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突鴟張的成語故事
拼音láng tū chī zhāng
基本解釋像狼一樣奔突,像鷂鷹一樣張開翅膀。形容壞人猖狂囂張到了極點(diǎn)。
出處清·林則徐《會(huì)諭澳同知再行諭餉義律繳土兇稿》:“如此狼突鴟張,豈能將就姑容,致貽民害。”
暫未找到成語狼突鴟張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狼突鴟張)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突飛猛進(jìn) | 鄒韜奮《患難馀生記》第三章:“進(jìn)步文化的突飛猛進(jìn),雖有利于國家民族,雖有利于人民大眾,但卻是頑固派反動(dòng)派的莫大的障礙物。” |
狼號(hào)鬼哭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況且寶玉才好了些,連我們也不敢說話,你反打的人狼號(hào)鬼哭的!” |
鋪張浪費(fèi)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huì)第二次全體會(huì)議上講話》:“要勤儉建國,反對(duì)鋪張浪費(fèi),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 |
慌里慌張 | 老舍《假若我有那么一箱子畫》:“因?yàn)椴埦褪悄敲磦€(gè)一天到晚慌里慌張的人,這個(gè)腳朝天的圖章正好印上了他的人格。” |
化鴟為鳳 | 語出《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shí)考城令河內(nèi)王渙,政尚嚴(yán)猛,聞?dòng)[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 |
大張旗鼓 | 清 張春帆《宦海》:“李參戎帶著這些人陸續(xù)出了鎮(zhèn)南關(guān),便大張旗鼓,排齊隊(duì)伍,浩浩蕩蕩地向前進(jìn)發(fā)。” |
狼吞虎咽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34回:“有一寸見方大小,和在飯里,不上一刻工夫,狼吞虎咽,居然吃個(gè)精光。” |
空手套白狼 | 王朔《玩兒的就是心跳》:“我們都是急性子,無利不起早,講究的是空手套白狼。” |
張徨失措 | 朱自清《白種人——上帝的驕子》:“這突然的襲擊使我張徨失措。” |
異軍突起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少年欲立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
綱舉目張 | 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用民》:“壹引其綱,萬目皆張。”漢 鄭玄《<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 |
突如其來 | 《周易 離》:“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地。’” |
曲突移薪 | 清·李漁《玉搔頭·媲美》:“曲突移薪計(jì)未忠,焦頭爛額敢居功。” |
引狼入室 | 元 張國寶《羅李郎》:“我不是引的狼來屋里窩,尋得蛐蜒鉆耳朵。” |
發(fā)皇張大 | 《新華文摘》1981年第11期:“我取為書名,無非暗示蔣政權(quán)壓迫左翼文藝,雖甚殘酷,然而左翼文藝必將發(fā)皇張大,有如宿莽之冬生不死或遇冬不枯也。” |
劍拔弩張 | 南朝 梁 袁昂《古今書評(píng)》:“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駑張。” |
狼狽為奸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詩翁畫客狼狽為奸,怨女癡男鴛鴦并命。” |
狼心狗肺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那知這賊子恁般狼心狗肺,負(fù)義忘恩。” |
拒虎進(jìn)狼 | 明 張煌言《復(fù)郎廷佐書》:“乃拒虎進(jìn)狼,既收漁人之利于河北。” |
失張冒勢 | 《金瓶梅詞話》第三十回:“春梅道:‘怪因,失張冒勢,恁唬我一跳。有要沒緊,兩頭回來游魂哩。’” |
曲突徙薪 | 東漢 班固《漢書 霍光傳》:“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為上客。” |
張牙舞爪 | 《敦煌變文集 孔子項(xiàng)托相問書》:“魚生三日游于江湖,龍生三日張牙舞爪。” |
失張失志 | 《清平山堂話本 簡貼和尚》:“那婆子聽得叫,失張失志,出去迎接來叫的官人。” |
張冠李戴 | 明 田藝蘅《留青日札 張公帽賦》:“諺云:‘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有人作賦云:‘物各有主,貌貴相宜。竊張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張口結(jié)舌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3回:“公子被他問得張口結(jié)舌,面紅過耳。” |
虎狼之勢 | 《淮南子 要略》:“孝公欲以虎狼之勢而吞諸侯。” |
狼子野心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四年》:“子文曰:‘必殺之。是子也,熊虎之狀,而豺狼之聲,弗殺,必滅若敖氏矣。’諺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 |
張大其詞 | 唐·韓愈《送楊少尹序》:“太史氏又能張大其事,為傳繼二疏蹤跡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