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荊請罪的成語故事
拼音fù jīng qǐng zuì
基本解釋負:背著;荊:荊條;古時用來抽打犯人的刑具。背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主動向人認錯賠罪;請求責罰。
出處西漢 司馬遷《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暫未找到成語負荊請罪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負荊請罪)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為民請命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因民之欲,西向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
罪上加罪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見今縣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將功折罪 | 元 無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權饒你將功折罪,點起人馬,隨我追趕出來。” |
罪魁禍首 | 明 鄭若庸《玉玦記 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罪有攸歸 | 明·陳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回:“賜爾姬昌等節鉞,便宜行事,往懲其忤,毋得寬縱,罪有攸歸。” |
罪不容死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自負盈虧 | |
千古罪人 | 清·荑荻散人《玉嬌梨》第三回:“不獨老楊禽獸,作千古罪人,即弟輩以小人之心推測君子,亦應抱愧。” |
反裘負芻 | 春秋 齊 晏嬰《晏子春秋 雜上二四》:“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涂側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 |
忍辱負重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
背義負恩 | 《舊唐書 喬琳傳》:“上以其累經重任,頓虧臣節,自受逆命,頗聞譏諧悖慢之言,背義負恩,固不可舍,命斬之。” |
罪該萬死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隨命侍者領去,棄之溝瀆。婢子罪該萬死。” |
將功贖罪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1回:“今云長雖犯法,不忍違卻前盟。望權記過,容將功贖罪。” |
興師問罪 | 宋 沈括《夢溪筆談》:“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禮樂,下令國中,悉用蕃書、胡禮,自稱大夏。朝廷興師問罪。” |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詩經·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披荊斬棘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馮異傳》:“帝謂公卿曰:‘是我起兵時主簿也,為吾披荊棘,定關中。” |
立功贖罪 | 《舊唐書 王孝杰傳》:“遣使斬宏暉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暉已立功贖罪,竟免誅。” |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如釋重負 |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 |
非戰之罪 | 西漢·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
罪孽深重 | 明 朱國禎《涌幢小品 流賊》:“上以其罪惡深重,非他盜比,磔于西市。” |
禍首罪魁 | 明·鄭若庸《玉玦記·索命》:“雖是虔婆殺我,娟奴是禍首罪魁,追了他去。” |
負氣斗狠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卻怕是負氣斗狠,逃了出來的。” |
論心定罪 | 漢·桓寬《鹽鐵論·刑德》:“故《春秋》之治獄,論心定罪。” |
負德辜恩 | 漢·李陵《答蘇武書》:“陵雖孤恩,漢亦負德。” |
忘恩負義 | 元 楊文奎《兒女團圓》:“他怎生忘恩負義?你雪堆兒里扶起他來那。” |
負債累累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67回:“卻說譚紹聞負債累累……每日索欠填門,少不得典宅賣地,一概徐償。” |
知我罪我 | 先秦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