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枝摘葉的成語故事
拼音xún zhī zhāi yè
基本解釋比喻追求事物次要的、非根本的東西。
出處宋 嚴羽《滄浪詩話 詩評》:“建安之作,全在氣象,不可尋枝摘葉。”
暫未找到成語尋枝摘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尋枝摘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葉扁舟 | 宋·蘇軾《前赤壁賦》:“駕一葉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
一葉報秋 | 唐·鮑溶《始見二毛》詩:“百川赴海返潮易,一葉報秋歸樹難。”唐·柳氏《楊柳枝》詞:“一葉隨風忽報秋,縱使君來豈堪折。” |
一葉知秋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說山川》:“以小明大,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
一葉落知天下秋 | 《淮南子 說山訓》:“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宋 唐庚《文錄》引唐人詩:“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 |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葉迷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五回:“世上這般雙瞳如豆、一葉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幾個深明大義的呢!” |
一葉障目 | 毛澤東《論持久戰(zhàn)》:“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 《鶚冠子 天則》:“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
一枝一棲 | |
一枝一節(jié) | 明·莫是龍《畫說》:“畫樹之竅,只在多曲,雖一枝一節(jié),無有可直者。” |
一枝之棲 | 《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 |
不蔓不枝 | 宋 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東尋西覓 | 《平妖傳》第十回:“比及讓了他罷了,又來東尋西覓,只恐還在左近,放心不下。” |
兩葉掩目 | 北齊·劉晝《劉子新論·專學》:“夫兩葉掩目,則冥然無睹;雙珠填耳,必寂然無聞。” |
買笑尋歡 | 歐陽予倩《潘金蓮》第二幕:“他仗著有錢有勢,到這兒來買笑尋歡,他哪兒有甚么真情真義?” |
倡條冶葉 | 宋 歐陽修《玉樓春》詞:“南園粉蝶能無數(shù),度翠穿紅來復去。倡條冶葉恣留連,飄蕩輕于花上絮。” |
傲霜枝 | 宋 蘇軾《贈劉景文》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
共枝別干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52回:“他們所注之書,或所見不同,各有所取;或師資相傳,共枝別干。” |
冰銷葉散 | 《隋書 越王侗傳》:“若王師一臨,舊章暫睹,自應解甲倒戈,冰銷葉散。” |
冶葉倡條 | 唐 李商隱《燕春臺》詩:“蜜房羽客類芳心,冶葉倡條遍相識。” |
別生枝節(jié) |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 徐錫麟安慶起義清方檔案》:“現(xiàn)在人心皆惑,稍一宣揚,誠恐別生枝節(jié),當遵諭格外秘密。” |
剪枝竭流 | 《魏書·高閭傳》:“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源不塞,本不拔,雖剪枝竭流,終不可絕矣。” |
加葉添枝 | |
加枝添葉 | 《金瓶梅傳奇》第十三回:“湯裱褙道:‘不是奴才夸口,敢怕時日久時,便是王抒親看,也難辨真?zhèn)巍?’遂又加枝添葉,把如何拿王抒欺君誤國罪唬她,唬得她當場暈死過去。” |
千仞無枝 | 《水經(jīng)注·汶水》:“松樅高千仞而無枝,非憂王室之無柱也。” |
千枝萬葉 | 西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辟若伐樹而引其本,千枝萬葉,則莫得弗從也。” |
南枝北枝 | 唐 李嶠《鷓鴣》詩:“可憐鷓鴣飛,飛向樹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
發(fā)奸摘覆 |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彼鋪張于條教號令之末,矜詡于發(fā)奸摘覆之神,曷足語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