溘先朝露的成語故事
拼音kè xiān zhāo lù
基本解釋指生命比朝露消失得還快。形容死得過早。
出處唐 李德裕《張辟疆論》:“若平勃二人溘先朝露,則劉氏之業(yè)必歸呂宗。”
暫未找到成語溘先朝露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溘先朝露)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夕一朝 | 《朱子語類》卷十三:“所以圣人垂戎謂:臣弒父,非一夕一朝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一朝一夕 | 《周易 坤》:“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 |
一朝之忿 | 《論語·顏淵》:“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
一朝之患 | 《禮記·檀弓上》:“故君子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故忌日不樂。”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楚國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費無忌讒殺伍奢、白州犁而吳侵境不絕于寇,楚國群臣有一朝之患。” |
一朝千里 | 唐·曹唐《病馬五首呈鄭校書章三吳十五先輩》詩之三:“一朝千里心猶在,爭肯潛忘秣飼恩。” |
一朝天子一朝臣 | 明 湯顯祖《牡丹亭 虜諜》:“萬里江山萬里塵,一朝天子一朝臣。” |
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quán)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一鞭先著 | |
一鞭先著 | 晉劉琨少負志氣,與祖逖為友,共以收復中原為志,曾與親故書曰:“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見《晉書 劉琨傳》。 |
一飯之先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越語》:“寡人禮先壹飯矣。” |
一馬當先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96回:“即便勒兵列陣,一馬當先,雷震等將簇擁左右。”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三朝五日 | |
三朝元老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行太尉事節(jié)鄉(xiāng)侯熹三世在位,為國元老。” |
不乏先例 | 姚雪垠《李自成》第四卷第14章:“明末起義首領(lǐng)中一向重視養(yǎng)子,而且以養(yǎng)子繼承皇位的事在五代不乏先例。” |
不諱之朝 | 漢 揚雄《解嘲》:“今吾子幸得遭明盛之世,處不諱之朝,與群賢歷金門上玉堂有日矣!” |
不露圭角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毀方而瓦合”鄭玄注“去已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芒有楞角。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 |
不露聲色 | 清 王韜《淞隱漫錄 薊素秋》:“女知為所紿,特不知何人設此坑阱。女固黠,不露聲色,靜以待之。” |
不露形色 | |
不露斤斧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
不露神色 | 老舍《老張的哲學》:“南飛生不露神色,只是兩手微顫,龍樹古坦然的和別的會員說閑話,像沒有看見選舉結(jié)果似的。” |
不露辭色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林甫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啖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 |
不露鋒芒 | 宋 呂祖謙《呂東萊文集 雜說》第20卷:“語有力而不露鋒芒者,善言也。” |
不露鋒铓 | |
丑態(tài)畢露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賈璉亦丑態(tài)畢露。 |
東市朝衣 | 《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載: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