渙然冰釋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àn rán bīng shì
基本解釋渙然:消散的樣子;釋:消散、解除。指像冰塊溶化流散一樣。比喻誤會、疑慮、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處晉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若江海之浸,膏澤之潤,渙然冰釋,怡然理順,然后為得也。”
暫未找到成語渙然冰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渙然冰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不釋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 |
冰壺秋月 | 宋 蘇軾《贈潘谷》詩:“布衫漆黑手如龜,未害冰壺貯秋月。” |
杯酒釋兵權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
渾然一體 | 《二程遺書》第二卷上:“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釋車下走 | 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行數百數,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
冰解的破 | 清 曾國藩《<經史百家簡編>序》:“惟校讎之學,我朝獨為卓絕,干嘉間巨儒輩出,講求音聲故訓,校勘疑誤,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
冷若冰霜 | 清 劉鄂《老殘游記續集》第二回:“笑起來一雙眼又秀又媚,卻是不笑起來又冷若冰霜。” |
如履薄冰 | 《詩經 小雅 小旻》:“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
處之泰然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宋 朱熹注:“顏子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喟然長嘆 | 《論語·子罕》:“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 |
春冰虎尾 | 《尚書·君牙》:“心之憂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
意興索然 |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一回:“景公意興索然。左右問曰:‘將回宮乎?’景公曰:‘可移於梁邱大夫之家。’”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仙人島》:“綠云顧父曰:“圣人無字門人者,‘孝哉……’一句,即是人言。”王聞之,意興索然。” |
手不釋書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 |
超然物外 | 宋 葉夢得《石林詩話》:“淵明正以脫略世故,超然物外為適,顧區區在位者,何足概其心哉?” |
超然絕俗 | 漢·班固《為第五倫薦謝夷吾疏》:“方之古賢,實有倫序,采之于今,超然絕俗,誠社稷之蓍龜,大漢之棟甍。” |
蕩然無余 | 南朝·梁·任昉《為梁武帝集墳籍令》:“近災起柏梁,遂逐渠閣,青編素簡,一同煨燼,湘囊綖柣,蕩然無余。” |
豁然開朗 | 晉 陶潛《桃花源記》:“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
書不釋手 | 《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 |
黯然神傷 | 清 百一居士《壺天錄》:“女更黯然神傷,泫然流涕。” |
躍然紙上 | 清 薛雪《一瓢詩話》:“如此體會,則詩神詩旨,躍然紙上。” |
冰天雪地 | 清 蔣士銓《雞毛房》詩:“冰天雪地風如虎,裸而泣者無棲所。” |
毛骨悚然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2回:“左右將此檄傳進,操見之,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 |
夷然自若 | 《魏書 盧義僖傳》:“內外惶怖,義僖夷然自若。” |
勃然大怒 | 東漢 班固《漢書 谷永傳》:“是故皇天勃然發怒。” |
冥然兀坐 | 明·歸有光《項脊軒志》:“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