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群分的成語故事
拼音wù yǐ qún fēn
基本解釋見“物以類聚”。
出處《周易·系辭上》:“方以類聚,物以群分?!?/p>
暫未找到成語物以群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物以群分)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以當十 | 《戰國策 齊策一》:“一而當十,十而當百,百而當千?!妒酚?項羽本紀》:“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td> |
一以當百 | 清·李漁《比目魚》第十四回:“楚玉也自領全軍殺將前去。及至兩不相對,真個人強馬壯,一以當百。殺得那些山賊,抱頭而竄。” |
一以貫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參乎!吾道一以貫之?!?/td> |
一分一厘 | 清·庾嶺勞人《蜃樓志》第23回:“你若短了一分一厘,怕不全家處斬?” |
一分一毫 | 朱自清《給亡婦》:“那里有一分一毫想著你自己?!?/td> |
一分為二 | 宋·邵雍《皇極經世緒言》第七卷:“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 |
一切萬物 | 《無量壽經》卷上:“設我得佛,自地上以至于虛空,宮殿樓觀池流華樹,國土所有一切萬物,皆以無量雜寶百千種香而共合成,嚴飾奇妙,超諸人天?!?/td> |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論語·里仁》:“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
一無長物 | 《晉書·王恭傳》:“吾平生無長物。” |
一物一主 | 元·無名氏《衣襖車》第一折:“這披掛一物一主,看有什么人來?!?/td> |
一物一制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6回:“法空這等銅筋鐵骨,偏遇著文忠臣,更狠似他,真個一物一制?!?/td> |
一物不成,兩物見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2回:“和你往日無冤,近日無仇。一物不成,兩物見在,沒來由殺你做甚么!” |
一物不知 | 漢·揚雄《法言·君子》:“圣人之于天下,恥一物之不知?!?/td> |
一物克一物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然而趙守翁竟無奈她何,此謂人生萬物,一物克一物?!?/td> |
一物降一物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1回:“常言道,\'一物降一物\'哩。你好違了旨意?” |
一犬吠形,群犬吠聲 | 《晉書·傅咸傳》:“一犬吠形,群犬吠聲,懼于群犬,遂至叵聽也?!?/td> |
一表人物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一折:“(梅香云)姐姐,那王秀才生的一表人物,聰明浪子,論姐姐這個模樣,正和王秀才是一對兒?!痹りP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 |
一言以蔽 |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凡此不可,其流實多,一言以蔽,三隅自反?!?/td> |
一言以蔽之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
萬物之靈 | |
三五成群 | 明 余繼登《典故紀聞》:“三五成群,高談嬉笑?!?/td> |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滿尺的丁樹,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我嫁得這等一個,也不枉了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樹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氣!” |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 宋 無名氏《張協狀元 大公資助張協》:“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td> |
三分天下有其二 | 春秋·魯·孔丘《論語·泰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td> |
三分鼎立 | 《魏書 匈奴劉聰等傳序》:“論土不出江漢,語地僅接褒斜,而謂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蹤王者?!?/td> |
三分鼎足 | 《史記·淮陰侯列傳》:“臣愿披腹心,輸肝膽,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