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幽燭微的成語故事
拼音dòng yōu zhú wēi
基本解釋洞:洞察;幽:深遠;燭:照亮;微:微末,精細處。形容目光銳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細微之處。
出處明 吳承恩《贈郡伯愚邵公報政序》:“有洞幽燭遠之明,有含茹翕張不疾不徐之度?!?/p>
暫未找到成語洞幽燭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洞幽燭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謹小慎微 | 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td> |
體恤入微 | 鄭觀應《盛世危言·女教》:“俄國特設教女收生院,凡胎前產后一切要癥,必須明白透澈,體恤入微。” |
漏洞百出 | 姚雪垠《<歧路燈>序》:“我們從《歧路燈》中感到親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種世俗人物,同時也看出來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td> |
視微知著 |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將寡兵微 | 元·無名氏《黃鶴樓》第三折:“然劉備將寡兵微,我則彼立劉朝,復興漢世,非小官之能?!?/td> |
兵微將寡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他兄弟雖多,兵微將寡?!?/td> |
無微不至 | 宋 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td> |
微故細過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中山恭王袞傳》:“此亦大罪惡耳,其微故細過,當掩覆之?!?/td> |
微不足道 | 清 閻爾梅《白耷山人文集》:“又好讀古人書,遇古人有氣誼、事功、文章者,輒慨然欣慕,其卑不足值者,心鄙夷之?!?/td> |
聽微決疑 | 《鹖冠子·天則》:“圣王者有聽微決疑之道,能屏讒權實?!?/td> |
風燭殘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1回:“只這風燭殘年,沒的倒得眼淚倒回去,望肚子里流?!?/td> |
偶燭施明 | 漢 王符《潛夫論》:“堯舜之德,譬猶偶燭施明于幽室也,前燭照之,后燭益明,非前燭昧,后燭彰也,乃二燭相因而成大光。” |
空谷幽蘭 | 清·劉鶚《老殘游記續集遺稿》第五回:“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td> |
識微知著 | |
洞若觀火 | 明 林潞《江陵救時之相論》:“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td> |
空洞無物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排調》:“王丞相枕周伯仁膝,指其腹曰:‘卿此中何所有?’答曰:‘此中空洞無物,然容卿輩數百人?!?/td> |
禍起隱微 | 宋·王曾《諫作玉清昭應宮》:“圣人貴于謀始,智者察于未形。禍起隱微,危生安逸?!?/td> |
微乎其微 | 清 楊倫《杜詩鏡銓》眉批引蔣弱六云:“寫妙技不覺說入自家語,微乎其微。” |
無底洞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56回:“羅子富與姚季莼兩人合擺個莊,不限杯數,自稱為‘無底洞’,大家都不服?!?/td> |
火燭小心 | 清 邗上蒙人《風月夢》第十回:“你點火把送賈老爺回府,你就家去罷。家中門戶火燭小心。” |
曲徑通幽 | 唐 常建《破峙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td> |
引蛇出洞 | 梁實秋《聾》:“弄蛇者吹起笛子就能引蛇出洞,使之昂首而舞?!?/td> |
狗咬呂洞賓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25回:“沒良心的,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td> |
力微任重 | 唐·張說《讓平章事表》:“若志小謀大,力微任重,豈敢顧惜微軀?” |
微過細故 | 《三國志·魏書·中山恭王傳》:“其微過細故,當掩覆之?!?/td> |
防微杜漸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丁鴻傳》:“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兇妖消滅,害除福湊矣。” |
體貼入微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8回:“‘只要心平點,少看點利錢,那些貧民便受惠多了。’我笑道:‘這可謂體貼入微了?!?/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