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簦躡屩的成語故事
拼音dān dēng niè juē
基本解釋擔簦:背著傘;屩:草鞋。背著傘,穿著草鞋。形容艱苦地長途跋涉。
出處清·汪琬《林立軒壽序》:“擔簦躡屩,言旋故里。”
暫未找到成語擔簦躡屩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擔簦躡屩)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七擔八挪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4回:“因與眾人在吳道官房里算帳,七擔八挪纏到這咱晚。” |
兩頭擔心 | |
兒行千里母擔憂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4回:“你這個冤家,在何處飲酒,這早晚方回,全不知兒行千里母擔憂。” |
千斤重擔 | 曾樸《孽海花》第六回:“本是乖巧不過的人,落得把千斤重擔卸在他身上。” |
受怕?lián)@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恁的般受怕?lián)@,又不圖甚浪酒閑茶。” |
家無擔石 | 宋朝蘇軾《乞賻贈劉季孫狀》:“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儋(擔)石。” |
尖擔兩頭脫 | 元·關(guān)漢卿《救風(fēng)塵》第三折:“若與了一紙休書,那婦人就一道煙去了,這婆娘他若不嫁我呵,可不弄得尖擔兩頭脫。” |
尖擔擔柴兩頭脫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7回:“我理會得,但你去,討得討不得,趁早回來,不要弄做‘尖擔擔柴兩頭脫’也。” |
布衣芒屩 | 元·無名氏《范張雞黍》第四折:“多謝你荊州太守漢循良,舉薦我布衣芒屩到朝堂。” |
扁擔沒扎,兩頭打塌 | 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zhuǎn)折點》:“他尚未計算到他的實力和他的企圖之間的不相稱,以致‘扁擔沒扎,兩頭打塌’,陷入目前的絕路。” |
扁擔脫,兩頭虛 | 元·無名氏《合同文字》:“我將這合同一紙慌忙付,倒著俺做了扁擔脫,兩頭虛。” |
擔當不起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一回:“包懷原是謹慎之人,既有百萬之稱,自恐擔當不起。” |
擔驚受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
擔驚受恐 | 元·無名氏《梧桐葉》第四折:“為兵戈擔驚受恐。” |
擔驚忍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折:“做買賣的擔驚忍怕,眼見得疏林老樹噪昏鴉。” |
擔戴不起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七回:“若有些須怠慢,山人就擔戴不起!” |
擔酒牽羊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78回:“擔酒牽羊無其數(shù),慌忙齊跪地流平。” |
擔雪塞井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 |
擔雪填井 | 《五燈會元·智海平禪師法嗣·凈因繼成禪師》:“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 |
擔雪填河 |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fēng)情》:“姐姐每鉆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哥哥每擔雪填河。” |
擔饑受凍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況乃錦衣玉食,歸之自己,擔饑受凍,受之二親,漫然視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敵,敗壞彝倫,滅絕天理。” |
揭篋擔囊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胠篋》:“然而巨盜至,則負匱揭篋擔囊而趨。” |
替古人擔憂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我不信,打談的吊眼淚,替古人耽憂,這些都是虛,他若唱的我眼淚出來,我才算他好戲子。” |
枉擔虛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現(xiàn)在這兩位姨娘,也是枉擔虛名的。” |
析圭擔爵 | 《明史 倪岳傳》:“命將徂征,四年三學(xué)舉,絕無寸功。或高臥而歸,或安行以返。析圭擔爵,優(yōu)游朝行,輦帛輿金,充牣私室。” |
潛蹤躡跡 | 明·徐元《八義記·鋤麑觸槐》:“聽得譙樓鼓二更,是我潛蹤躡跡,欲刺權(quán)臣。” |
牽羊擔酒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四折:“老夫如今牽羊擔酒,與孩兒慶喜。” |
百步無輕擔 | 明·張景《飛丸記·交投設(shè)械》:“早起跑到日頭晏,方知百步無輕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