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成語故事
拼音chū hū yì liào
基本解釋指出人意料。
出處毛澤東《<共產(chǎn)黨人>發(fā)刊詞》:“準(zhǔn)備對付可能的突然事變,使黨和革命不在可能的突然事變中遭受出乎意料的損失。”
暫未找到成語出乎意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出乎意料)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得意洋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麻痹大意 | 巴金《堅強戰(zhàn)士》:“我要當(dāng)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yīng)當(dāng)找個隱蔽的地方。” |
閎意妙指 | 清·龔自珍《六經(jīng)正名》:“《孝經(jīng)》者,曾子以后,支流苗裔之書,平易泛濫,無大疵,無閎意妙指,如置之二戴所錄中,與《坊記》、《緇衣》、《孔子閑居》、《曾子天圓》比,非《中庸》、《祭義》、《禮運》之倫也。” |
青出于藍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xué)》:“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
早出晚歸 | 《戰(zhàn)國策·齊策六》:“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 |
初出茅廬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
心灰意懶 | 元 喬吉《玉交枝 閑適》曲:“不是我心灰意懶,怎陪伴愚眉肉眼?” |
回心轉(zhuǎn)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zhuǎn)意時節(jié),且更耐看如何?” |
挺身而出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shù)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shù)百,逐其草冠,復(fù)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出師無名 | 《新唐書·東夷傳·高麗》:“莫離支殺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師無名哉?” |
掃地出門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84回:“有七八年的,也有三四年的,也有昨年的,也還有幾次利息還過的。要是清白掃地出門,總得兩千兩。” |
志滿意得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xié)書》:“當(dāng)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心灰意冷 | 清 梁啟超《湖南時務(wù)學(xué)堂學(xué)約》:“非有堅定之力,則一經(jīng)挫折,心灰意冷。” |
意氣風(fēng)發(fā) | 三國 魏 曹植《魏德論》:“武皇之興也,以道凌殘,義氣風(fēng)發(fā)。”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
辭簡意足 | 元·白珽《湛園靜語·葉水心》:“如此數(shù)卷,辭簡意足,一坐駭然。” |
神出鬼入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善者之動也,神出而鬼行。” |
出頭露面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孫二娘從小出頭露面,況是過來人,慣家兒,也不害什么羞恥。” |
半路出家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yè)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
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令人滿意 | 鄧小平《太行區(qū)的經(jīng)濟建設(shè)》:“合作運動也還不能令人滿意。” |
心煩意亂 | 戰(zhàn)國 楚 屈原《楚辭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fù)見,竭智盡忠,蔽鄣于讒,心煩意亂,不知所從。”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風(fēng)情月意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九回:“眉似初春柳葉,常含著雨恨云愁;臉如三月桃花,暗帶著風(fēng)情月意。” |
二三其意 | 《三國志·袁紹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外為御難,內(nèi)實乞罪,既不見赦,而屠各二三其心,臨陣叛戾。” |
春寒料峭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9卷:“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如出一轍 | 宋 洪邁《容齋三筆 奸鬼為人禍》:“二奸鬼之害人,如出一轍。” |
意料之外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五回:“剛才唐兄說國王必是暫緩吉期,那知全出意料之外,并且大動干戈,用兵征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