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怒難犯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òng nù nán fàn
基本解釋群眾的憤怒不可觸犯。
出處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十年》:“眾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
暫未找到成語眾怒難犯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眾怒難犯)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難得糊涂 | 林語堂《中國人之聰明》:“鄭板橋曰:‘難得糊涂’。” |
易放難收 | 宋·朱熹《答鞏仲至》:“所謂修辭立誠以居業者,欲吾之謹夫所發以致其實,而尤先于言語之易放難收也。” |
萬眾一心 | 清 金安清《洋務宜遵祖訓,安內攘外,自有成效說》:“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上下聯絡,萬眾一心。” |
難言之隱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眾多非一 | 漢 王充《論衡 別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廟,眾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
敵眾我寡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眾,弱固不可以敵強。” |
起兵動眾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華敷傳》:“不可以興土功,不可以會諸侯,不可以起兵動眾,舉大事,必有大殃。” |
眾喣山動 | 明 李東陽《余肅敏公傳》:“役未及興,而眾喣山動。”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難以置信 | 馬克·吐溫《競選州長》:“當真把我的名字牽連到這個不名譽的嫌疑上面,一時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
烏合之眾 | 管仲《管子》:“烏合之眾,初雖有歡,后必相吐,雖善不親也。” |
作亂犯上 | 清·黃世仲《洪秀全演義》第21回:“智者稱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為作亂犯上。” |
難上加難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七回:“所有上條陳一事,竟是難上加難。” |
罄竹難書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眾建賢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比眾不同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四回:“原來悟空筋斗云比眾不同,十分快疾,把個金星撇在腦后,先至南天門外。” |
面有難色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5回:“賈大少爺因為奎官之事,面有難色,尚未回答得出。” |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西漢·司馬遷《史記·張儀列傳》:“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
眾所瞻望 | 宋·蔡襄《答趙內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 |
強人所難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去住兩難 | 漢·蔡琰《胡笳十八拍》:“去住兩情兮誰具陳。” |
梟首示眾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39卷:“汪革照律該凌遲處死,仍梟首示眾,決不待時。” |
患難見真情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難割難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次日,探春將要起身,又來辭寶玉。寶玉自然難割難分。” |
博采眾長 | 北齊 魏收《魏書 劉芳傳》:“考括墳籍,博采群議。” |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 明·酉陽野史《續三國演義》第38回:“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既來至此,焉有怯進之理?” |
有國難投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二折:“我這里叫盡屈有誰來分剖,送的我眼睜睜有國難投。” |
騎虎難下 | 《明史 袁化中傳》:“懼死之念深,將鋌而走險,騎虎難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