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顧右眄的成語故事
拼音zuǒ gù yòu miǎn
基本解釋左看右看。細看。
出處宋·洪邁《夷堅丁志·奢侈報》:“信自僦一齋,好絜其衣服,左顧右眄,小不整即呼匠治之。”
暫未找到成語左顧右眄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左顧右眄)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屑一顧 | 明 方孝儒《送吏部外郎龔彥佐序》:“夫祿之以天下而系馬千駟,常人思以其身易之而不可得,而伊尹不屑一顧視焉。” |
形影相顧 | 《晉書·桓溫傳》:“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顧,隕越無地。” |
前瞻后顧 | 清·梁章鉅《歸田瑣記·七十致仕》:“死期將至,尚留金紫之班,而必至日暮途遠,夜行不休,前瞻后顧,無所棲歸,不亦太可憐乎!” |
顧后瞻前 | 《封神演義》第五三回:“你往我來,遭著兵刃命隨傾;顧后瞻前,錯了心神身不保。” |
顧影弄姿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江城》:“二姊葛氏,為人狡黠善辨,顧影弄姿,貌不及江城,而悍妒忌與埒。姊妹相逢無他語,惟各以閫威自鳴得意。” |
行不顧言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顧景慚形 | 三國·魏·曹植《封二子為公謝恩章》:“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景慚形,流汗反側(cè)。” |
汲汲顧影 | 清 梁啟超《中國外債史》:“自茲以往,我民歲增二千余萬之負擔,汲汲顧影。” |
顧影自憐 | 晉 陸機《赴洛道中作》詩:“佇立望故鄉(xiāng),顧影凄自憐。” |
顧慮重重 | 孫犁《文事瑣談》:“目前為文,總是思前想后,顧慮重重。” |
顧影慚形 | 晉 傅咸《申懷賦》:“芬芳并發(fā),我穢其馨;德音光宣,我累厥聲;豈伊不愧,顧影慚形。” |
左膀右臂 | 凌叔華《古韻》:“據(jù)說恭親王把他視為左膀右臂,將來肯定官運亨通。” |
左顧右盼 | 三國 魏 曹植《與吳季重書》:“左顧右盼,謂若無人,豈非吾子壯志哉!” |
顧左右而言他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內(nèi)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 |
不顧一切 | 葉圣陶《孤獨》:“既然見到一點兒光,便不得不不顧一切地逃開。” |
草廬三顧 | 三國 蜀 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
虛左以待 | 《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 |
左右為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回:“那太太聽了,自然是左右為難;但事到其間,實在無法。” |
議不反顧 | 《文選 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觸白刃,冒流矢,議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讎。”《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作“義不反顧”。 |
眄視指使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燕策一》:“馮幾據(jù)杖,眄視指使,則廝役之人至矣。” |
無出其右 | 東漢 班固《漢書 高帝紀下》:“賢趙臣田叔、孟舒等十人,召見與語,漢廷臣無能出其右者。” |
一顧傾人 | 東漢·班固《漢書·外戚傳·孝武李夫人》:“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
左書右息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
義無反顧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司馬相如列傳》:“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 |
左右開弓 | 元 白仁甫《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一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
顧名思義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王昶傳》:“故以玄默沖虛為名,欲使汝曹顧名思義,不敢違越也。” |
后顧之慮 | 宋·劉弈《上韓范二招討書》:“賊無后顧之慮,長驅(qū)而來。” |
奮不顧身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