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睦邦交的成語故事
拼音dūn mù bāng jiāo
基本解釋敦睦:親厚和睦;邦:泛指國家。形容促使國家之間的關系親厚和睦。
出處魯迅《“立此存照”(七)》:“但就大體而言,是極有益于敦睦邦交的。”
暫未找到成語敦睦邦交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敦睦邦交)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人之交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54回:“那時我家先父就和婁氏弟兄是一人之交。” |
一言喪邦 | 《論語·子路》:“一言而喪邦,有諸?”《舊唐書·孫伏伽傳》:“周,隋之季,忠臣結舌,一言喪邦,諒足深誡?!?/td> |
一言興邦 | 《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唐·劉禹鍚《唐故相國李公集紀》:“古所謂一言興邦者,信哉!” |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子路》:“一言而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 |
一言定交 | 唐·權德輿《唐丞相太保致仕岐國公杜公墓志銘序》:“一言定交,死生以之,趨人之急,唯恐不及。” |
一言訂交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5回:“不想到天緣湊巧,倒在此地相會,又得彼此情同針芥,一言訂交,真是難得的一樁奇遇?!?/td> |
一面之交 | 漢 崔寔《本論》:“且觀世人之相論也,徒以一面之交,定臧否之決。” |
三陽交泰 | 《宋史·樂志》:“三陽交泰,日新惟良。” |
上下交困 | 《清史稿 食貨志一》:“以中國所有財產抵借外債,積數十年不能清償。攤派加捐,上下交困?!?/td> |
上交不諂 | 《易·系辭下》:“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td> |
上和下睦 | 元·岳伯川《鐵拐李》第二折:“常則是戶靜門清,上和下睦,立計成家,眾口流傳?!?/td> |
不可開交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24回:“吳贊善聽到這里,便氣的不可開交?!?/td> |
不得開交 | |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5回:“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我們派個人去是決計不要緊的?!?/td> |
烏集之交 | 春秋·齊·管仲《管子·形勢解》:“與人交,多詐偽無情實,偷取一切,謂之烏集之澔。” |
乳水交融 | 端木蕻良《曹雪芹》:“他對平郡王十分倍托,兩人可說是乳水交融,合作無間。” |
云交雨合 | 唐·李益《古別離》詩:“江回漢轉兩不見,云交雨合知何年?!?/td> |
交口同聲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交口稱譽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之?!?/td> |
交口稱贊 |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之。” |
交口薦譽 | 唐·韓愈《柳志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之。” |
交口贊譽 | 唐 韓愈《柳志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欲令出我們下,交口薦譽之?!?/td> |
交頭互耳 | |
交頭接耳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td> |
交梨火棗 | 《真誥·運象二》:“玉醴金漿,交梨火棗,此則騰飛之藥,不比于金丹也?!?/td> |
交洽無嫌 | 唐·韓愈《順宗實錄》第一卷:“于父子之間慈孝,交洽無嫌。” |
交淺言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td> |
交淡若水 | 《莊子·山水》:“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