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斟低酌的成語故事
拼音qiǎn zhēn dī zhuó
基本解釋斟:篩酒;酌:飲酒。慢慢地飲著茶酒欣賞。形容悠然自得的樣子。
出處清·魏秀仁《花月痕》第20回:“當下四人對著樓頭新月,淺斟低酌?!?/p>
暫未找到成語淺斟低酌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淺斟低酌)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服低做小 |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折:“我又索含容折節,屈脊躬身,伏低做小,跪膝在塵埃?!?/td> |
交淺言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低聲下氣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95回:“這里只苦了襲人,在寶玉跟前低聲下氣的伏侍勸慰。” |
縫衣淺帶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辯,以教后世,縫衣淺帶,矯言偽行,以迷惑天下之主?!?/td> |
目光短淺 | 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第一章:“這位精明的莊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個目光短淺的結論。” |
緣慳分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2回:“緣慳分淺,不獲再睹豐儀。” |
受益匪淺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56回:“若能眾位豪杰常常聚首,教導小兒,卻是受益匪淺!” |
字斟句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灤陽消夏錄一》:“《論語》、《孟子》,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 |
淺見薄識 | 明·羅貫中《平妖傳》第二回:“此詩淺見薄識,乃荒唐之說,不知此乃坐井觀天,淺見薄識之輩。” |
伏低做小 | 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勞,怎肯伏低做小。” |
由淺入深 | 清 無名氏《杜詩言志》卷四:“夫詩之章法起句,必切本題,且由綱及目,由淺入深?!?/td> |
害人不淺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95回:“即如今人凡遇小兒驚風,害人不淺?!?/td> |
學淺才疏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神思》:“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td> |
高不成低不就 | 宋 陳師道《宿柴城》詩:“起倒不供聊應俗,高低莫可只隨緣。” |
才疏學淺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
淺嘗輒止 | 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此物非不可嘗,茍文人墨客,淺嘗輒止,用以悅性陶情,有何不可?” |
酌水知源 | 明·張居正《答上師相徐存齋書》之二六:“謬膺重任,得免愆尤,實老師教庇所及,酌水知源,敢忘銜結?!?/td> |
淺希近求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65卷:“與安期相隨少久,其術可得而傳。如淺希近求,則房戶幽堅?!?/td> |
逢衣淺帶 | 戰國·趙·荀況《荀子·儒效》:“逢衣淺帶?!?/td> |
深入淺出 | 明 朱之喻《朱舜水集》:“鴻論深入顯出,切中事機,據理辯駁,雖有利口,無所復置其喙?!?/td> |
緣薄分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無名氏<點絳唇·相思>》:“想的人心似刀割,肉似錘剜,也是我緣薄分淺,不能勾永久團圓。” |
天低吳楚,眼空無物 | 元·薩都刺《念奴嬌·登石頭城》詞:“石頭城上,望天低吳楚,眼空無物?!?/td> |
句斟字酌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第一卷:“宋儒積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斷非漢儒所及?!?/td> |
淺見寡識 | 宋·蘇舜欽《上范公參政書》:“今輒條數事,布于左右,非出于淺見寡識?!?/td> |
低人一等 | 瑪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一卷:“在這個家庭中,他從小就處于‘低人一等’的地位!” |
低頭搭腦 | 梁斌《紅旗譜》一:“老祥子大娘正點著燈做晚飯,看見朱老鞏走進來,低頭搭腦坐在臺階上?!?/td> |
腳高步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三十七回:“三人躲在蘆葦叢中,望后面時,那火把漸近,三人心里越慌,腳高步低,在蘆葦里撞?!?/td> |
高不湊低不就 | 《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其間也就說過幾家親事,高不湊低不就,一家也不曾成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