦的禮制,體現(xiàn)了先秦儒家的哲學(xué)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xué)方法、學(xué)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xué)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禮記》章法謹(jǐn)嚴(yán),映帶生姿,文辭婉轉(zhuǎn),前后呼應(yīng),語言整飭而多變,是“三禮”之一、“五經(jīng)”之一,“十三經(jīng)”之一。自東漢鄭玄作“注”后,《禮記》地位日升,至唐代時尊為“經(jīng)”,宋代以后,位居“三禮”之首。《禮記》中記載的古代文化史知識及思想學(xué)說,對儒家文化傳承、當(dāng)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養(yǎng),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shè)有重要影響。
分字解釋
※ "禮記"的意思解釋、禮記是什么意思由CNDU漢語詞典查詞提供。
禮記造句
1.《禮記·射義》記“孔子射于矍相之圃(在今山東曲阜孔廟西側(cè)),蓋觀者如堵墻”,可見其射藝之精;至于“御”,可能更優(yōu)于射。
2.兩本書,一本是叫你識文斷字的“行走禮記”。
3.《禮記·中庸》有‘君子之道,譬如行遠(yuǎn)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的名句。
4.所謂“君子內(nèi)省不疚,無惡于志”(《禮記·中庸》)。
5.這既符合藝術(shù)的規(guī)律,又有理論的高度,是詩學(xué)開山的偉論,對后世影響極大,為禮記、樂記和毛詩大序所本。
6.他一生不僅重收藏,還注重研究和著述,著有《尚書傳箋》、《僻園史學(xué)四種》、《說文切韻》、《說文諧聲》、《禮記注疏》等9部著作手稿。
7.陳明東恍然大悟,周朝**的制度他倒是略知一二,《禮記》上有記載,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8.“困知勉行”出自《禮記·中庸》,“或困而知之……或勉強(qiáng)而行之。
9.前4個字偏雅,典出《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yuǎn)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10.又如《禮記?大學(xué)》里的“生財有道”、《韓非子?五蠹》里的“多錢善賈”等等都成了賀語。
11.唐朝沒有四書五經(jīng),有九經(jīng),《禮記》與《左傳》為大經(jīng),《詩》、《周禮》、《禮儀》為中經(jīng),《易》、《尚書》、《公羊傳》、《?梁傳》為小經(jīng)。
12.《禮記》說,孩子到了十歲,除了要學(xué)習(xí)“幼儀”,就是奉侍長者的禮儀之外,還要學(xué)習(xí)日常應(yīng)對的辭令。
13.還覺不夠,東坡又引了《禮記》上的“君子莊敬日強(qiáng),安肆日偷”,也就是說好男兒應(yīng)莊敬自強(qiáng),不該稀里糊涂混日子。
14.明堂必須為辟雍者何?《禮記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諸侯尊卑也。
15.***在一篇文章中引用《禮記·中庸》中的話說,“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dú)也”。
16.《大戴禮記·禮察》稱禮教(即德教)可“絕惡于未萌,而起敬于微眇,使民日徙善遠(yuǎn)罪而不自知”。
17.按照《禮記》的說法,所謂婚姻就是“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
18.‘(《顧頡剛學(xué)術(shù)文化隨筆》176頁引)有關(guān)《禮記》作者和年代的爭論,曠代持久,長期不能定于一說。
19.《禮記》中,把結(jié)婚看作“萬倫之始”,是“將合兩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
20.我朝兩位大家程顥、程頤兄弟把它從《禮記》中抽出,編次章句。
相關(guān)詞語
- lǐ yí禮遺
- rì jì日記
- l?o cán yóu jì老殘游記
- shí yí jì拾遺記
- bīn bīn yǒu lǐ彬彬有禮
- ji?ng lǐ講禮
- zhù mù lǐ注目禮
- shū jì書記
- lǐ zhì禮志
- shàng jì上記
- lǐ wù禮物
- kè lǐ恪禮
- lǐ pǐn禮品
- bó lǐ泊禮
- jiāng lǐ將禮
- guān cháng xiàn xíng jì官場現(xiàn)形記
- yè lǐ馌禮
- jì yì記憶
- yǒu lǐ有禮
- jì de記得
- jì lǐ gǔ記里鼓
- jì zhù記住
- jì lù記錄
- di?n lǐ典禮
- jì yán記言
- fó jì佛記
- lǐ wén禮文
- z?i jì載記
- jì zhě記者
- lǐ jié禮節(jié)
- jiàng lǐ降禮
- wàng jì忘記
- kē mù jì科目記
- dēng jì登記
- jì lǐ chē記里車
- jì lǐ duī記里堆
- lǐ qì禮器
- diàn lǐ奠禮
- lǐ yì lián chǐ禮義廉恥
- sù jì jì hào速記記號
- cháng lǐ常禮
- zhuàn jì傳記
- nán háng jì南行記
- xiāng yǐn jiǔ lǐ鄉(xiāng)飲酒禮
- shū jì piān piān書記翩翩
- wèn lǐ問禮
- lǐ mìng禮命
- huī jì徽記
- tú jì圖記
- yǎn lǐ演禮
- lǐ shǔ禮鼠
- lǐ kuì禮饋
- hé lǐ盒禮
- shěn lǐ審禮
- jì shì記室
- jì jiā記家
- jì shí記實(shí)
- lǐ dài禮待
- míng jì銘記
- wú lǐ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