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口殘喘的成語故事
拼音yán kǒu cán chuǎn
基本解釋延:把時(shí)間向后推移。延長(zhǎng)殘余的喘息。指掙扎著勉強(qiáng)活下去。
出處魯迅《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只能用這樣的筆墨,寫幾句文章,算是從泥土中挖了一個(gè)小孔,自己延口殘喘,這是怎樣的世界呢。”
暫未找到成語延口殘喘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延口殘喘)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口一聲 | 《金瓶梅詞話》第七回:“西門慶那里肯,一口一聲只叫‘姑娘請(qǐng)受禮。’” |
一口三舌 | 漢·焦延壽《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無益。” |
一口不能著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榖,身能幾屐莫言錢。”自注:吳諺云:“一口不能著兩匙。” |
一口兩匙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書懷》詩:“口不兩匙休足谷,身能幾屐莫言錢。” |
一口同聲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六回:“因天時(shí)尚早,復(fù)到街上訪問本府政績(jī),竟是一口同聲說好。” |
一口同音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所以聽得周三說了一句,大家就一口同音說,以義氣為重。” |
一口吸盡西江水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居士龐蘊(yùn)》:“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
一口咬定 | 清·無名氏《官場(chǎng)維新記》第十回:“先把住持僧慧修,嚴(yán)行審訊,問他將李國(guó)斌藏在何處,慧修一口咬定不認(rèn)得李國(guó)斌。” |
一言出口,駟馬難追 | 宋·歐陽修《筆說·駟不及舌說》:“俗云:一言出口,駟馬難追。《論語》所謂‘駟不及舌’也。” |
七口八嘴 | 魯迅《墳·我之節(jié)烈觀》:“既不羞自己怯弱無能,也不提暴徒如何懲辦,只是七口八嘴,議論他死了沒有,受污沒有,死了如何好,活著如何不好。”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guó)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現(xiàn)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萬口一談 | 《宋史·胡銓傳》:“今內(nèi)而百官,外而軍民,萬口一談,皆欲食倫之肉。” |
萬口一辭 | 唐 孫樵《武皇遺劍錄》:“群疑膠牢,萬口一辭。” |
三緘其口 | 漢 劉向《說蒼 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側(cè),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
兩肩荷口 | |
豐屋延災(zāi) | |
予人口實(shí) | |
互相殘殺 | 晉·陳壽《三國(guó)志·魏志·文帝紀(jì)》:“天下之人,互相殘殺。” |
交口同聲 | 明·馮夢(mèng)龍《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聲,譽(yù)稱晉王仁孝聰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禮。” |
交口稱譽(yù)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zhēng)欲令我出門下,交口薦譽(yù)之。” |
交口稱贊 | 《元史 王利傳》:“利自幼穎悟,弱冠,與魏初同學(xué),遂齊名,諸名公交口稱譽(yù)之。” |
交口薦譽(yù) | 唐·韓愈《柳志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zhēng)欲令出我門下,交口薦譽(yù)之。” |
交口贊譽(yù) | 唐 韓愈《柳志厚墓志銘》:“諸公要人,爭(zhēng)欲令出我們下,交口薦譽(yù)之。” |
人多口雜 | 《脂硯齋重評(píng)石頭記》第九回:“寧府人多口雜,那些不得志的奴仆們端能造言誹謗主人。” |
以為口實(shí) | 春秋·魯·左丘明《國(guó)語·楚語下》:“使無以寡君為口實(shí)。” |
以口問心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隨又忖道:‘婦人之言,何足憑誰!況且他一頓飯錢,尚不能預(yù)備,就有驚恐,他如何出力相報(bào)得?’以口問心,行了幾里。” |
眾口一詞 | 唐 令狐楚《謝賜冬衣狀》:“自臣而下,萬口一聲。” |
眾口一辭 | 宋 歐陽修《濮議》卷四:“眾口一辭,紛然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