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骼埋窆的成語故事
拼音yǎn gé mái biǎn
基本解釋見“掩骼埋胔”。
出處《后漢書·趙咨傳》:“但以生者之情,不忍見形之毀,乃有掩骼埋窆之制。”
暫未找到成語掩骼埋窆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掩骼埋窆)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掩人耳目 |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事跡顯然,雖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
十面埋伏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huì)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瑕不掩瑜 | 西漢 戴圣《禮記 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葬玉埋香 | 《法書苑》:“《玉溪編事》:王蜀時(shí)秦州節(jié)度使王承儉筑城,獲瓦棺,中有石刻曰:‘隋開皇二年渭州刺史張祟妻王氏。’銘有云‘深深葬玉,郁郁埋香。’之語。” |
埋頭苦干 | 魯迅《且介亭雜文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 |
迅雷不及掩耳 | 《晉書 石勒載記上》:“出其不意,直沖末抷帳,敵必震惶,計(jì)不及設(shè),所謂迅雷不及掩耳。” |
出其不意,掩其不備 | 語出《孫子 計(jì)》:“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歸師勿掩,窮寇莫追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95回:“‘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汝可從小路抄箕谷退兵。吾自引兵當(dāng)斜谷之兵。” |
遮遮掩掩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這里小姐,起初害羞,遮遮掩掩。今番背卻夫人,一般也老落起來。” |
水來土掩 | 元 高文秀《澠池會(huì)》:“自古道兵來將迎,水來土堰,他若領(lǐng)兵前來,俺這里領(lǐng)兵與他交鋒。” |
變跡埋名 | 明·梅鼎祚《玉合記·诇約》:“都?xì)w欲界,輕財(cái)任俠,也屬微塵,雖已變跡埋名,還要棄家訪道。” |
江郎才掩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6回:“煬帝好大喜功,每事自恃有才,及至征蠻草詔,便覺江郎才掩。” |
疾霆不暇掩目 | 《淮南子 兵略訓(xùn)》:“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
系馬埋輪 | 語出《孫子 九地》:“是故方馬埋輪,未足恃也。”曹操注:“方,縛馬也;埋輪,示不動(dòng)也。” |
兩葉掩目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xué)》:“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
瘞玉埋香 | 南宋·吳文英《鶯啼序》:“別后訪、六橋無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幾番風(fēng)雨。” |
隱跡埋名 | 元·關(guān)漢卿《裴度還帶》第二折:“或有山間林下,懷才抱德,隱跡埋名。” |
歸師勿掩,窮寇勿追 | 《孫子·軍事》:“歸師勿遏,師必闕,窮寇勿追。” |
掩耳盜鈴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fù)而走,則鐘大不可負(fù)。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
東掩西遮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卷七:“別件事,或者有些東扯西拽,東掩西遮,東三西四,不容易說話。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一天好事。” |
隱姓埋名 | 元 王子一《誤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聞達(dá),隱姓埋名作莊家學(xué)耕稼。” |
掩目捕雀 | 晉 陳壽《三國志 魏志 陳琳傳》:“諺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大國之事,其可以詐立乎!” |
埋天怨地 | 元 鄭廷玉《看錢奴》第一折:“每日在吾廟里,埋天怨地。” |
掩過揚(yáng)善 | 《漢書·丙吉傳》:“[丙吉]于官屬掾吏,務(wù)掩過揚(yáng)善。” |
不伏燒埋 | 元 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棘》第四折:“休道你兄弟不伏燒埋,由你便直打到梨花月上來;若不打,這頑皮不改。” |
掩鼻偷香 |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huì)元·馬頰本空禪師》:“師曰:‘節(jié)目上更生節(jié)目。’僧無語。師曰:‘掩鼻偷香,空招罪犯。’” |
疾雷不暇掩耳 | 晉 傅玄《傅子 闕題》:“我欲戰(zhàn)而彼不欲戰(zhàn)者,我鼓而進(jìn)之若山崩河溢,當(dāng)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御之。” |
掩鼻而過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