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狡詭譎的成語故事
拼音jiān jiǎo guǐ jué
基本解釋奸:奸詐;狡:狡猾;詭譎:狡猾。指為人奸詐狡猾。
出處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四卷:“卻說城中有一人姓張,名委,原是個(gè)宦家子弟,為人奸狡詭譎,殘忍刻薄。”
暫未找到成語奸狡詭譎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奸狡詭譎)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老奸巨猾 | 《宋史·食貨志上》:“老奸巨猾;匿身州縣;舞法擾民;蓋甚至前日。” |
詐奸不及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七回:“正在五岳樓下來,撞見個(gè)奸詐不及的,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又第五十二回:“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逕入家里,來宅子后看了,便要發(fā)遣我們出去,他要來住。” |
奸夫淫婦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7回:“奸夫淫婦,雖該重罪,已死勿論。其余一干人犯,釋放寧家。” |
云譎波詭 | 漢 揚(yáng)雄《甘泉賦》:“于是大廈云譎波詭,摧摧而成觀。” |
怪誕詭奇 | |
奸淫擄掠 | 清·吳趼人《痛史》第七回:“誰知仍是強(qiáng)賒硬搶,擄掠奸淫,無所不至。” |
狼狽為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shī)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
破柱求奸 | 《后漢書·黨錮傳·李膺》:“時(shí)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貪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yán),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 |
狡兔三窟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guó)策 齊策四》:“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qǐng)為君復(fù)鑿二窟。” |
虛詞詭說 |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相如雖多虛詞濫說,然其要?dú)w引之節(jié)儉,此與《詩(shī)》之風(fēng)諫何異。” |
銖兩之奸 | 東漢·班固《漢書·趙廣漢傳》:“廣漢精于吏務(wù),善為購(gòu)距,銖兩之奸,皆告之。” |
奸人之雄 | 戰(zhàn)國(guó)·趙·荀況《荀子·非相》:“夫是之謂奸人之雄。” |
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6回:“自古道:‘捉奸見雙,捉賊見贓,殺人見傷。’你那哥哥的尸首又沒了,你又不曾捉得他奸。” |
矢口狡賴 | |
詭譎無行 | 宋·洪邁《夷堅(jiān)丙志·河北道士》:“而宋詭譎無行,且懶惰,不肯竟其學(xué)。” |
詭譎多變 | 晉·張協(xié)《玄武館賦》:“于是崇墉四匝,豐廈詭譎,爛若丹霞,皎如素雪。” |
狡兔死,良犬烹 | 《東周列國(guó)志》第八三回:“吾聞‘狡兔死而良犬烹’。敵國(guó)如滅,謀臣必亡。” |
狡焉思啟 | 《左傳·成公八年》:“夫狡焉思啟封疆以利社稷者,何國(guó)蔑有?” |
擒奸討暴 | 三國(guó)·魏·曹操《褒揚(yáng)泰山太守呂虔令》:“卿在郡以來,擒奸討暴,百姓獲安。” |
進(jìn)善懲奸 | 唐·周曇《詠史詩(shī)·虞舜》:“進(jìn)善懲奸立帝功,功成揖讓益溫恭。” |
詭雅異俗 | 章炳麟《與人論文書》:“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議,日競(jìng)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詭雅異俗者據(jù)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懼邪!” |
朋比為奸 | 宋 高登《高東溪集》:“此曹當(dāng)盡伏誅,今且偃自恣,尚欲朋比為奸,蒙蔽天日。” |
兵行詭道 | 先秦 孫武《孫子 計(jì)》:“兵者,詭道也。” |
揣奸把猾 | 元·無名氏《十樣錦》第二折:“因某生前揣奸把猾,死后永做餓鬼。” |
革奸鏟暴 | |
剪惡除奸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0回:“似你我行俠尚義,理應(yīng)濟(jì)困扶危,剪惡除奸。” |
狡兔死,良狗烹 | 《韓非子 內(nèi)儲(chǔ)說左下》:“狡兔盡則良犬烹,敵國(guó)滅則謀臣亡。《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狡焉思肆 | 晉·潘岳《關(guān)中詩(shī)》:“蠢爾戎狄,狡焉思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