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節禮士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é jié lǐ shì
基本解釋屈己待人,尊重有見識有才能的人。
出處《明史·張居正傳》:“時徐階以宿老居首輔,與李春芳皆折節禮士?!?/p>
暫未找到成語折節禮士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折節禮士)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介之士 | 漢·趙曄《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彼越王者一節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
一支半節 | 梁啟超《新民說》第八節:“人民之望仁政以得一支半節之權利者,實含有亡國民之根性,明也?!?/td> |
一枝一節 | 明·莫是龍《畫說》:“畫樹之竅,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無有可直者?!?/td> |
一波三折 | 《宣和書譜 太上內景神經》:“然其一波三折筆之勢,亦自不茍?!?/td> |
一目之士 |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志雅堂雜抄》:“此書成于元代,道學之風甚盛,而能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動以詆斥宋儒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td> |
一肢一節 | 魯迅《準風月談·感舊以后(上)》:“但也因為所指的是一群,所以被觸著的當然也不會少,即使不是整個,也是那里的一肢一節。” |
一肢半節 | 明·袁宗道《讀孟子》:“三代而下,市鮮中行,得鄉愿之一肢半節,皆足以成世。” |
七折八扣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08回:“這里的客店錢,就拿兩塊洋錢出來,由得他七折八扣的勉強用了。” |
三折之肱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69回:“今聞老爺大展三折之肱,治我一國之主,若主上病愈,老爺江山有分,我輩皆臣子也,禮當拜請?!?/td> |
三折其肱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td> |
三折股為良醫 | 唐·歐陽詹《送洪孺卿赴舉序》:“三折股為良醫。予五升詞揚,四遭渏摭,是以竊知乎之則?!?/td> |
三折肱為良醫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 |
三折肱,為良醫 | 《左傳·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為良醫?!?/td> |
三節兩壽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二回:“三節兩壽,孝敬上司的錢,雖不敢任情減少,然而總是照著前任移交過來的簿子送的?!?/td> |
三茶六禮 | 我國舊時習俗,娶妻多用茶為聘禮,所以女子受聘稱為受茶。六禮,即婚姻據以成立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種儀式。參閱明陳耀文《天中記》卷四四、《儀禮·士昏禮》。 |
不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不修小節 | 《晉書 石苞傳》:“石苞……雅曠有智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td> |
不賓之士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周黨傳》:“天子以示公卿,詔曰:‘自古明王圣主,必有不賓之士?!?/td> |
不折不扣 | 茅盾《子夜 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窺戶的生活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墳墓生活!” |
不拘小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td> |
不拘細節 | 《舊唐書 文苑傳中 元萬頃》:“萬頃屬文敏速,然性疏曠,不拘細節,無儒者之風?!?/td> |
不撓不折 | 宋 劉炎《邇言》:“夫觀錢塘江潮,猶猛士之肝膽決裂,義士之怒發沖冠。觀仙都天柱,猶直臣之氣,不撓不折,社稷之佐,拓地擎天。” |
不櫛進士 | 唐 朱揆《諧噱錄 不櫛進士》:“關圖有妹能文,每語人曰:‘有一進士,所恨不櫛耳?!?/td> |
叢輕折軸 | 東漢 班固《漢書 中山靖王劉勝傳》:“臣身遠與寡,莫為之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叢輕折軸。” |
東撙西節 | 郭沫若《塔·萬引》:“他在這樣躊躕時,他的家計卻一天一天地逼迫攏來了,虧他的夫人挖肉補瘡,東撙西節地還能勉強維持著?!?/td> |
東量西折 | 元·高明《琵琶記·義倉賑濟》:“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東量西折’,難教小人賠償?!?/td> |
喪身失節 | 魯迅《小說舊聞鈔·紅樓夢》:“以妙玉之孤潔而橫罹盜窟,并被以喪身失節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賕之謗,作者蓋深痛之也。” |
為五斗米折腰 | 《晉書 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