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啼鶴唳的成語故事
拼音yuán tí hè lì
基本解釋猿和鶴凄厲地啼叫。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十三回:“兩崖分虎踞龍盤,四面有猿啼鶴唳。”
暫未找到成語猿啼鶴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猿啼鶴唳)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鶴立雞群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
風(fēng)聲鶴唳 | 唐 房玄齡《晉書 謝玄傳》:“聞風(fēng)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心猿意馬 | 《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jīng)講經(jīng)文》:“卓定深沉莫測量,心猿意馬罷顛狂。” |
哭哭啼啼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七回:“這如今才好些,又這樣哭哭啼啼,豈不是自己糟蹋了自己身子。” |
干啼濕哭 | 《北齊書·尉景傳》:“景曰:‘小兒慣去,放使作心腹,何須干啼濕哭不聽打耶!’” |
續(xù)鳧截鶴 | 語出《莊子 駢拇》:“長者不為有余,短者不為不足。是故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啼笑皆非 | 唐 孟棨《本事詩 情感》:“笑啼皆不敢,方驗(yàn)作人難。” |
愛鶴失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閔公二年》:“狄人伐衛(wèi),衛(wèi)懿公好鶴,鶴有乘軒者。將戰(zhàn),國人受甲者皆曰:‘使鶴,鶴有祿位。余焉能戰(zhàn)?’” |
鶴發(fā)雞皮 | 北周 庾信《竹杖賦》:“噫,子老矣!鶴發(fā)雞皮,蓬頭歷齒。” |
柳啼花怨 | 宋 盧祖皋《夜行船 暖入新梢風(fēng)又起》詞:卻說當(dāng)時,柳啼花怨,魂夢為君迢遞。 |
亡猿禍木 | 《淵鑒類函》卷四三二引《汀州志》:“唐大歷中,有猴數(shù)百集古田杉林中,里人欲伐木殺之。中一老猴忽躍去近鄰一家縱火焚屋。里人懼,亟走救火,于是群猴脫去。” |
鶴發(fā)童顏 | 唐 田穎《玉山堂詩文集 夢游羅浮》:“自言非神亦非仙,鶴發(fā)童顏古無比。” |
妻梅子鶴 | 清·徐釚《詞苑叢談》卷三:“林處士妻梅子鶴,可稱千古高風(fēng)矣。” |
啼饑號寒 | 唐 韓愈《進(jìn)學(xué)解》:“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
鶴唳華亭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尤悔》:“陸平原河橋敗,為盧志所讒,被誅。臨刑嘆曰:‘欲聞華亭鶴唳,可復(fù)得乎!’” |
風(fēng)聲鶴唳,草木皆兵 | 《晉書·謝玄傳》:“聞風(fēng)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
云心鶴眼 | 唐·白居易《酬楊八》詩:“君以曠懷宜靜境,我因蹇步稱閑官。閉門足病非高士,勞作云心鶴眼看。” |
鳴鶴之應(yīng) | 《易·中孚》:“鶴鳴在陰,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誠篤至,雖在闇昧,物亦應(yīng)焉。”孔穎達(dá)疏:“處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則聲聞于外,為同類之所應(yīng)焉。” |
望帝啼鵑 | 元·關(guān)漢卿《竇娥冤》:“若沒些兒靈圣與世人傳,也不見得湛湛清天。我不要半星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 |
狐媚猿攀 | 明 劉體乾《財(cái)用詘乏懇乞圣明節(jié)省疏》:“其間狐媚猿攀,途轍不一;蠅營狗竊,窠臼且多,臣不能悉奉。” |
鶴骨松筋 | 前蜀·貫休《遇道者》詩:“鶴骨松筋風(fēng)貎殊,不言名姓絕榮枯。” |
驂鸞馭鶴 | |
騎上揚(yáng)州鶴 | |
窮猿投林 | 《晉書·李充傳》:“窮猿投林,豈睱擇木。” |
野鶴閑云 |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六:“州亦難添,詩亦難改,然閑云孤鶴,何天而不可飛。” |
蜂腰鶴膝 |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
猿悲鶴怨 | 宋 朱熹《送籍溪胡丈赴館供職》詩之二:“猿悲鶴怨因何事?只恐先生袖手歸。” |
鶴骨松姿 | 金·元好問《普照范煉師寫真》詩之三:“鶴骨松姿又一奇,化身千億更無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