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紙抱犬的成語故事
拼音tūn zhǐ bào quǎn
基本解釋吞紙充饑,抱犬御寒。形容家貧好學。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好學,家貧無資,累日不爨,乃時吞紙以實腹;寒無氈被,抱犬而臥。”
暫未找到成語吞紙抱犬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吞紙抱犬)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滿紙空言 | 張庸《章太炎先生問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題目,互相研究,滿紙空言,何以謂之擾亂治安?” |
抱頭鼠竄 | 宋 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夫陸賈,天下之辯士,吾前日遣之,智窮辭屈,抱頭鼠竄,顛狽而歸,僅以身免。” |
壯氣吞牛 | 明 孫梅錫《琴心記》第二十出:“男兒漢壯氣吞牛,丈夫志豈困荒丘?” |
紙老虎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94回:“猶之世俗所稱紙老虎,望之若真,未嘗不可欺人于一時,決不能持于久遠。” |
犬馬戀主 | 三國·魏·曹植《上責躬應詔詩表》:“踴躍之懷,瞻望反側,不勝犬馬戀主之情。”南朝·宋·鮑照《從臨海王上荊初發新渚》詩:“狐涂懷窟志,犬馬戀主情。” |
餓虎吞羊 | 《清平山堂話本 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一個初侵女色,由如餓虎吞羊。” |
氣吞牛斗 | 明 胡文煥《群音類選〈蟠桃記 誕孫相慶〉》:“看蘭孫,氣吞牛斗,知不是等閑人。” |
抱恨黃泉 | 唐·李賢等引注《邕別傳》:“臣所在孤危,懸命鋒鏑,湮滅土灰,呼吸無期。誠恐所懷隨軀腐朽,抱恨黃泉。”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精光。” |
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1章:“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一旦聽說要考試了,三位大臣立時著了慌。” |
服氣吞露 | 明·無名氏《洞玄升仙》第一折:“若論道姑休養,服氣吞露,搬離運坎,施仁布義,必有成仙之日也。” |
躍然紙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
畫虎不成反類犬 | 唐 劉知幾《史通 六家》:“如君懋《隋書》,雖欲祖述商周,憲章虞夏,觀其所述乃似《孔子家語》、臨川《世說》,可謂畫虎不成反類犬也。” |
犬牙交錯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吞吞吐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
聲色犬馬 | 宋 蘇轍《龍川別志》上卷:“不然,血氣方剛,若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
紙包不住火 | 古華《芙蓉鎮》第二章:“紙包不住火……那筆款子,你收留不得。” |
生吞活剝 | 唐 劉肅《大唐新語 譜謔》:“有棗強尉張懷慶好偷名士文章……人為之諺云:‘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 |
臨時抱佛腳 | 唐 孟郊《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 |
氣吞斗牛 | |
囫圇吞棗 | 宋 圓悟禪師《碧巖錄》:“若是知有底人,細嚼慢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圇吞個棗。” |
雞犬不寧 | 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嘩然而駭者,雖雞狗不得寧焉。” |
蠶食鯨吞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六》:“汝先遺二孤侄,汝蠶食鯨吞,幾無余瀝。” |
白紙黑字 | 孫中山《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曾不思憲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眾之擁護,假使只有白紙黑字之憲法,決不能保證民權,俾不受軍閥之摧殘。” |
一紙空文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近來又有了什么外銷名目,說是籌了款項,只能辦理本省之事;將來不過一紙空文咨部塞責。” |
氣吞山河 | 元 金仁杰《追韓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氣吞山河,知音未遇,彈琴空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