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平絕倒的成語故事
拼音ā píng jué dǎo
基本解釋以之比喻對對方的言論極為佩服。亦用為譏諷言論極為乖謬,常貽笑大方。
出處據(jù)《晉書 衛(wèi)玠傳》及《王澄傳》載:玠好言玄理。瑯玡王澄字平子,兄昵稱之曰:“阿平”。有高名,少所推許,每聞玠言,輒嘆息絕倒。故時(shí)為之語曰:“衛(wèi)玠談道,平子絕倒。”
暫未找到成語阿平絕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阿平絕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宋 姜夔《白石道人詩話》:“波瀾開闔,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
一碗水端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6回:“我一碗水往平處端。論情理,人家可也真委屈些兒。” |
一筆抹倒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何次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 |
一見傾倒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過禾中,邂逅水次,一見傾倒。” |
一路平安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 |
一馬平川 | 宋 蘇軾《東坡詩 卷二十三 游徑山》:“勢若駿馬奔平川。” |
七倒八歪 | |
七平八穩(wěn) | |
七滿八平 | 清·趙翼《錦州刺史劉蔭萱駐藏回蜀遠(yuǎn)寄藏佛一尊賦謝》詩:“刺瑞刻猴地幾多,七滿八平何處可施巧?” |
七病八倒 | |
七老八倒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shí)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七顛八倒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51卷:“只當(dāng)商之季,七顛八倒,上下崩頹。” |
萬丈高樓平地起 | 沈從文《虎雛再遇記》:“他記得一句格言:‘萬丈高樓平地起’,他因此永遠(yuǎn)能用起碼名分在軍隊(duì)里混。” |
三平二滿 | 宋 黃庭堅(jiān)《四休居士詩序》:“粗茶淡飯飽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 |
三絕韋編 | 元·鮮于必仁《折桂令·書》曲:“送朝昏雪案螢燈,三絕韋編。” |
不倒翁 | 錢鐘書《圍城》:“可是失望、遭欺騙的情欲,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得利害。” |
不平則鳴 | 唐 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
不平而鳴 | 明·瞿佑《剪燈新話·令狐生冥夢錄》:“偶以不平而鳴,遽獲多言之咎。”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gè)笑話,細(xì)細(xì)想去,卻很有意味。” |
不知起倒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這里服藥,一面在那邊戕伐,碰了個(gè)不知起倒的醫(yī)生還給他服點(diǎn)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 |
不知顛倒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天色又看看晚了。” |
不絕于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tái)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不絕如發(fā) | 東漢 班固《漢書 燕刺王劉旦傳》:“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如發(fā)。” |
不絕如帶 | 《史記 袁盎晁錯(cuò)列傳》:“方呂后時(shí),諸呂用事,擅相王。劉氏不絕如帶。” |
不絕如線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
不絕如縷 | 宋 蘇軾《前赤壁賦》:“馀音裊裊,不絕如縷。” |
不絕若線 | 《公羊傳 僖公四年》:“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何休注:“線,縫帛縷,以喻微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