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的成語故事
拼音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
基本解釋佛教語。意指塵世如同苦海,無邊無際,只有悟道,才能獲得超脫。亦以比喻罪惡雖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
出處宋 朱熹《朱子語類》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這里,更何用求?適見道人題壁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說得極好。”
暫未找到成語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無所不為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張溫傳》:“揆其奸心,無所不為。” |
品頭論足 | 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十二:“他們指手劃腳,品頭論足。” |
變幻無常 | 明 蔡羽《遼陽海神傳》:“氣候悉如江南二三月,琪花寶樹,仙音法曲,變幻無常,耳目應接不暇。” |
學無止境 | 清·劉開《問說》:“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 |
默默無聞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中正無私 | 春秋·齊·管仲《管子·五輔》:“為人君者中正而無私,為人臣者忠信而不黨。” |
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
大公無私 | 清 龔自珍《論私》:“矜其同官曰:某甲可謂大公無私也已。” |
焦頭爛額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令論功而清賓,曲突徙薪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耶?” |
混淆是非 | 清 陶曾佑《論文學之勢力及其關系》:“錮蔽見聞,淆混是非。” |
身無分文 | 司馬文森《風雨桐江》第一章:“他現在是身無分文,靠那好心腸的女店主借錢度日。” |
醋海翻波 | |
音信杳無 | 明·吾邱瑞《運甓記·剪發(fā)延賓》:“盼前程音信杳無。” |
抱頭鼠竄 | 宋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
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胸無大志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實系凡庸之輩,胸無大志,三年來觀望風色,動搖不前。” |
含辛茹苦 | 宋 蘇軾《中和勝相院記》:“無所不至,茹苦含辛,更百千萬億生而后成。” |
束手無策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
一無所有 | 《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公話》:“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風,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
俯拾即是 | 唐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
苦中作樂 | 宋 陳造《同陳宰黃簿游靈山八首》自注:“宰云:‘吾輩可謂忙里偷閑,苦中作樂。’” |
見風是雨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他們做都老爺的,聽見風就是雨,皇上原許他風聞奏事,說錯了又沒有不是的。” |
水至清則無魚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回心轉意 | 元 高則誠《琵琶記》第31出:“怕你爹爹也有回心轉意時節(jié),且更耐看如何?” |
寧為雞口,無為牛后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韓策一》:“臣聞鄙語曰:‘寧為雞口,無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異于牛后?” |
泥牛入海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潭州龍山和尚》:“我見兩個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 |
師心自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見有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座,謬誤差失者多矣。” |
失敗是成功之母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經驗對于干部是必需的,失敗是成功之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