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陣投巢的成語故事
拼音sàn zhèn tóu cháo
基本解釋謂群鳥分散,各投窠巢。
出處聞一多《紅燭·李白之死》:“醉客散了,如同散陣投巢的烏鴉。”
暫未找到成語散陣投巢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散陣投巢)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哄而散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看的人見沒得買了,一哄而散?!?/td> |
一字長蛇陣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8回:“聽的里面雷聲高舉,四七二十八門,一齊分開,變作一字長蛇之陣,便殺出來?!?/td> |
一片散沙 |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td> |
一盤散沙 | 清 梁啟超《十種德性相反相成論》:“然終不免一盤散沙之誚者,則以無合群之德故也?!?/td> |
一轟而散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8回:“大家才嘻嘻哈哈一轟而散,跑出去了。” |
一閧而散 | |
三告投杼 | 《戰國策·秦策二》:“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椬匀?。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淠笐郑惰逃鈮Χ?。 |
下井投石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他一見憲眷比從前差了許多,曉得其中一定有人下井投石,說他的壞話。” |
不歡而散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眾客咸不歡而散。” |
東投西竄 | |
東零西散 | 明·袁宏道《致蕭允升庶子》:“曾未幾何,而東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繼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會合,何可常也!” |
嚴陣以待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漢光武帝建武三年》:“甲辰,帝親勒六軍,嚴陣以待之?!?/td> |
臨軍對陣 | 明·無名氏《慶賞端陽》第一折:“驟馬橫槍武藝精,臨軍對陣見輸贏?!?/td> |
臨敵賣陣 | 明·無名氏《三化邯鄲》第四折:“因為你兩軍對壘,臨敵賣陣,敕旨教斬了你哩!” |
臨陣磨刀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臨陣磨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
臨陣脫逃 | 清 無名氏《官場維新記》第四回:“你們中國的兵勇,一到有起事來,不是半途潰散,便是臨陣脫逃,那是不關我教習的事,在乎你們自己未雨綢繆的?!?/td> |
舉手投足 | 唐 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轉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義氣相投 | 明·崔時佩《西廂記·金蘭判袂》:“同袍兄弟勝同袍,義氣相投漆和膠?!?/td> |
烏鵲通巢 | 《隋書·郭雋傳》:“家門雍睦,七葉共居,犬豕同乳,烏鵲通巢,時人以為義感之應?!?/td> |
乘間投隙 | 宋·辛棄疾《九議之一》:“然而特怵于天下之士不樂于吾之說,故切切然議之,遂使小人乘間投隙,持一偏可喜之論以媒己私利?!?/td> |
云屯霧散 | 《隋書·梁叡傳》:“所以周無上算,漢收下策,以其倏來忽往,云屯霧散,強則騁其犯塞,弱又不可盡除故也。” |
云屯飆散 | 嚴復《原強》:“騎射馳騁,云屯飆散?!?/td> |
云屯鳥散 | 《后漢書·南匈奴傳論》:“讎釁既深,互伺便隙,控弦抗戈,覘望風塵,云屯鳥散,更相馳突?!?/td> |
云開霧散 | 宋·陶佃《王君儀》詩:“云開霧散卻晴霽,清風淅淅無纖塵?!?/td> |
云收雨散 | 宋·周邦彥《燭影搖紅》詞:“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td> |
云散風流 | 清·龔萼《答姜云標》:“乃云散風流,各為饑寒所迫,斂眉就食,俯首覓衣?!?/td> |
云散高唐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終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