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腸寸裂的成語(yǔ)故事
拼音gān cháng cùn liè
基本解釋肝臟與腸子好像被一寸一寸地?cái)嗔岩粯印P稳萑f分悲痛。
出處梁?jiǎn)⒊兑獯罄▏?guó)三杰傳》第25節(jié):“王英瑪努埃聞之,肝腸寸裂,痛哭不食者三日。”
暫未找到成語(yǔ)肝腸寸裂 的典故!
更多成語(yǔ)出處和典故
※ 與(肝腸寸裂)相關(guān)的成語(yǔ)及歷史出處:
成語(yǔ) | 歷史出處 |
---|---|
一寸丹心 | 宋 楊萬里《誠(chéng)齋集 卷十二 新除廣東常平之節(jié)感恩書懷》詩(shī):“向來百煉今繞指,一寸丹心白日明。” |
寸進(jìn)尺退 |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 唐·韓愈《上兵部李侍郎書》:“寸進(jìn)尺退,卒無所成。” |
肝髓流野 | 《舊唐書·蕭瑀傳》:“上奔播六年,中原之人,與賊肝髓流野,得復(fù)宗廟,遺老殘民聞?shì)涶R音,流涕相歡。” |
披肝瀝膽 | 唐 劉賁《應(yīng)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或有以系危之機(jī),兆存亡之變者,臣清披肝瀝膽,為陛下別白而重言之。” |
寸步不離 | 南朝 梁 任昉《述異記》:“夫妻相重,寸步不相離。” |
肝膽欲碎 | |
饑腸轆轆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西湖主》:“而枵腸轆轆,饑不可堪。” |
肝膽過人 | |
一寸光陰一寸金 | 唐 王貞白《白鹿洞》:“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隳肝瀝膽 | 唐·元稹《上裴度相公書》:“宰物者雖朝許之以綸誥,暮許之以專席,厚則厚矣,遽責(zé)有隳肝瀝膽同廝養(yǎng)之用力,亦難哉!” |
身敗名裂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3回:“看來許多舉人、進(jìn)士做了官,往往因?yàn)閹资畠摄y子的賄弄,身敗名裂。” |
牽腸掛肚 | 明 馮夢(mèng)龍《喻世明言》:“起手時(shí),牽腸掛肚;過后去,喪魄銷魂。” |
發(fā)指眥裂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瞋目視項(xiàng)王,頭發(fā)上指,目眥盡裂。” |
露膽披肝 | 唐·李遠(yuǎn)《蟬蛻賦》:“擘肌分理,有謝于昔時(shí);露膽披肝,請(qǐng)從于今日。” |
心膽俱裂 | 明 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大37回:“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叼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jì)崩摧,群雄亂國(guó),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 |
鼠目寸光 | 清 蔣士銓《臨川夢(mèng)》:“尋章摘句,別類分門,湊成各樣新書,刻板出賣。嚇得那一班鼠目寸光的時(shí)文朋友,拜到轅門,盲稱嚇贊。” |
進(jìn)寸退尺 | 先秦 李耳《老子》:“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 |
兜肚連腸 | 魯迅《狂人日記》:“吃了幾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魚是人,便把他兜肚連腸的吐出。” |
寸草春暉 | 唐 孟郊《游子吟》詩(shī):“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bào)得三春暉!” |
一寸赤心 | 宋·陸游《江北莊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詩(shī):“飛霜掠面寒壓指,一存赤心惟報(bào)國(guó)。” |
羊腸小道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45回:“前面彎彎曲曲,盡是羊腸小道。” |
羊腸小徑 | 巴金《家》:“進(jìn)了這門,他們即發(fā)現(xiàn)一條羊腸小徑躺在竹林中間。” |
瀝膽墮肝 | 唐 李頎《雜曲歌辭 行路難》詩(shī):“世人逐勢(shì)爭(zhēng)奔走,瀝膽隳肝惟恐后。” |
木石心腸 | 清 洪楝園《后南柯 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dòng)。” |
肝膽楚越 | 莊周《莊子 德充符》:“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 |
腦滿腸肥 | 唐 李百藥《北齊書 瑯邪王儼傳》:“瑯邪王年少,腸肥腦滿,輕為舉措。” |
腸回氣蕩 | 蘇雪林《玉溪詩(shī)謎》:“這一首真是心顫魂飛、腸回氣蕩時(shí)做出來的好詩(shī)。” |
嘔心抽腸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那些嘔心抽腸的鬼,更不知哭到幾時(shí),才是住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