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落歸秋的成語故事
拼音yè luò guī qiū
基本解釋樹葉在秋天飄落。比喻事物有一定歸宿。
出處元·貫云石《斗鵪鶉·佳偶》曲:“美眷愛,俏伴侶。葉落歸秋,花生滿路?!?/p>
暫未找到成語葉落歸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葉落歸秋)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扁舟 | 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td> |
一葉報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td>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td>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彼?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td>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td>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td> |
一命歸西 | 老舍《四世同堂》:“不留神?好,噗哧一下兒,我不就一命歸西了嗎!” |
一命歸陰 | 清·俞萬春《蕩寇志》第99回:“蘭生一銅人橫掃過去,打著穆春腰肋,一命歸陰?!?/td> |
一塊石頭落了地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九回:“次后忽然寶玉去了,他兩個又是那個光景兒,母子二人心中更明白了,越發一塊石頭落了地,而且是意外之想,彼此放心,再無別意了?!?/td> |
一塊石頭落地 | |
一字不落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3回:“偶然兩句吹到耳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
一字千秋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史書佔畢一》:“夫詩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td> |
一心同歸 | 《淮南子 泰族訓》:“上唱而民和,上動而下隨,四海之內,一心同歸?!?/td> |
一日三秋 | 南朝 梁 何遜《為衡山侯與婦書》:“路邇人遐,音塵寂絕,一日三秋,不足為喻?!?/td> |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 《詩經 王風 采葛》:“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td> |
一碼歸一碼 | |
一落千丈 | 唐 韓愈《聽穎師彈琴》:“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
一錢不落虛空地 | 清·李寶嘉《文明小史》第五回:“只得自己暗地里送了委員一千兩銀子,好在一錢不落虛空地,將來自有作用。” |
七上八落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一回:“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的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那心頭一似十五個吊桶,七上八落的響,渾身卻如重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口里連聲叫苦?!?/td> |
七零八落 | 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有文禪師》第42卷:“無味之談,七零八落?!?/td> |
萬代千秋 | 晉·無名氏《平西將軍周處碑》:“書方易折,家揭難留,鐫茲幽在,萬代千秋?!?/td> |
萬古千秋 | 唐 周樸《望中懷古》:“齊心樓上望浮云,萬古千秋空姓名?!?/td> |
萬歲千秋 | 《戰國策 楚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夢……仰天而笑曰:‘樂矣,今日之游也。寡人萬歲千秋之后,誰與此樂矣?’” |
萬載千秋 | 明 無名氏《賀元宵》第三折:“當今圣主存仁孝,萬載千秋亨太平?!?/td> |
上南落北 | 元·無名氏《朱砂擔》第一折:“他又不和我一搭兒做買賣,我怎知他上南落北?!?/td> |
下落不明 | 馬識途《清江壯歌》尾章:“我的女兒,從此下落不明?!?/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