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纖至悉的成語故事
拼音zhì xiān zhì xī
基本解釋纖:細微;悉:詳盡。形容極其細致周密。
出處漢·賈誼《論積貯疏》:“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
暫未找到成語至纖至悉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至纖至悉)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賓至如歸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賓至如歸,無寧災患,不畏寇盜,而亦不患燥濕。” |
實至名歸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15回:“敦倫修行,終受當事之知;實至名歸,反作終身之玷。” |
邇安遠至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
水至清則無魚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鴻鵠將至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宋江聽罷,扯定兩個公人說道:“卻是苦也!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
止于至善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
時至運來 | 南朝 宋 顏延之《大筮箴》:“時至運來,當在三五。” |
無微不至 | 宋 魏了翁《辭免督視軍馬乞以參贊軍事從丞相行奏札》:“臣竊念主憂臣辱,義不得辭,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條列事目、調遣將士,凡所以為速發之計者,靡微不周。” |
如獲至寶 | 宋 李光《與胡邦衡書》:“忽蜀僧行密至,袖出‘寂照庵’三字,如獲至寶。” |
紛至沓來 | 宋 樓鑰《<洪文安公小隱集>序》:“禪位之詔,登極之赦,尊號改元等文,皆出公手,紛至沓來,從容應之,動合體制。” |
群賢畢至 | 晉·王羲之《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
接踵而至 | 《新編五代史平話 唐史下》:“是日唐主大軍接踵而至。” |
關懷備至 | 劉白羽《海天集 偉大創業者》:“總理對人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
至心朝禮 | 孫錦標《通俗常言疏證·釋道》:“《晉書·王嘉傳》:‘人候之者,至心則見之,不至心則隱形不見。’按,道經云‘至心朝禮’,本此。” |
至人無夢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五十九回:“自古至人無夢,夢境忽來,未必無兆。” |
至親骨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二卷:“除是至親骨肉,終日在面前的,用意體察,才看得出來。” |
丁寧周至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論者或怪亮文采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 |
扯纖拉煙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五回:“晁書、晁鳳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過在京中扯纖拉煙,尋常門戶罷了。” |
至死不二 |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蓋內臣性貪茍得,至死不二,遂傳為笑柄。” |
自始至終 | 《宋書 謝靈運傳》:“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
扯篷拉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15回:“鳳姐又道:‘我比不得他們扯篷拉纖的圖銀子。’” |
飆舉電至 | 漢 桓寬《鹽鐵論 世務》:“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飆舉電至。” |
至高無上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繆稱訓》:“道至高無上,至深無下。” |
仁至義盡 | 西漢 戴圣《禮記 郊特牲》:“蠟之祭,仁之至,義之盡也。” |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 戰國·宋·莊周《莊子·漁父》:“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至死不變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
家至戶察 | 宋·曾鞏《洪范傳》:“夫天下至廣,不可以家至戶察,而能用其聰明于大且遠者,蓋得其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