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的成語故事
拼音xiǎo guó guǎ mín
基本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處先秦 李耳《老子》:“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暫未找到成語小國寡民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小國寡民)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國三公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五年》:“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
一家老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十回:“當日接了書信,便與弟曹德及一家老小四十余人,帶從者百余人,車百余輛,徑望兗州而來。”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七卷:“你若無事退回,我自養你一家老小,如要原錢還府,也是我出。” |
一小撮 | 毛澤東《國民黨反動派由“呼吁和平”變為呼吁戰爭》:“一小撮死硬派不要幾天就會從寶塔尖上跌下去,一個人民的中國就要出現了。” |
一驚非小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6回:“燈籠滅了,包袱也不見了,這一驚非小。” |
一民同俗 | 語出《晏子春秋·問上十八》:“古者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七大八小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十回:“有幾張樹根的坐具,卻是七大八小的不勻。”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八回:“這十二釵說是金陵的,怎么家里這些人如今七大八小的就剩了這幾個。” |
七老八小 | 馮志《敵后武工隊》第五章:“起開,我又不七老八小的,攙著架著干什么?” |
萬國來朝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2回:“太平年萬國來朝,雍熙世八仙慶壽。” |
萬民涂炭 | 《尚書·仲虺之誥》:“有夏昏德,民墜涂炭。” |
三徙成國 |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貴因》:“舜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
上醫醫國 | 《國語·晉語八》:“文子曰:‘醫及國家乎?’對曰:‘上醫醫國,其次疾人,固醫官也。’” |
不修小節 | 《晉書 石苞傳》:“石苞……雅曠有智局,容儀偉麗,不修小節。” |
不拘小節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虞延傳》:“(延)性敦樸,不拘小節,又無鄉曲之譽。” |
不無小補 | 宋 朱熹《朱子全集 尚書一》:“諸家雖或淺近,要亦不無小補,但在詳擇之耳。” |
不羈之民 | 漢 桓寬《鹽鐵論 論功》:“不牧之地,不羈之民。” |
與民休息 | 東漢·班固《漢書·昭帝紀》:“海內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之要,輕徭薄賦,與民休息。” |
與民偕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故堯舜與民偕樂,以仁德化天下。” |
與民同樂 | 《孟子·梁惠王下·莊暴見孟子》:“今王四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 |
與民同憂 | 宋·蘇舜欽《詣匭疏》:“豈上位務在鎮靜,不須與民同憂也?” |
與民更始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朕嘉唐虞而樂殷周,據舊以鑒新。其赦天下,與民更始。” |
與民除害 | 漢 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丞相銜奉國威,為民除害,元惡大憝,心當梟夷。” |
專權誤國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 |
兩國相戰,不斬來使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69回:“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于禮不當。” |
兩小無猜 | 唐 李白《長干行》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
喪師辱國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貫、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鋒復軍殺將,喪師辱國,大肆誹謗,欲皇上加罪。” |
喪權辱國 | 郭沫若《中國史稿》第五編第一章第一節:“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條款,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 |
為國為民 | 明·無名氏《漁樵閑話》第一折:“有為國為民賢才,因苦諫不聽,反遭誅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