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武操莽的成語故事
拼音lǚ wǔ cāo mǎng
基本解釋呂雉、武則天、曹操、王莽的合稱。舊時都被認為是以陰謀手段篡奪君位的野心家。因以之指竊取政權的國賊。
出處梁啟超《復金山中華會館書》:“即不愛皇,即不愛國,亦當愛身家,其忍聽呂武操莽為我寫賣奴契也?”
暫未找到成語呂武操莽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呂武操莽)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穩操勝算 | 《管子·明法解》:“故明操必勝之數,以治必用之民。” |
武不善作 | 《西游記》第六三回:“常言道:‘武不善作’,但只怕起手處不得留情,一時間傷了你的性命。” |
止戈為武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 |
經文緯武 | 唐 許敬宗《定宗廟樂議》:“雖復圣跡神功,不可得而窺測,經文緯武,敢有寄于名言。” |
富貴不淫,威武不屈 | 清·方亨咸《邵村雜記·武風子傳》:“其有道者歟?不然,何富貴不淫,威武不屈耶?”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鄭玄傳》:“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穩操勝券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平原君傳》:“且虞卿操其兩權,事成,操右券以責。” |
揚威耀武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三十五回:“揚威耀武顯神通,走石飛沙弄本事。” |
文治武功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法》:“湯以寬治民而除甚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
踵武前賢 | 戰國·楚·屈原《離騷》:“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
入文出武 | 唐·張說《河西節度副大使都督安公碑》:“總軍挾郡,入文出武。三十年間,式遏戎虜。” |
踵武相接 | 宋·陳亮《跋焦伯強帖》:“諸公巨人踵武相接,天下毫發絲粟之才,皆得以牽連成就,況且伯強之卓然能自見者乎!” |
威武不能屈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黃鐘大呂 | 《陸九淵集 語錄下》:“先生之文如黃鐘大呂,發達九地,真啟洙泗鄒魯之秘,其可不傳耶?” |
武藝超群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9回:“據這柴大官人,名聞寰海,聲播天下的人,教頭若非武藝超群,他如何肯薦上山?” |
文武全才 | 《舊五代史 和凝傳》:“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氣,后必享重位,爾宜謹事之。” |
揚威曜武 | 《魏書·蠕蠕匈奴宇文莫槐等傳論》:“是故魏氏祖宗揚威曜武,驅其畜產,收其部落。” |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 魯迅《記蘇聯版畫展覽會》:“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確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 |
十八般武藝 | 元 楊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憑著俺十八般武藝,定下了六十四處征塵。”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史進每日求王教頭點撥十八般武藝,一一從頭指教。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銃,鞭锏劍鏈撾,斧鉞并戈戟,牌棒與槍叉。” |
謀臣武將 | 漢 張衡《南都賦》:“爾其則有謀臣武將,皆能攫戾執猛,破堅摧剛。” |
武斷鄉曲 | 《史記 平準書》:“當此之時,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并豪黨之徒,以武斷于鄉曲。” |
操之過急 | 東漢 班固《漢書 五行地志中之下》:“匹馬觭輪無的反者,操之急矣。” |
我武惟揚 | 《尚書·泰誓中》:“今朕必往,我武惟揚,侵于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于湯有光。” |
狗咬呂洞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
草莽英雄 | 馮鏗《紅的日記》:“胸前和肩膀上纏著眩著人眼的紅色標幟,真是個‘草莽英雄’的氣慨。” |
武爵武任 | 《商君書 去強》:“興兵而伐,則武爵武任,必勝。” |
蘇武牧羊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8回:“他取筆就畫了一幅蘇武牧羊,畫了又要我題。” |
繩厥祖武 | 《詩經 大雅 下武》:“昭茲來許,繩其祖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