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移默奪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án yí mò duó
基本解釋謂不露形跡地改變或取得。
出處明·歸有光《〈洪范〉傳》:“然有養(yǎng)之、厚之、節(jié)之、教之、不傷之,所不能及者,故必有潛移默奪于冥冥之中。”
暫未找到成語潛移默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潛移默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默默無聞 | 明 李楨《剪燈余話》:“而使之昧昧無聞,安得不飲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
強取豪奪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
星霜屢移 | 唐 高適《為東平薛太守進王氏瑞詩表》:“星霜屢移,書奏仍闕。” |
貧賤不移 | 《孟子 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默不做聲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劉峰默不做聲,順著梯子下了幾階,又回身關好柜底板。” |
先聲奪人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一年》:“軍志有之:先人有奪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貧賤不能移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暴取豪奪 |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
將奪固與 | 先秦 李耳《老子》:“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
斗轉星移 | 唐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閑云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 |
移日卜夜 | 清 錢謙益《黃埔及六十壽序》:“清歌妙舞,移日卜夜。” |
爭分奪秒 | 《晉書 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陰,至于眾人,當惜分陰。” |
蹊田奪牛 | 《左傳·宣公十一年》:“‘牽牛以蹊人之田,而奪之牛。’牽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奪之牛,罰已重矣。” |
奪其談經(jīng) | |
日中則移,月滿則虧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之常數(shù)也。” |
物換星移 | 唐 王勃《滕王閣》詩:“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
殺生與奪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王制》:“貴賤殺生與奪,一也。” |
潛移默化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 |
曲突移薪 | 清·李漁《玉搔頭·媲美》:“曲突移薪計未忠,焦頭爛額敢居功。” |
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 | 魯迅《記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而且證明了我們中國,確有許多‘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必說真話的人們。” |
移花接木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
扯鼓奪旗 | 元 鄭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統(tǒng)雄兵劈面相持,驅貔虎扯鼓奪旗。” |
沉默寡言 | 《新唐書 梁崇義傳》:“后為羽林射生,事來瑱,沉默寡言。” |
矢志不移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仇大娘》:“仲叔尚廉利其嫁,屢勸駕,邵氏矢志不搖。” |
爭權奪利 | 鄒韜奮《消弭內(nèi)戰(zhàn)的唯一途徑》:“任何為私人私黨爭權奪利的內(nèi)戰(zhàn)都必然地要為全國民眾所唾棄。” |
時移世變 | 唐 白居易《唐淮南節(jié)度使李公家廟碑銘序》:“朝當晏駕,時移世變,遂出掾高要,佐潯陽。” |
奪人之愛 | 錢鐘書《圍城》:“你不是跟她很好么?奪人之愛,我可不來。人棄我取,我更不來。” |
堅定不移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唐文宗開成五年》:“推心委任,堅定不移,則天下何憂不理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