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幽探賾的成語故事
拼音chǎn yōu tàn zé
基本解釋闡;闡明;賾:幽深莫測。闡明和探究深奧精微的道理。
出處明·唐順之《吳儒人挽詩》序:“豈史主于紀大而略小,詩主于闡幽探賾,其為教一而其為體則異耶。”
暫未找到成語闡幽探賾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闡幽探賾)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空谷幽蘭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五回:“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 |
曲徑通幽 | 唐 常建《破峙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
幽期密約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四折:“焚名香暗中禱告:只愿得紅娘休劣,夫人休焦,犬兒休惡!佛羅,早成就了幽期密約。” |
探觀止矣 | |
通幽動微 | 《敦煌變文集·葉凈能詩》:“推五岳即須臾,制約宇宙,造化之內,無人可皆,通幽動微。” |
通幽洞冥 | 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文成作師,通幽洞冥。” |
洞幽察微 | |
探玄珠 | 《叔苴子·外編》:“昔人聞赤水中有玄珠也,相與沐而探之。” |
幽明異路 | 唐·朱慶余《冥音錄》:“幽明異路,人鬼道殊,今者人事相接,亦萬代一時。” |
揭篋探囊 | 《舊唐書·酷吏傳序》:“雖云固矣,而猶逾坦掘冢,揭篋探囊,死者于前,盜者于后,何者?” |
吊古尋幽 |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三十卷:“游山玩水,吊古尋幽,賞月吟風,怡情遣興,詩賦文詞,山川殆遍。” |
清音幽韻 | 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 |
闡幽明微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孝子》:“司風教者,重務良多,無暇彰表,則闡幽明微。” |
探頭探腦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18卷:“終看他未破,時時去他那下探頭探腦,心下也須疑它那下有個好處在。” |
通幽洞靈 | 南朝·梁·陸倕《新刻漏銘》:“尚辨天意,猶測地情。況我神造,通幽洞靈。” |
闡揚光大 | 明 李贄《與焦弱侯書》:“待木之人,望兄速了業緣,以闡揚光大此學為不朽事業。” |
探賾鉤深 | 語出《易·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 |
深山幽谷 | 《列子·黃帝》:“寢吾庭者,不愿深山幽谷。” |
黜陟幽明 | 《書·舜典》:“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孔傳:“黜退其幽者,升進其明者。” |
探囊取物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
下喬木入幽谷 | 《孟子·滕文公上》:“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幽谷者。” |
巴頭探腦 | 《鷓鴣天·乘公共交通車》:“乘客紛紛一字排,巴頭探腦費疑猜,東南西北車多少,不靠咱們這站臺。” |
微顯闡幽 | 《周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探竿影草 | 《鎮州臨濟慧照禪師語錄》:“有時一喝,如踞地金毛獅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
考績幽明 | 唐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吾賤且辱,不得與考績幽明之說。” |
探手可得 | 元·曾瑞卿《留鞋記》楔子:“自謂狀元探手可得,豈知時運不濟,榜上無名。” |
探賾索隱 | 《周易 系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兇。” |
顯微闡幽 | 《周易 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