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珠雀環的成語故事
拼音shé zhū què huán
基本解釋指大蛇銜明珠、黃雀銜白環報恩。
出處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方正學蛇報之妄》:“小人之說不止蛇珠雀環之可笑也。”
暫未找到成語蛇珠雀環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蛇珠雀環)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合浦珠還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循吏傳 孟嘗》:“(合浦)郡不產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阯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 |
杯蛇幻影 | 《花月痕》第五回:“杯蛇幻影,鬼蜮含沙。縈愁緒以回腸,蔓牽瓜落;拭淚珠而洗面,藕斷絲長。” |
珠宮貝闕 | 戰國楚·屈原《九歌·河伯》:“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朱宮。” |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 《史記·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燕雀安知鴻鵠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陳涉世家》:“嗟呼,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
連珠炮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4回:“高廉引了人馬,急去追趕,忽聽得山坡后連珠炮響,心中疑惑,便收轉人馬回來。” |
黃雀銜環 | 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吾西王母使者,蒙君拯救,實感仁恩。今贈白環四枚,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環。” |
珠玉之論 | 《書言故事·談論類》:“不聆珠玉之論。” |
珠還合浦 | 宋 吳曾《能改齋漫錄 辨誤一》:“殊不知珠還合浦,乃后漢孟嘗,不可以孟嘗君遷就也。” |
妙語連珠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54章:“他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常常使眾人大飽耳福。” |
珠聯璧合 | 東漢 班固《漢書 律歷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虎頭蛇尾 | 元 康進之《李逵負棘》第二折:“則為你兩頭白面搬興廢,轉背言詞說是非,這廝狗行狼心,虎頭蛇尾。” |
字字珠玉 | 明 湯顯祖《邯鄲記 贈試》:“聽的黃榜招賢,盡把所贈資金,引動朝貴,則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 |
畫蛇添足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二》:“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 |
燕雀處堂 | 漢 孔鮒《孔叢子 論勢》:“燕雀處屋,子母相哺,煦煦焉其相樂也,自以為安矣;灶突炎上,棟宇將焚,燕雀顏色不變,不知禍之將及也。”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斗折蛇行 | 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魚目間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
龍蛇飛動 | 宋 蘇軾《西江月 平山堂》詞:“十年不見老仙翁,壁上龍蛇飛動。” |
漚珠槿艷 | 唐·高彥休《唐闕史·韋進士見亡妓》:“某非獵食者,哀君情切,因來奉救。漚珠槿艷,不必多懷。” |
五星連珠 | 《竹書紀年》上卷:“鳳凰在庭,朱草生,嘉禾秀,甘露潤,醴泉出,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 |
虛與委蛇 | 先秦 莊周《莊子 應帝王》:“鄉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與之虛而委蛇。” |
魚目混珠 |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
壁間蛇影 | 明 唐順之《答王龍溪郎中書》:“若于此處稍參不破,則昔人所謂壁間蛇影,足以生疑而致病。” |
璧合珠連 | 唐 楊炯《公卿以下冕服義》:“然則皇王受命,天地興符,仰觀則璧合珠連,俯察則銀黃玉紫。” |
龍頭蛇尾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30卷:“如在歐公文集序,先說得許多天來底大,恁地好了,到結束處,卻只如此,蓋不止龍頭蛇尾矣。” |
珠流璧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