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仲叔季的成語故事
拼音bó zhòng shū jì
基本解釋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暫未找到成語伯仲叔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伯仲叔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時伯仲 | 清·吳蘭馨《絳蘅秋·秋社》:“看這怡蕉客所作諸詩,可的是一時伯仲呢!” |
不分伯仲 | |
五侯九伯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 |
以叔援嫂 | 《孟子·離婁上》:“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曰:‘禮也。’曰:‘嫂溺,則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伯樂一顧 | 《戰國策 燕策二》載:戰國時,蘇代說淳于髡,謂人有告伯樂曰,臣有駿馬欲賣,連三旦立于市,人莫與言;愿子一顧之,請獻一朝之費。伯樂乃環而視之,去而顧之,一旦而馬價十倍。 |
伯樂相馬 | 《十月》1981年第6期:“她帶上多年寫下的社會科學論文和空前的決心去接受伯樂相馬的考驗了。” |
伯仁由我而死 | 《晉書·周颙傳》:“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伯仲之間 | 三國 魏 曹丕《典論 論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間耳。” |
伯俞泣杖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毛義捧檄,為親之存;伯俞泣杖,因母之老。” |
伯勞飛燕 | 《玉臺新詠 古詞〈東飛伯勞歌〉》:“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 |
伯塤仲篪 | 《詩經 小雅 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
伯歌季舞 | 漢 焦贛《易林 否之損》:“秋風牽手,相提笑語。伯歌季舞,燕樂以喜。” |
伯玉知非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
伯慮愁眠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7回:“海外都說:‘杞人憂天,伯慮愁眠。’” |
伯道無兒 | 唐 韓愈《游西林寺題蕭二兄郎中舊堂》:“中郎有女能傳業,伯道無兒可保家。” |
元方季方 | 東漢陳寔有子陳紀字元方、陳諶字季方,兩人皆以才德見稱于世。元方之子長文與季方之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問于陳寔,寔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事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 |
冤如巷伯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信如卞和,冤如巷伯,才如史遷,達如子政。” |
叔度陂湖 | 《后漢書·黃憲傳》:“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
嫂溺叔援 | 語出《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 |
季友伯兄 | 唐·宋之問《餞湖州薛司馬》詩:“交深季作友,義重伯為兄。” |
季孫之憂 |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季孟之間 | 先秦 孔子《論語 微子》:“若季氏,則吾不能;以季孟之間待之。” |
季布一諾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季布欒布列傳》:“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 |
季常之懼 | 宋陳慥,字季常,其妻柳氏兇悍而好嫉妒,陳慥頗為懼怕。事見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 |
季常之癖 | 宋·洪邁《容齋三筆·陳季常》 |
季路一言 | 《左傳·哀公十四年》:“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言,子何辱焉?” |
將伯之助 | 《詩經·小雅·正月》:“載輸爾載,將伯助予。” |
將伯之呼 | 清·嚴復《浮生六記》第三卷:“余欲再至靖江,作將伯之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