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癰致患的成語故事
拼音yǎng yōng zhì huàn
基本解釋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出處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45回:“昔人云:‘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養癰致患’,猝然一發,勢若燎原矣。”
暫未找到成語養癰致患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養癰致患)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步調一致 | 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在這種種方面,都應該提高共產主義精神,防止宗派主義傾向,使我們的黨達到隊伍整齊,步調一致的目的,以利戰斗。” |
致遠恐泥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張》:“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
驕生慣養 |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物志 江蘇 吳縣之奇俗》:“富貴家之小孩,驕生慣養,大半身體柔弱,時膺疾病。” |
林下風致 | 《宣和書譜·婦人薛濤》:“婦人薛濤,成都倡婦也。以詩名利時,雖失身卑下,而有林下風致,故詞翰一出,則人爭傳以為玩。” |
學以致用 | 李新《為有源頭活水來》:“要結合實際工作和革命斗爭的需要來學,學以致用,并且勤學苦學。” |
防患于未然 | 《周易 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樂府詩集 君子行》:“君子防未然。” |
患難與共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越王勾踐世家》:“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
見危致命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罕》:“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 |
儉以養德 | 三國·蜀·諸葛亮《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 漢 劉安《淮南子 主術訓》:“是故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非寬大無以兼覆。” |
錯落有致 | 《晉書 衛恒》:“纖波濃點,錯落其間。” |
閑情逸致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這趟出來,更是閑情逸致,正要問問沿途的景物。” |
致知格物 | 西漢·司馬遷《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專心致志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
患難見真情 | 鄧小平《國家的主權和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患難見真情。” |
患得患失 | 先秦 孔子《論語 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
患難夫妻 | 唐·元稹《遣悲懷·二》:“情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
韜光養晦 | 《蕩寇志》第76回:“賢侄休怪老夫說,似你這般人物,不爭就此罷休。你此去,須韜光養晦,再看天時。” |
致之度外 | 《北史 薛辯傳》:“朕且含養,致之度外,勿以言辭相析。” |
嬌生慣養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似這幾日,我看菩薩的面上,不和你一般見識,誰想嬌生慣養了,你通常不像樣了。” |
敵國外患 |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
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 戰國·鄒·孟軻《孟子·告子下》:“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而死于安樂也。” |
興致勃勃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到了群考,眾人以為緇氏必不肯去,誰知他還是興致勃勃道:‘以天朝之大,豈無看巨眼?此番再去,安知不遇知音?’又進去考了一場。” |
澹泊明志,寧靜致遠 | 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是故非澹漠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盜食致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省事》:“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獲酬謝,或有喧聒時人視聽求見發遣,以此得官謂為才力,何異盜食致飽,竊衣取溫哉!” |
致命一餐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朱浮傳》:“匹夫媵母,尚能致命一餐。” |
腹心之患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后梁太祖乾化元年》:“云代與燕接境,彼若擾我城戍,動搖人情,吾千里出征,緩急難應,此亦腹心之患也。” |
薄養厚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