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折覆餗的成語故事
拼音dǐng shé fù yǎn
基本解釋《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孔穎達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謀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災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兇。”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災禍。
出處《周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兇。”
暫未找到成語鼎折覆餗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鼎折覆餗)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大名鼎鼎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你一到京打聽人家,像他這樣大名鼎鼎,還怕有不曉得的。”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折臂三公 | 唐·劉禹錫《秘書崔少監墜馬長句因而和之詩》:“上車著作應來問,折臂三公定送方。” |
將功折罪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 |
末大必折 | 《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君所知也。” |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 清 蔣士銓《空谷香 店縊》:“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梁間存寡燕,樹杪沒慈烏。” |
折節讀書 | 《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弓馬,尚游俠,輕財賄,長乃折節好古學。” |
蒼黃翻覆 | 春秋 魯 墨翟《墨子 所染》:“見染絲者而嘆曰:‘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
賠了夫人又折兵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5回:“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
損兵折將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81回:“損兵折將,必然瞞著天子。” |
重蹈覆轍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武傳》:“今不慮前事之失,復循覆車之軌。” |
斗折蛇行 | 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
拉枯折朽 | 宋·文瑩《玉壺清話》第七卷:“食罷,將戰,倫舉兵一鏖,如拉枯折朽。” |
蠹眾木折 | 《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 |
翻來覆去 | 宋 朱熹《朱子全書》:“橫說也如此,豎說也如此,翻來覆去,說都如此。” |
蟾宮折桂 | 《晉書 郤詵傳》:“武帝于東堂會送,問詵曰:‘卿自以為如何?’詵對曰:‘臣舉賢良封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覆車之轍 | 《舊五代史·晉書·李專美傳》:“若陛下不改覆車之轍,以賞無賴之軍,徒困蒸民,存亡未可知也。” |
春秋鼎盛 | 漢 賈誼《新書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儀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若比,況莫大諸侯權勢十此者乎?” |
器滿將覆 | 明·沈德符《野獲編·兵部·仇鸞談兵之舛》:“不敢具賓主,若兵備則竟隅侍,鸞晏然受之。人謂其器滿將覆矣。” |
覆水難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何進傳》:“國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 |
寧折不彎 | 《齊民要術 卷五 種榆白楊》:“白楊性甚勁直,堪為屋材,折則折矣,終不曲撓。” |
力能扛鼎 | 《史記·項羽本紀》:“籍(項羽)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
厭難折沖 | 漢·劉向《說苑·尊賢》:“故虞有宮之奇,晉獻公為之終夜不寐;楚有子玉、得臣,文公為之側席而坐。遠乎!賢者之厭難折沖也。” |
三足鼎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竇融傳》:“欲三分鼎,連衡合從,也宜以時定。” |
翻天覆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05回:“那時,一屋子人,拉這個,扯那個,正鬧得翻天覆地。” |
翻云覆雨 | 唐 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 |
折戟沉沙 | 唐 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消,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